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贺健,19岁离家参军入伍,为避免母亲担心,谎称自己出外谋生。加入革命队伍后,组织上要求严格保密,贺健便失去了与家中的联系。39岁时贺健衣锦还乡,他探望母亲,却得到了她的一个巴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战争年代,太多的人身不由己。
少年负气,背井离乡
1910年,贺健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中农家庭。贺健从小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中,从未因为吃穿用度忧心。贺健活泼好动,却对下田之事十分排斥。
父母看到贺健懒散的模样,经常从旁敲打。与此同时,哥嫂也看不惯贺健的做派,动辄便对其打骂。
16岁的那一年,贺健与哥哥嫂嫂爆发了激烈争吵,他孤身一人离开家,来到县城。贺健第一次看到了整齐划一的部队,向来毫无目标与激情的贺健第一次意识到内心的渴望。贺健不愿自己的命运受人摆布,便毅然决然地加入革命队伍。
与此同时,贺健失踪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贺健年迈的父母四处寻找,焦急万分。经过多番打听,父母才知道,贺健离家出走跑到了县城里。父亲找到了贺健,破口大骂,不由分说地便将其带回家。小小年纪的贺健,第一次参军以失败告终。
1927年11月13日,湖北爆发了黄麻起义。彼时黄麻起义的范围并未囊括贺健所在的喻家畈村,贺健也处于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下,并未亲身参与黄麻起义。日后贺健忆及当年与黄麻起义擦肩而过的经历,眼中满是遗憾。
黄麻起义鼓舞了湖北众多有识之士的革命决心,贺健便是其中之一。1928年,贺健加入到湖北当地的赤卫队,那年18岁的少年满怀一腔报国热忱,他在赤卫队中与战友们一起打土豪、分田地,成为燎原之火中不起眼却又无比炙热的火光。
贺健曾经与母亲谈论自己外出参军愿望,却被她一口回绝。贺健的母亲思想传统,最大的愿望便是看着孩子成家立业,母亲希望贺健待在自己身边,好好活下去足矣。
19岁那一年,贺健担心母亲不同意自己参军,便隐瞒了自己此行的真实目的,他谎称自己外出谋生,母亲权当是小孩子的玩闹之语,便放手让他离开。
革命峥嵘岁月,意气风发
刚刚加入红军的贺健担任通信员,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开始,一路稳扎稳打。在此期间,贺健一直默默努力,战争中冲锋一线,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各项任务。从普通士兵到班长,贺健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931年,身为班长的贺健接受了组织上新的任命,担任建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的警卫员。“潢光战役”打响后,徐向前忧心战况,在陈赓的陪同下,亲自前往一线阵地。担任警卫员的贺健时刻注意着周边情况,保护两位首长的安全。
随后徐向前与陈赓登上高地,敌军的一发炮弹急速飞来,眼看便要撞上正在指挥作战的徐向前和陈赓。
此二人并未意识到危险,密切关注着形势的贺健意识到此刻提醒已经来不及,他大声呼喊,随后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
徐向前和陈赓被他推到高地下面的安全地带,而他自己则被炮弹的强大气流轰炸,飞出数米远。贺健的后背被弹片击中,已经血肉模糊。贺健在落地的瞬间肋骨断裂,当场疼晕过去。
贺健救下徐向前、陈赓二人性命的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他的忠诚也得到了众人的赞美。陈赓感叹道:“多亏了你,否则我和徐向前总指挥今天就去见马克思了!”
1935年,在军中沉淀已久的贺健成为了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政委,此时距离贺健入伍,也不过6年的时间。6月,贺健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护送当时我党重要领导人张国焘前往两河口,与其他领导人开会。
徐向前曾经前往周边地区巡逻时,负责保护首长安全的警卫员们都跟在他的身后,只有徐向前的警卫员贺健走在首长的前面。
每当徐向前要经过树丛、草丛等复杂地带时,贺健都会先一步到达,仔细观察,确保安全后才让首长通过。从那时起,贺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便在党内传播开来。最终,贺健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成功将首长护送至两河口地区。
到达两河口的第二个早上,贺健奉命前往毛主席的住处,他在门外喊了一声报告,听到毛主席应道:“快进来吃饭!”
