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射天狼。西北安,国家安。兰州军区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大军区,辖西北五省,战略位置相当重要。能当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都是百里挑一能打恶仗的名将。
在兰州军区的历史上,好多司令员都是名将,比如中原突围建奇功的皮定均中将,比如旋风司令韩先楚上将。韩先楚之后是百战名将杜义德,那是邓小平的爱将,当年第六纵队政委,王近山的铁搭档。
1982年,兰州军区司令员再次换人,谁来接替杜义德呢?无论是前任司令员杜义德,还是新到任的司令员,都是让邓小平非常放心的一代战将。
邓小平对杜义德说,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
在刘邓大军为数不多的几个纵队中,第六纵队是一个年轻的纵队,也是一个能打硬仗的纵队。纵队司令员前有开国上将王宏坤,后有开国中将王近山。六纵能打硬仗,是在王近山的带领下。
血战大杨湖,全歼整编敌三师,第六纵队是以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死战成功的,一战让老大哥纵队刮目相看。刘伯承和邓小平对六纵非常倚重,也非常信任。
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打仗没的说,可是祸也惹得不少,不太稳重。中原战事正紧,马上要千里跃进大别山了,他竟然出了意外车祸,大腿粉碎性骨折,关键时刻掉链子,离开了部队。
国难思良将。王近山离开了,幸好还有政委杜义德。杜义德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红四方面军的政委不单单只会做政治工作,他们一般都是军政全才,既能打仗,又会做政治工作。
比如陈锡联,既当过师长,又当过师政委,比如杜义德,也是又当师长,又当师政委,在红四方面军中,他也打了不少恶仗。王近山走了,六纵不能一日无帅,杜义德既当政委,又代理司令员,照样打胜仗。
相对来说,杜义德比王近山更稳当,更让刘邓首长放心。南下强渡汝河的关键时刻,刘邓首长带着机关人员跟随第六纵队一起行军,那是对杜义德的高度信任,绝对放心。
杜义德没有让刘邓首长失望,既要打仗,又要保护首长们的安全,他那一段时间高度紧张,最紧张的时刻,整个人不停地出汗,几近虚脱。杜义德顶住压力,经受住了考验,成功进入大别山,辛苦转战,和敌人兜圈子,和刘邓首长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建国后,杜义德被授开国中将,长期在海军中任职,当过海军副政委。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邓小平从陆地上调兵遣将之后,又派杜义德坐镇海上,防止敌人从海上进攻。杜义德去了,邓小平这才放心了。
1980年,韩先楚进京任职,兰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空出来。邓小平再次点将杜义德,让他去兰州军区当司令。杜义德对邓小平说,
您放心,我会尽力的。
到任不久,杜义德就开始呕心沥血地工作,不顾年迈之躯,深入边防部队考察调研。在河西走廊,杜义德带着军区干部,对着“左公柳”,说道,
左宗棠还能为后人留下树荫,我们共产党人、革命军人,更应该巩固建设国防,为后人留下业绩。
1981年,杜义德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第二年,邓小平视察兰州军区部队,握着杜义德的手说,
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
这句话,充分说明邓小平对杜义德的工作是非常满意,非常认可的。
1982年,70岁高龄的杜义德主动退居二线。邓小平又点了另一位老将的名字,让他接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他就是郑维山。
邓小平对郑维山说,你去兰州当司令,我是放心的
杜义德是武汉黄陂人,郑维山是河南新县人,他们都是大别山子弟,都是红四方面军将领。杜义德出生于1912年,郑维山比他年轻3岁。相对来说,郑维山更加出类拔萃。
在红四方面军中,他们都在1933年升任正师级高级将领。当时杜义德21岁,郑维山只有18岁。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是刘邓大军的纵队政委,跟随刘邓逐鹿中原,郑维山是华北军区聂荣臻手下的纵队司令员,保卫华北。
1948年,傅作义突然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妄图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采取非常手段。关键时刻,毛主席唱了一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骗过了傅作义。历史不是演义小说,在毛主席空城计的背后,有郑维山的心血。
当时军情紧急,周总理急调郑维山的三纵驰援石家庄。郑维山是著名的飞将军,他4天4夜,急行军600多里,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石家庄附近,挡住了敌人的退路,这才吓退了傅作义。
四大野战军成立,杜义德担任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郑维山是第63军军长,后来升任第19兵团副司令员。1969年,郑维山接替杨勇上将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虽然是小老弟,他却比杜义德更早当上大军区司令员,而且执掌的是京畿重地。
毛主席曾经说过,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把郑维山和许世友相并列,这是对郑维山的高度评价,说明毛主席对郑维山的工作是认可的。
1982年12月,67岁的老将郑维山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临行前,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和郑维山谈话。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
带兵打仗你是内行,那些不用我多说,你去兰州当司令,我是放心的,注意办好两件事情,第一是在西北培养出十个接班人来,第二是大力栽树造林,绿化大西北,造福子孙后代。
邓小平给郑维山布置了两大战略任务,一个是植树造林,造福千秋,一个是培养人才,尽快解决干部年轻化的问题。郑维山握着邓小平的手说,我一定鞠躬尽瘁,努力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
大军区司令,亲自登门,拜访一位老汉
郑维山到任之后,及时传达邓小平的指示,打响了大西北绿化战役。郑维山很有自知之明,他虽然生在农村,从小种过地,可对于绿化种植,却是个外行。
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做。郑维山找了大量的农林书籍来读。全国各地的农林专家,听到了邓小平的号召,纷纷献言献计。88岁的农学会副会长,在病床上给郑维山写了一封信,给他推荐了一个人,叫刘亚之。
刘亚之搞了一辈子花圃种植,正在兰州郊区的一个大队,当地人称刘老汉。这天,郑维山司令员亲自登门拜访,对刘亚之说,
您是育林专家,我是专门向您请教的,您给我们当个顾问好吗?
