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有这么一群年轻人。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全中国百姓能有个完整的家,毅然舍弃了自己的家,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跟着红军参军打仗,南征北战。
这群热血的年轻人,有的在外征战十年,有的二十年,也有的三十年;
有人活到胜利,光荣返乡;也有人马革裹尸,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1949年,李雪三将军跟随部队行军,路过家乡河南省修武县。此时战局已基本明朗,加上李雪三离家已有20多年,将军产生了顺路回乡探亲的想法。
谁曾想,李雪三将军戎马一生,他的“衣锦还乡”不仅没有温馨的团聚画面,反而比贺知章的这首诗更加凄凉。
少小离家,从国军起义投奔红军
李雪三是我国是著名的抗战将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
他原名叫李育林,1910年十月出生在河南省修武县周流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比一般农民的儿子幸运的是,他的家庭虽不是什么书香门第,父亲却非常重视教育。在李雪三将军七岁那年,父亲把他送进学堂,开始起早贪黑的读书生活,而大多数同龄的农家孩子都在起早贪黑的干农活。
李雪三将军小时候聪明伶俐,15岁那年考入了焦作卫辉中学,半年书后,又考入洛阳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从此李雪三将军的不凡人生便像开了挂似的,扶摇直上。
此时的中国军阀林立,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雪三在学习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要参军,要将个人事业和国家荣辱挂钩,要为拯救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出一份力。
1928年春,十八岁的李雪三实现了理想的第一步——他考入了西北军官学校。
西北军官学校是冯玉祥创办的正规陆军军校,考上了军官学校,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军营。只要合格毕业,就能顺利进入军队,甚至成为一名军官。
李雪三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在国民党第26路军当了排长。
有人会说了,他怎么跑敌方当排长去了?
1931年春天,国民党方面调动李雪三所在的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围剿”红军。在“围剿”过程中李雪三看到,共区百姓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么惨,反而到处都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到处都是兵民一家亲的融洽气氛。再看看国民党军队顽固的恶习和地痞一般的作风,李雪三产生了对红军的向往。
“围剿”失败后,二十六路军在宁都防守,同年九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二十六路军兵员多数为北方人,他们得知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之后,都要回北方参加抗日。但“围剿”的总指挥蒋介石不但不许他们北上,还派兵封锁他们北上的路,引起爱国官兵们的不满。
李雪三和官兵们决定弃暗投明,于是发动了“宁都起义”,整个部队一起投了红军。李雪三将军在后来回忆宁都起义时,曾大笔一挥写下一首诗:
独夫倒行复逆施,激怒神州赤子心。
春风一夜过宁都,义旗高举奔红军。
屡建战功,挂着相机打仗的政委
编入红军后,李雪三所在的部队被改编成红军第五军团,不久之后,他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李雪三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超强的组织能力,让他很快崭露头角。1932年,他担任了第五军团第三十八师的政治部宣传科长。
- 在抗战期间,李雪三参加了平型关大战、豫北游击战等战斗,在开辟盐阜根据地、攻取阜宁城和解放两淮等战斗中,李雪三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方法。
-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大型战斗。
-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将军仅用两个多月就把韩国部队逼到釜山负隅顽抗。此时,不讲武德的美军长驱直入,朝鲜人民军只得向中国求援。李雪三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了抗美援朝,被编入志愿军后勤部,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了让志愿军战士们在前线安心战斗,他提出“打不断、炸不烂”的口号,带领志愿军战士用血肉铸成一条“钢铁运输线”,保障了前线物资,为战争胜利立下奇功。
早在开辟盐阜根据地时,李雪三骁勇善战,率领全旅官兵经过五十多天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粉碎了日寇的大扫荡。在这场战斗中,他从日寇手里缴获了一台照相机。
正好,李雪三本来就擅长宣传工作,就想着把这台相机留下自己用。为了能留下照相机,他三次去找上级黄克诚将军,说明了自己想把相机留在身边,并详细说了相机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黄克诚将军同意了。
自此以后,李雪三在指挥打仗的同时,还要拿起相机不停地拍照,记录下很多战场上的珍贵画面。为此,他还得到了一个可爱的称呼:“挂着照相机打仗的政委”。
在军事博物馆、第三十九军纪念馆里,就陈列着不少李雪三拍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
回不去的家乡,见不到的亲人
李雪三将军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常年在外求学、打仗,早已和家里人断了联系,甚至连家人还在不在世上都不知道。1949年中,我军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恰好李雪三将军率部路过河南,行军路线离修武县很近。
此时战事经不再吃紧,又刚好行军至家门口,将军才有时间顾起来自己的“小家”,决定顺路回家探探亲。
此时的李雪三已然是四野第39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按中国的传统来说,这次探亲算得上是“衣锦还乡”。
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不同的是,李雪三的“锦衣”是枪林弹雨里打出来的。
李雪三带上警卫员踏上了回乡的路。
所谓“近乡情更怯”,汽车越接近周流村,李雪三将军的心情就越激动。终于,他指着路边的一栋房子,欣喜地对随行人员说:“那就是我家!”恨不得马上就跳下车去见自己的亲人。
可下车到了家门口,他却愣住了。自己家门口有个木匠在做活儿,但自己并不认识这个人。李雪三将军和木匠四目相对,过了很久木匠才反应过来,他开口问道:
你可是李家的后生?