贺健开门而入,向在座的首长们做了自我介绍。董必武听到了贺健的湖北口音十分激动,拉着他说了好一会儿话。紧接着,首长向贺健介绍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重要领导人,贺健向他们一一敬礼问好,他表面镇定,内心却十分紧张,
介绍完毕后,毛主席便邀请贺健一同坐下用餐。贺健向毛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们的部队有纪律,不能随便听首长的谈话,我还是到外面等着。”说着,贺健便退出了首长们的屋子。
贺健并不理会开会中的一些插曲,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领导开会时,贺健密切关注着会议室周边的情况,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至于会议上究竟讲了什么,贺健没有在意。会议结束后,张国焘去休息,贺健仍然亲自为他安排了卧室,在每个时间段都安排了警卫员值班,确保万无一失。
三天后,结束了两河口会议的张国焘即将返回驻地茂县,贺健依旧提前将警卫工作安排妥当,一行人护送着张国焘安全返回。此次警卫护送工作,贺健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抗日战争之中,贺健曾经创造了众多战场奇迹。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贺健前往山西省担任大队长,他多次组织当地的游击队进行反扫荡斗争,粉碎敌人的阴谋。
由于表现出色,贺健很快被提拔为晋西独立支队二团营长。在山西赵城,贺健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巩固抗日根据地。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贺健接到了组织上的命令:护送爱国人士前往延安。从山西到延安,路程五百公里,敌人设置了重重关卡,一路艰难险阻。
贺健深知这群拥有远大理想的爱国青年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于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护送过程中,贺健多次孤身一人在晋西与敌人周旋,利用地形的优势打游击战,为大部队的撤离争取时间。他保护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性命,也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后来,贺健调任鲁南,担任鲁南军区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师长。纵使已经成为司令员,贺健却丝毫不敢懈怠,依旧在各大战场上冲锋在前。1944年夏,日伪军在各大战场上接连败北,开始收缩兵力。
10月底,山东军区决定集结兵力,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战争由此爆发。第四团接到命令,向临沂方向行军,支援当地的部队。团长贺健带领着独立营攻打了李家庄据点,迅速抢占有利阵地。
当天晚上,贺健率领部队出发,破坏了敌人的铁路,随后攻打白塔据点。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贺健率领部下剿灭日伪军一部。其余的日伪军仓皇逃窜,躲进了碉堡中。
碉堡易守难攻,日伪军进行疯狂的火力压制,我军不敢上前。此战久攻不下,贺健十分气愤,他命令大部队集合,进行火力掩护。
与此同时,贺健脱掉了上衣,拿过一挺机关枪,大声对战士们说:“不怕死的,跟我冲啊!”说罢,贺健从掩体后面跳出来,拿着机关枪疯狂扫射。战士们备受鼓舞,也从掩体后面冲出来,对敌人的据点进行火力压制。
贺健与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来到了碉堡下面,贺健将几个炸药包连在一起,一声令下引爆,碉堡瞬间被炸开了一个缺口,战士们一拥而上,击毙了日伪军40余人。
日军的30人依旧负隅顽抗,贺健命令手下在碉堡附近点火,浓烟熏得日军睁不开眼睛,他们只能胡乱射击。
此时贺健抓紧机会,将手榴弹投掷到敌人的碉堡内部,随着一声巨响,碉堡燃起了火光,躲藏在其中的敌人被全部炸死。
四团团长贺健赤膊上阵,杀伐果断的事迹在当地传开,贺健这个名字,也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日伪军颇为恐惧贺健的战斗力,始终不敢派遣大部队支援。最终,我军成功拿下了白塔据点,击毙俘虏日伪军140名,大获全胜。
妻子眼中的“傻子”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贺健,也有着铁骨柔情的时刻。
在领导眼中,贺健是忠心耿耿的士兵;在战友们眼中,贺健是最靠谱的后盾,在下属们眼中,贺健始终是战无不胜的将领,然而在贺健妻子杨洪昭的眼中,贺健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
1942年6月,四团内喜气洋洋,将士们正在为团长贺健与杨洪昭喜结连理而欢呼。即将举办婚礼,贺健兴奋不已,早早地便穿上新军装,骑上自己的枣红马,接上新娘子杨洪昭。
