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5日夜,蒋介石正准备休息,俞济时急匆匆走了进来,带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失踪”的伞兵三团有了确切的下落,该团在连云港登陆后,加入了解放军。
蒋介石脸色阴沉,良久无语,这些天他一直很关心伞兵三团的去向,却不想却是这个结果。原来,在半个月前,伞兵三团依照蒋介石的命令乘船前往福建,但是出发后很快就没有了消息。南京国防部和蒋介石所在的溪口,不断发出电报,询问伞兵三团的下落,却一无所获。
蒋介石“视若珍宝”的伞兵部队
国民党的伞兵部队是杜聿明于1944年初在昆明组建的,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美援是从昆明输转的,杜聿明利用这种便利,编组了三个伞兵团,装备是清一色的美械,还请美军军官进行训练。
蒋介石对组建伞兵部队非常重视,叮嘱杜聿明一定要从军事院校挑选军官,普通士兵也至少要小学毕业。经过编组训练,伞兵部队到1945年初已经颇具战斗力,蒋介石还将其派到过湖南等地参加过对日作战。
1946年6月,蒋介石从重庆还都南京,伞兵部队的总部也迁到了南京,由陆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由此可以看出这支部队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在渡江战役前,伞兵部队只参加过几次规模不大的战斗,倒不是说战斗力不行,而是蒋介石实在是太稀罕这支部队了,舍不得让其遭受大的损失。
1949年1月,面对江北大部成了解放区,江南也难以久守的局面,蒋介石将伞兵部队的三个团全部调去了上海,希望这支部队能在上海的防守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蒋介石还有另外的打算,那就是一旦上海战事不利,可以通过吴淞口将这支精锐部队运到台湾,作为防守台湾的重要力量。
就在不久前的3月1日,蒋介石专门来到上海,召见了伞兵总队的司令官张绪滋及三个团的正、副团长。在以往,团长这个级别的军官,蒋介石是不会专门召见的,但由于伞兵部队是精锐,是蒋介石的“心头肉”部队,所以他才破例接见。
如今,伞兵三团突然起义,怎么能不让蒋介石感到震惊呢?
为何选择了伞兵三团?
在国民党伞兵部队进驻上海后,上海的地下党就积极地开展了策反工作。起初,策反是准备放在伞兵二团,因为在这三个团的伞兵部队中,二团的地下党是最多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地下党发现伞兵二团团长赵位靖极为顽固,也非常警觉,策反起义难度很大,最后地下党便将策反的重点放在了伞兵三团。
伞兵三团的地下党员只有几人,此前地下党也没有开展过工作,那么为何选择了三团呢?这是因为,伞兵三团的团长刘农畯(湖南邵东人)为人开明,对部下的一些进步活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三团中不少人都是刘农畯的湖南老乡,比如三个营长中有两个就是湖南人,三团的军需官、副官、文书以及各连的连长,好多也都是湖南人。有了这种联系,只要刘农畯愿意起义,那么手下的官兵是不会有多大阻力的。
1949年3月初的一天,刘农畯迎来了一个叫段伯宇的客人,段伯宇曾在“总统府”第三局(局长俞济时)任少将高级参谋,几天前称病辞职,他的真实身份是地下党。段伯宇和刘农畯是“陆大”的同学,有了这层关系,加上对刘农畯为人比较了解,所以段伯宇便放心的前来进行策反。
两人见面,简单寒暄几句后,段伯宇便直奔主题地说:“蒋介石这些天秘密让汤恩伯把上海的黄金、外汇、白银等运往台湾,上海是守不住的,你有什么打算?”
