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发现,狙击其实是弱势一方更依赖的手段。比如,苏芬战争中的芬兰军队、上甘岭战役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车臣战争中的车臣武装,均是如此。
苏芬战争,苏军以50万大军、1500辆坦克、1800门火炮及800架飞机,向芬兰大举进攻。而芬兰一方,算上民兵预备役,总共只有40万人,坦克火炮分别是苏军的约1/20,飞机是苏军的1/8,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芬军不具备常规作战击败苏军的实力,但芬军利用特殊的天气和地理,以狙击手大量毙伤苏军,取得了其他战法无法取得的战果。尽管重创了苏军,但是芬兰依然输掉了战争,可见仅靠狙击是难以扭转战局。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依山地和坑道,抗击“联合国军”的山地阵地战。由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备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志愿军缺乏大量杀伤敌人的手段,需要依托山地和坑道稳定战线。此时,志愿军发起的群众的冷枪冷炮歼敌运动,是毛泽东主席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战略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动。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上广大指战员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过硬的战斗素养,志愿军的冷枪冷炮狙击杀伤了敌方大量有生力量,也震憾了对方的战斗意志。
两次车臣战争中,车臣武装根本不是一支正规军,而俄军则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军,因此车臣武装便依托有利的环境如格罗兹尼市区,对俄军展开狙击战。车臣武装的狙击手战斗经验丰富,战术非常灵活,他们经常采用故意击伤俄军利用伤员设置埋伏圈的方法,狙杀前来救援的俄军。同时,车臣武装通过购买德国MSG-90、奥地利斯泰尔SSG-86等高精度狙击步枪,在性能上碾压俄军。第二次车臣战争进攻格罗兹尼,俄军伤亡中的60%至70%是被对方狙击手毙伤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攻击格罗兹尼时,由于俄军吃了狙击的亏,因而在第二次车臣战争进攻格罗兹尼前,俄军便对部队进行了反狙击训练,有效遏制了对方狙击战的效果,降低了伤亡数字。
弱势一方更依赖狙击,是否有例外呢?也许有人会以美军为例。越战中,美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狙击手,相比越军的实力,美军应是优势一方。不错,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越战中,美军最大的敌人并非越军,而是越南亚热带山岳丛林环境,这种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极大抵消了美军的优势,这也是美军使用狙击手的一个深层原因。
由此可见,两军相遇,实力强的一方有很多武器和战法可供选择,狙击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对于弱势一方,在缺乏杀伤对方的武器和战法时,狙击无疑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手段。
可能是受经典狙击题材大片《兵临城下》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对付狙击手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名更优秀的狙击手。比如,影片中,德军官兵在斯大林格勒被大量狙击后,猜测是苏军出现了一名优秀狙击手,于是,从远方调来狙击教官柯宁斯与苏军狙击手瓦西扎伊采夫对抗。
事实上,强势军队对付对方狙击手的最佳手段,并非千里迢迢再召来一名己方狙击手,而是第一时间对敌狙击手进行火力摧毁。俄军在车臣战争后期的做法,就是一旦遇到对方狙击手,首先用坦克将狙击手藏身的建筑物一层楼梯撞塌,断其逃路,时,用步战车和小炮对建筑物窗口依次轰击,必欲将其就地歼灭而后快。美军在战地遭遇对方狙击手的反击,同样简单而暴力。比如,美军巡逻队遭遇对方狙击,会第一时间以车载武器压制对方火力,同时呼叫空中打击。无论是面对美军还是俄军,对方缺乏支援的狙击手,都很难在战场上生存下来。要么不开枪,只要开枪即暴露,而只要暴露,意味着被消灭。
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军兵联合作战的能力越来越强,各种火力来越猛烈而迅捷,一旦在未来战场遭敌方狙击手,解放军与美俄军队的做法也会同出一辙—用猛烈的火力就地将对方狙击手清除。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