杨洪昭身穿红色嫁衣,一头秀发乌黑亮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贺健看得入了迷,一时之间竟然愣在原地。杨洪昭上马后,被他看得害了羞,便在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子,马儿向前跑,贺健被远远甩在了身后。贺健反应过来,却并不恼火,反而露出了一个傻傻的笑容。
婚礼正式开始后,前方警卫员突然报告:“日伪军出动两百多人,正在向村子行军,恐怕要抢夺粮食。”
贺健命令手下迅速出发,绝不能让百姓的粮食落到敌人的手中。证婚人犹疑不定,“这婚礼……”
贺健丝毫没有犹豫,扔下一句“回头再举行”,安顿好杨洪昭,便拿起装备出了门。杨洪昭率领手下部队紧急前往麦田,敌人眼看形势不妙,来不及拿上已经收割好的粮食,便疯狂逃窜。
贺健命令手下包围了日伪军的据点,将他们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贺健还在麦田的周围布置了警备力量,防止敌人下次来犯。
“老四团长来了,快来收麦子吧!”看到贺健,群众们都欢呼起来。贺健同乡亲们一起奋战了七天七夜,将村子里的五千亩小麦收割完毕,运送到河东抗日根据地,这才回到驻地。所有工作完成,贺健才与杨洪昭见面。
对于贺健的选择,杨洪昭并无怨言,表示无条件支持。婚后二人举案齐眉,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的贺健,却是军中著名的“耙耳朵”。贺健如此铁汉柔情的一面,不免让人忍俊不禁。
与贺健结婚不久,杨洪昭就生下了两个人的孩子。那时革命形势艰难,贺健指挥战争已经分身乏术,万般无奈下,只能将妻子和孩子送回家。贺健并没有想到,杨洪昭回乡后不久,就被当地的日伪军抓获。
日伪军并不知道杨洪昭是贺健的妻子,保长得知此事匆匆赶来,惊叹他们闯下大祸。日伪军疑惑不已:“一个女人和孩子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得知杨洪昭是贺健的妻子,日伪军顿时瘫坐在地下。
贺健此人,铁血手段,在战场上被称为“活阎王”,一旦将他激怒,后果不堪设想。日伪军立刻跑到关押地点,毕恭毕敬地将杨洪昭和孩子送回家。
1945年,贺健离开四团,上百名战士聚集在小树林中,为老团长送行。战士们十分不舍,已经泣不成声,他们大声喊着:“团长,你不能走,你走了,谁带着我们打仗!”
平静了许久,贺健偷偷擦干了眼泪,故作严肃地说道:“我走了,你们少了一个天天骂你们的人。好好干,别把老四团的精神给我弄丢了!”说完这句话,贺健上马,扬起了手里的皮鞭,生怕战士们看到他眼中的泪水。
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战士们常说:“贺健军长总是被派去打最硬、最恶的仗。”马头镇大捷,双方原本实力相差悬殊,贺健却带着战士们奋勇抵抗,运用丰富的战场经验严厉打击敌人,扭转了战场局势。最终,两大抗日根据地相连,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抗日战争结束后,贺健又投身于解放战争。他先后参与指挥了鲁南、济南等攻坚战,立下赫赫战功。
多年来,贺健在战场上奋战,看起来不惧生死,坚不可摧。没有人知道,贺健的心中还有未完成的心愿,那便是回乡探望自己的母亲。
当年贺健瞒着母亲擅自加入革命队伍,多年来因为组织的保密要求,贺健从未与家人取得联系。母亲是否安好?是否能够轻易原谅他?这些疑惑萦绕在贺健的心头,成为他解不开的心结。新中国成立后,贺健原本计划回乡,却因为公务繁忙不得不再次将计划推迟。
国内的局势稳定下来后,贺健终于得到了回家探亲的机会,那年他已经39岁,离开家乡整整20年。
贺健踏上了回乡的旅途,在村口发现了自己熟悉的身影。寒风中佝偻着身子的老妇人,穿着十分单薄,弱不禁风。贺健泪水夺眶而出,他追上去大声喊着:“娘!我回来了!”
贺健的母亲回过神来,她安静地注视了儿子几秒,双唇抖动,久久没有说话。忽然,贺健的母亲抬起了手臂,一巴掌落在了贺健的脸上。
当年贺健不告而别,断绝了与家中的所有联系,贺健母亲隐约猜到了他前往军营。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母亲每日担惊受怕,最初被欺瞒的愤怒也逐渐被思念取代。看到贺健的那一刻,母亲再也控制不住,捂住脸哭了起来。
回到家后,母亲拿来铁锹,将墙皮铲掉,露出了里面的相片与一元五角钱。1937年,贺健与家中通信,寄去了自己的一张照片和一元五角钱,却对自己的经历只字未提。
这么多年来,母亲将这唯一的念想视作珍宝。害怕睹物思人,也害怕失去唯一的精神支柱,母亲将照片和钱封在了墙面里。
望着母亲手心的照片,贺健流下了眼泪。他拉起母亲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20年后的重逢,好好活着,已经是贺健和母亲对彼此最大的安慰。贺健归队时,母亲将这两样东西留给贺健,嘱咐他:“紧跟共产党,继续好好干革命。”
1955年,贺健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依旧坚持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所有英雄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幕后支持。于贺健而言,母亲的宽慰与谅解,已然是峥嵘20年岁月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