刘亚之向郑维山介绍了矮壮剪枝技术,提出以旱养旱的造林观点,还送给郑维山自己写的两本书。郑维山如获至宝,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绿化大业顺利开展。
对于干部年轻化,郑维山最有发言权,他不到20岁就当上了正师级。如今当了大军区司令,郑维山知道什么叫人才,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很快一大批年轻干部被提拔上来。
当然了,作为兰州军区司令员,最重要的还是抓战备。邓小平之所以对郑维山放心,是因为他知道郑维山是个打仗的专业人才。
为了了解情况,郑维山实地调研,从贺兰山到河西走廊,越野车跑坏了一辆又一辆,跑得那些作战部的参谋们都有点吃不消了。郑维山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却斗志昂扬,踏遍青山人未老。
郑维山用半年的时间,带领机关人员勘察西北地形,先后行程7万多公里,走遍了兰州军区所辖的重要山关要地,大大小小的山头,边防哨所。
从军事专业角度,郑维山提出了很多新思维,新观点,按照邓小平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一整套西北地区防御作战方案,在兰州军区引起极大反响。1985年,70岁的郑维山结束大军区司令员的任期,退居二线。
新老军区司令员,对大西北都有特殊的情结
前面说了,杜义德和郑维山都是红四方面军将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长征结束之后都参加了西路军,都经历了那场惨烈的失败。杜义德是骑兵师师长,他掩护王树声突围,被打散后,一路讨饭回到延安。
郑维山当时是红88师政委,他的经历和杜义德出奇地相似,部队被打散了,22岁的郑维山昼伏夜出,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他专走没有人烟的沙漠,饿了不得不抓野牛粪充饥,渴了有时候喝自己的尿。历尽艰辛回到组织的汇报,郑维山也是一个浑身都是虱子的“乞丐”了。
西路军的失败,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特殊的经历,让杜义德和郑维山都有很重的西北情结。让他们先后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重返河西走廊,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到祁连山考察期间,看见成群的马匹,萧华政委对杜义德说,
杜司令啊,说不定那里面还有你们西路军骑兵师跑散战马的后代呢。
这话说得不假,祁连山不但有西路军战马的后代,也掩埋着很多西路军烈士们的遗骨。
爬上贺兰山,杜义德回忆当年那场惨烈的战争,久久不能言语。他想起了很多战友,很多可爱的同志,惨死在马家军的屠刀之下,鲜血染红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郑维山对兰州的情结就更重了,西路军失败,他九死一生逃了回去,解放战争后期,他挥兵参与解放了兰州城,对准当年的死敌马家军,狂轰乱炸,为红军兄弟们报仇雪恨。
没想到年近七旬,郑维山当了兰州军区司令员,在河西走廊考察的时候,郑维山曾专门查看古战场,还能看到堆堆白骨,他伤感地说,
那些白骨大部分都是红军将士们的,都是我们红88师的。
红88师参加西征时有5000多人,最后只有20几个人突围而出,回到延安的不到10个人。他们大部分都牺牲在祁连山了,当时还都是一二十岁的孩子。
师政委郑维山当时也不过22岁。
退休后的郑维山最怀念的就是血洒祁连山的战友们。他一直想再去西北看一看,走一走,和战友们说说话,可惜因为身体的原因,最终没有能够成行。
2000年,郑维山病逝,享年85岁。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郑维山走的时候是面向西,面向祁连山大山口,面向兰州,面向那些魂归大西北的战友们。
杜义德在2009年逝世,享年98岁,他比郑维山要高寿。
本文参考杜义德和郑维山将军的有关传记等书籍,喜欢的读者朋友们,欢迎点击关注,或留下您宝贵的评论。
1987年,11位大军区司令同框,4位乖乖站后排,端坐C位的是谁?
王近山晚年复出,变得温顺了吗?有人要批许世友,他说:散会
1987年,谁接替尤太忠当广州军区司令?邓小平称他是真正带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