1955年,全国战略区域重新划分,原先的西南军区“一分为三”,调整为成都军区、西藏军区和昆明军区。这三大军区之中,西藏军区后来降格为省级军区,昆明军区则在1985年被撤销,成都军区算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军区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成都军区成立之初,首任政委没有军衔,司令员和副政委却都是开国上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成都军区政委李井泉
李井泉出生于“才子之乡”江西临川,他本人也谈吐不凡,十分有才华。革命年代,李井泉来到中央苏区送信时,主席还与他交谈过,并且十分赏识这个年轻小伙,留他在办公室当秘书长。1934年长征后,李井泉一开始随红一方面军行动,后来又陆续在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任职,成为了少数几个在三大主力红军都待过的高级干部。
抗战爆发后,李井泉历任358旅副旅长、政委、旅长是张宗逊,后来的开国上将。解放战争时期,李井泉当上了晋绥野战军政委,司令员是贺老总,后来的开国元帅。由此可见,李井泉在革命年代地位很高,如果不出意外,建国后少说有个上将。只不过1949年,李井泉随部队进军西南后,他却来到了地方工作,成为了四川省委书记。
1955年5月,成都军区成立,李井泉又兼任军区第一政委。虽然在军队也有职务,但李井泉这位省委书记主要任务仍在地方治理上,按照当时主席的提议“已经转到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不授军衔为好”,所以李井泉并未参与授衔。话又说回来了,军衔不能代表一切,后来李井泉成就斐然,一度进入了政治局,当选人大副委员长,官至副国级别。
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
贺炳炎是我军少数几位“独臂将军”,他早年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跟随贺龙四处征战。然而在那个残酷的年代,父亲不幸壮烈牺牲,贺炳炎也几经生死,失去右臂。正是在这样的腥风血雨下,贺炳炎不断成长,1949年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
建国后,老领导贺龙成为了西南军区司令员,他把爱将贺炳炎调了过来,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1955年西南军区撤销后,贺炳炎改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但他革命年代资历不是很老,最高才是军长,干部评级也只算准兵团级将领。
当时正兵团级将领一般授上将,准兵团级将领的标配军衔是中将,但因为贺炳炎功勋卓著,在红二方面军地位很高等因素,他最终被破格授予上将。只可惜的是,因为革命年代的伤痛,建国后又日夜操劳,贺炳炎将军1960年便早早去世了,年仅47岁。
成都军区副政委阎红彦
相比上述两人,阎红彦要比较特殊,他不属于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也没参加过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阎红彦一直在家乡陕西从事游击斗争,参与创建了陕甘根据地和西北红军,同样贡献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北地区残酷的斗争下,谢子长、刘志丹等旗帜人物相继牺牲,阎红彦由此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性人物。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随即开赴华北前线抗日,阎红彦却留了下来,他担任留守警备团团长,负责拱卫延安,保护中央安全。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来到第二野战军,后来担任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兵团很有名气,司令员是陈锡联,政委是谢富治,都是日后的开国上将,这支部队很快开赴大西南,击溃国军,肃清匪患。
解放大西南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地方治理上,阎红彦也离开部队,来到了四川当副省长。按理来说,阎红彦没有军职,又转为地方领导,应该无缘55年的授衔仪式。一开始也确实如此,但主席却说道“这次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主席的话有分量,组织上于是让阎红彦兼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并且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