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新中国历史上有一场战争,名叫抗美援朝战争。
你一定听过他们,名叫最可爱的人。
南北朝鲜,战争起源
1945年,第二次大战的亚洲以日军投降为结果结束,为划分苏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两国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限将朝鲜半岛划分了两块,自此,朝鲜半岛结束了统一时代,形成了两个政权。
三八线以北的是苏军受降区,建立了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任首相;以南的是美军受降区,建立了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
同在一个半岛上,两个政权之间的矛盾必然少不了,摩擦多了就会在战争的边缘打擦边球,三八线上的矛盾更是如此。
两国在矛盾积累的过程中也都曾想过消灭对方统一半岛,就这样,在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了。
战争初期,北韩领先
朝鲜内战由北朝军队进南开始,因此北朝在战争开始之前做好了充足准备。金日成在战争前不仅求助苏联获得了帮助,而且向中国要回了当时已经编入中国的朝鲜军。
按照数量来说,两国军队的人数相差并不多,可南韩有强大的美国作为后盾,这让金日成不得不提防。但能让他敢发动战争且苏联还能同意,是因为美国发布了声明:南韩和台湾不在其防守范围内。
这份声明来得恰到时机,因为金日成在之前已经向苏联提出过帮他统一朝鲜的请求,但当时的苏联也在顾忌美国的干扰,没有同意。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北朝的军队之前都参加过战争,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南韩的实战经验并没有北韩多,战斗力悬殊,仅用三天时间,南韩的汉城就被攻下。
北朝直指南韩中心,按这样的形势发展,北朝统一朝鲜半岛指日可待,可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战争中期,局势转变
美国亲手扶持起来的南韩政权面临着重大危机,南韩灭亡对美国来说百害而无一利,美国又怎会袖手旁观看着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美国违背了发布的声明出手参与了这场战争。
一开始,美军的加入并没有让这场战争直接分出胜负,北朝军队发动了多次战争,均取得了很好的战绩,把南韩军和美军打得一直后退,当时北朝已经占领了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
但好景不长,在这之后北朝一直没有再取得好的战绩,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
美国不仅派出了驻南韩美军加入这场战争,而且还联合其他国家组成了“联合国军”共同支援南韩。
饶是北朝战斗实力再强,也抵不住这样的攻击,战况告急。
北朝军队一直忙于向南进攻,把大部分精兵派去了前线而疏忽了后方,北朝原本的领土上并没有做好防御守城工作,兵力空虚,这给了美方趁虚而入的机会。
同年9月美方登上了北朝的仁川陆面,在其防御不完善的情况下发起了进攻。这切断了北朝进攻的南北两部分军队,使其腹背受敌,无法继续南进,甚至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战线一路向北发展。
这样的局势还在持续,可北朝军队无法继续应对了。
美国有着军舰和飞机还有援军,而北朝只能孤军奋战,被打得七零八落,伤亡惨重还有大量分散兵和逃兵。
中国出兵,助朝得胜
在北朝政府生死存亡之际,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发出了求救。
彼时的中国正在庆祝建国一周年生日,一周年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日,还代表着新中国的新生。
建国不久的中国,国民经济还没有得到良好恢复和发展,军队还在随时提防蒋介石的反动准备解放台湾,如果派兵支援北朝对自己也是一场较大的损失。
关于是否出兵支援北朝这个问题,中国内部开了政治协商会来讨论,一开始列席的几位将军并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样对我国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但毛主席一直保持着坚决的出兵态度,北朝是中国的邻国,看着邻国陷入危险很是难受,而且朝鲜战争已经快要打到中国的东北地区边境,如果不派兵支援受害的将不仅是北朝。
经过多次协商,本着与邻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保护本国领土和人民的原则,中国派出志愿军支援北朝。
金日成发出求救是因为战况危机到了一定程度,在中国军队进入北朝之前,金日成的军队兵力所剩已经所剩无几,后备兵力也已不足。
金日成在向中国发出求救的同时也向苏联发出,斯大林给出的答复是中方派兵,苏方提供武器军备支援。但当中国志愿军已经出兵援朝时苏方却一直在推诿,之前说好的支援变了卦。
中方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依然选择出兵支援,派出彭德怀司令率军入朝鲜。
美军的装备先进,军队的人数也不少,中朝与美韩两方装备相差悬殊,但这并不影响战士的热血沸腾。中国志愿军在进入朝鲜后顶着强势的炮火攻击,和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
战争中的志愿军条件非常艰苦,不仅物资匮乏,气候也在折磨着他们。北朝夏季多雨还可能受台风影响,冬季寒冷并且干燥,最冷时候,战士们被冻成了“冰雕”。
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志愿军共进行了五次战役,克服重重困难将敌方打退回了三八线附近,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战后公布数据,中国支援军在此次战争中共伤亡36万余人。
这场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但它却有着巨大的意义。
它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使北朝恢复了宁静,也使中国的东北地界不再受到战火的威胁。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中国和朝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朝两国友好外交的证明,在两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那些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勇士们,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