李雪三一听“李家”,连忙回答是。
木匠确认了李雪三的身份,便和李雪三说了李家的情况。
当年李雪三外出没多久,敌人就进村杀害了许多村民,李雪三的母亲也在其中。在后来掩护部队撤退的过程中,李雪三的弟弟也被敌人杀害。全家只剩下一个姐姐还在世上,姐姐出嫁后,李家的房子就成了空房,木匠就住了进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李雪三当年投身军旅,舍弃自己的小家为的就是保护更多人的“大家”。如今二十年过去,“大家”保住了,终于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时候,自己的“小家”却不在了。
李雪三连听两个噩耗,心情久久能平复。良久,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有个姐姐。
但姐姐长什么样他不知道,姐姐嫁到哪去了他更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姐姐?
木匠带着李雪三去村里找村长帮助。
进村之后,乡邻们看见李雪三的吉普车,都叽叽喳喳地围了过来,却没一个人主动说话,因为根本没人认识李雪三。
警卫员问,你们谁是村干部?村干部多多少少知道一点李雪三在外面打仗的事情,他根据这个架势猜想十有八九是李家的后生回来了,主动站了出来,回答说:我是村干部!
亲人坟前,鸣枪寄托哀思
村干部将李雪三等人请到自己家里,把这些年的事情又对李雪三复述了一遍。然后一方面安排将军一行人在村里的学校住下,另一方面让人去通知李雪三的姐姐,他弟弟回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雪三的姐姐就跟着村民来到学校。见到姐姐,李雪三多年来对家乡的思念、战争的厌恶、所受的委屈再也控制不住,多种情绪一起爆发,姐弟俩抱头痛哭。
哭罢,李雪三让姐姐带他到母亲的墓前看看。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要在母亲的墓前告诉老人家一声:娘,我们打胜了!
站在母亲的墓前,李雪三又是一阵悲痛。
身旁的警卫员同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外征战,李雪三如此遭遇,很难不让他感同身受,自己的家人还在吗?自己将来回家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李雪三原本是回乡探望母亲,却不想母亲早已不在人世,连祭拜先人用的火纸、鞭炮都没有准备。警卫员在战场上只见过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首长,却从未见过首长现在的样子。他灵机一动,举起枪对准天空扣动扳机,一时间,枪声打破宁静,直到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枪声就像鞭炮的声音,向九泉之下的亲人们送去了哀思。
警卫员为什么敢对天开枪?
这枪声,不仅蕴含着对李雪三母亲的遭遇的愤怒,还有对李雪三母亲的哀悼,更包含着铁血男儿对战争的痛恨,或许枪声还能代替更多复杂的情绪,代替更多想对亲人说的话……
朋友们,您说,枪声还代表什么意思呢?
李雪三、警卫员以及更多的解放军将士们,把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生命奉献给了战场,他们赶走了日寇,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赶走了美国,给我们换来了七十多年的和平。他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保护了全国无数个家庭,却保护不了自己的亲人。
如果给他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想他们还是会选择远离家乡,投身军旅。在时代的巨轮面前,永远不乏李雪三将军这样冲在一线的“逆行者”。
毛主席接见李雪三,奉献至最后一刻
1951年,李雪三担任志愿军英雄代表团团长,带着志愿军6个分团的170名代表回国向祖国人民汇报情况。1952年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
在合影过程中,李雪三因为是团长的缘故,坐的位置离主席比较近,这令他有点不知所措。在战场上他雷厉风行,回到国内面对领导人和祖国人民,他却紧张了起来。
毛主席看到了不知所措的李雪三,笑着说:
雪三同志,你是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总团长,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你坐中间最合适。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合影。
1955年,李雪三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雪三热爱工作,致力于将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革命事业。1977年,李雪三将军担任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筹建组长。晚年的李雪三将军还致力于修书,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军后勤政治工作的回顾》和第39军军史的编写工作。据李雪三将军的夫人柏曼卿回忆:
他们(李雪三、吴信泉)每半个月就要碰一次面,干啥呢?还是谈历史,我知道的比如他们谈过39军的军史应该怎么写。分几个大方面,几个步骤,几个阶段,哪些是重点,几个人不断地研究。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雪三将军始终牵挂着第39军军史的编写进度,他让护士搀扶着他,在后背垫了三个枕头才能保持坐起,又拿了个小桌子放在床边,用颤抖的手给39军的老战友们写了封信:
39军军史没有搞起来,一直是我们几位老同志心里的大事,现在吴信泉已故,我仍在病中,拜托你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早日完成这件心系万千人的大事!
夫人柏曼卿问他,你都这样了,怎么还要弄呢?
李雪三将军回答她:“最后一件大事了,最后一件大事了……”
1992年12月22日,李雪三将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尽了生命,在北京逝世。
-END-
本文为@今晚读书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私信作者@今晚读书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