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1950年10月2日凌晨2时,一条紧急情报传入中南海:美军不顾中国的警告,已经悍然越过三八线。
彭德怀后来回忆说:“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堪称毛主席一生中做过的最艰难的决策,下这个决定到底有多难?
作为亲历者,胡耀邦回忆道:“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
正如彭德怀所言,我国是否出兵支援朝鲜,毛泽东心里一直有条线,那就是美军“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那么无论从政治,亦或是道义的角度出发,志愿军都师出有名,在世界上更站得住脚。
毛主席尽管心里早有一杆秤,但在正式作出决定前,他曾和周总理进行过多番交谈,他们发现:不赞成出兵的领导同志占多数。
提及出兵,有的同志甚至激动表态:“连苏联都不敢直接参战,我们出兵?”
可即便如此,毛泽东却对周恩来说:
“他们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道理:我们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在一旁看着敌人把朝鲜灭亡了。唇亡齿寒嘛,怎能见死不救呢?另外,为了我们自己的建设也要出兵。”
两人商量多次后,最终下定决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做出这个决定后,下一个议题很快被摆到桌面上来,那就是谁来挂帅?
此时,毛泽东表态道:“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我们不能再议而不决。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最后的结果证明,毛主席果然慧眼如炬。
10月4日上午,陕西西安。
中央警卫处的两位同志飞抵西安后,直奔西北军政委员会办公大楼。
此时的彭德怀正在办公室埋头研究西北地区三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央警卫处的同志一进门就对彭德怀说,毛主席请他立即乘飞机到北京开会。
彭德怀听完一愣:“我已接到北京的电话,但不知道开什么会,是不是原先通知的各大区领导汇报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会?”
对面回答道:“我们也不清楚,周总理只是对我们交代说,飞机一到西安,就马上接彭老总来北京,一分钟也不准停留。”
来不及多想,彭德怀匆匆安排了一下手头的工作,便火速飞往北京。
当天下午4时,彭德怀乘专机刚在北京西郊机场落地,即被轿车接进中南海,停在丰泽园门前。
彭德怀心知此次会议非同小可,不敢耽搁,于是快步走入颐年堂,周总理早已迎出来,同他握手:“彭老总,会议在下午3点就开始了,来不及等你。”
毛主席坐在房间正面的大沙发上,见彭德怀进来,两人亲切握手之后,毛主席率先发话:“老彭,辛苦了,你来得正好,美军已越过了三八线,金日成同志请我们出兵,现在大家正讨论这件事,你刚来,可以先听听。”
彭德怀入座,会场出现短暂的沉默。
毛主席心知大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于是鼓励大家发言:“关于出兵援朝问题,大家还可以摆出不利和有利条件。各抒己见嘛。”
林彪见此情形,第一个发言:
“毛主席让我们摆摆出兵的不利条件,我赞成。我认为,我国已经打了20多年仗,国内战争创伤亟待医治,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元气没有恢复。我们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倘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国东北那就糟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军打蒋介石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美军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空海军优势,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美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
最后,林彪表态道:“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5亿人口,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简而言之,林彪不赞成出兵朝鲜,他给出的理由主要有3点:
其一,我国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元气大伤,现阶段适合休养生息;
其二,美军工业化基础雄厚,武器装备发达,还持有原子弹,不好惹;
其三,为了几百万人口的朝鲜,我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划算。
不管是基于客观分析还是主观原因,林彪对抗美援朝的决定持反对意见,这种想法从他日后的反应也能窥得一二。
毛泽东后来曾希望林彪挂帅时,林彪表示自己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听闻此言,毛主席打趣道:“有这三怕怎么率兵打仗呢。”
除此之外,笔者查阅《聂荣臻回忆录》,发现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为佐证:
“林彪是反对出兵朝鲜的。毛泽东同志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奇怪得很,过去我们在一起共事,还没有看到他怕死到这个程度。”
行文至此,不免有读者会对林彪是否患有疾病持怀疑态度,其实早在1950年9月3日,毛泽东在回复高岗的一封来信时,就曾提及此事:“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
从毛主席的回信来看,林彪的确患有疾病。
镜头回到会议结尾,毛泽东听罢众人观点,总结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10月5日正式会议前,毛泽东提前和彭德怀碰了面,他对彭德怀说:“老彭,今天下午还要继续开会,你到得晚,还没有来得及发言,可你都听到了吧,目前还有许多困难,不知你彭老总是怎么考虑的?”
彭德怀听罢,抬头看着毛主席。坚定地回应道:“毛主席,我这个人的脾气你是了解的,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听闻此言,毛主席如释重负:“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
那天下午,是否出兵支援朝鲜一事要正式拍板。
会议进行到一半,仍有人主张不出兵,林彪表态道:“我看还是以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
谁料他话音刚落,周总理就反驳道:“等到美军打到鸭绿江,它还会得寸进尺,麦克阿瑟又会说,‘鸭绿江不是边界’。”
气氛僵持之际,久经沙场的彭德怀站起来表态:“我支持毛泽东同志出兵朝鲜的主张,我们跟美国打,打烂了,大不了美国打进中国来,最多也就等于中国晚解放几年就是了!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话一讲完,在座同志无不动容。
见此情形,毛主席最后发言:
“不错,我们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不出兵,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即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3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3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毛泽东明白,战争的胜负除了昨天林彪所分析的那些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战争的指导者能否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着眼战争的特点和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将美国的军事优劣概括为“一长三短”。
“一长”是指“铁多”:众所周知,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钢铁。1950年,我国的钢铁产量仅为60万吨,而美国则高达8700万吨,是我国的145倍。
从这一角度看,我国劣势很大。
“三短”则是指:第一,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第二,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战斗力太弱。
基于上述分析,敌方“钢多气少”,我方“气多钢少”,要战胜敌人,就要扬我之长。
毛主席最后总结道:“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由此,出兵援朝一事尘埃落定。会议最终通过毛主席的提议,由彭德怀率部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军。
10月8日,毛泽东正式签署命令: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3天后,因苏联不能兑现提供空军掩护的承诺,抗美援朝的决策再次受到挑战。
10月13日,毛主席就出兵问题与彭德怀同志再一次商量后决定:
既然美国已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我们仍然出兵援朝不变。
开弓哪有回头箭?
10月19日晚,志愿军4个军的部队在天黑后浩浩荡荡渡过了鸭绿江。接到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汇报后,已然几天几夜没有休息的毛主席只对身边卫士说了一句话:“睡觉。”
回顾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我们很难不被其超乎常人的战略眼光所折服。
周恩来就曾经评价说:“毛泽东下这个伟大的决心,是根据科学的预见、实际的分析。”
彭德怀也承认:“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事实证明,抗美援朝的胜利对我国而言意义非凡。
此次抗美援朝,不仅将美军打回了三八线,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了家园,还将前线维持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由此可以安心生产。
除此之外,和美军交手,我们在战争中取得了宝贵的军事经验,摸了摸他们的底。双方打了了三十三个月,我们发现:美军并不可怕。
这对于树立我国的国际威望和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族自信心有了,我们也站稳了。
文章最后,笔者想起毛主席曾说过的那句话:“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谨以此文,献给可爱的志愿军将士!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