刘农畯也不遮遮掩掩,诚恳地说:“伯宇兄,我实话实话,台湾我是绝对不回去的。”
见刘农畯是这番说辞,段伯宇心里顿时踏实了,他便向刘农畯提出了上海局“策反委员会”的精神:希望刘农畯借南撤的时机,上船后向北行驶,进入苏北的解放区。
刘农畯略加思索后,便同意了起义,段伯宇非常高兴,这次策反比他想象中还要容易的多。
南撤变北进
这次会面后,在刘农畯的默许下,地下党进入了伞兵三团秘密开展工作。4月初,刚刚秘密入党的刘农畯和周其昌、陈家懋、李贵田、孟虎、谢易清共六名地下党员组建起了党支部,由周其昌担任书记。除了刘农畯外的其他五人,都是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打入伞兵三团的,大家甚至在平日和彼此提防,结果在组建党支部会面时,大家这才发现原来都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与此同时,起义的筹备工作也在积极进行,成立了由刘农畯、陈家懋、李贵田、周其昌、孟虎等5人组成的“伞兵三团起义指挥部”,刘农畯为起义的总指挥。
3月15日,伞兵司令张绪滋召集三个团的团长开会,会上宣布了国防部的最新命令:照知伞兵司令部所属全体官兵自3月20日起开始南撤。
由于战事紧张,导致伞兵部队暂时找不到撤退用的舰船,所以直到4月初,这个所谓的南撤未能执行下去,不过,这倒是给刘农畯发起起义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刘农畯、段伯宇便去找段仲宇(段伯宇的弟弟,时任上海港口司令部副司令,地下党员)帮忙,段仲宇利用关系,调来了一艘由坦克登陆艇改造的运输舰(“中字102号”)。这个运输舰长100米,宽16米,排水量有4000吨,最大航速11节,舰船上还有16门火炮,船内空间较大,运输伞兵三团的官兵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有了运输舰,一切就好办了,刘农畯去找伞兵司令张绪滋请求南撤前往福州,张绪滋本来就为找不到运输舰而发愁,见手下居然利用关系找到了船只,自然是大为高兴,当即同意。
4月9日,刘农畯在伞兵三团的团部召集所有的营、连长开会,下达了13日乘运输船前往福州的命令。13日下午,伞兵三团2500名官兵进入“中字102号”运输舰,当然,目的地并不是南边的福州,而是北面的青岛方向。
伞兵三团起义
在登陆艇驶出吴淞口后,刘农畯召集副团长姜键及三个营长开会。
会上,刘农畯说:“接到国防部的最新命令,不去福州了,改去青岛。”
姜键问:“去青岛干什么?有任务?”
刘农畯说:“秘密任务,去了就知道了”。
姜键和三个营长虽然将信将疑,但是却没有多问,于是登陆艇顺利地改道向青岛方向开去。
到了14日下午,刘农畯召集伞兵三团连长以上军官开会,他对众人说:“全团官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兄弟们与我共事多年,我实在不忍心把大家往死里送。不少兄弟已组织起来,提出不去青岛打仗,起义投共,因事关重大,特地把各位请来商议。”
事出紧急,除了提前知情的几个人外,在场的其他军官都感到愕然,八连连长突然站了出来,手握手榴弹,恶狠狠地说:“我看谁要投共。”
刘农畯猛地一拍桌子,几个提前布置的警卫冲上去将八连长制服后押去了禁闭室。
八连长被关押,镇住了还想异动的副团长姜健等人。
刘农畯趁热打铁,逐一询问在场军官的意见,大部分军官都同意起义,个别不情愿地见大势如此,也就没有进行阻挡。15日下午,登陆艇到达了连云港,伞兵三团2500多名官兵上岸后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蒋介石的“庆幸”
伞兵三团的突然起义,让蒋介石猝不及防,他对俞济时说:“我还以为出海后舰艇有故障了,没有想到是跑到那边去了。”
俞济时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安慰蒋介石,只得低头不语,这时,闻讯进来的蒋经国了解了情况后,说:“父亲,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啊。”
蒋介石有些生气地说:“好事?你倒说的出口。”
蒋经国连忙解释说:“伞兵三团如果不投共,那么留在身边反而成了心腹大患,这个团异己分子太多,出事是早晚的。”
俞济时也安慰蒋介石说:“经国的话有道理,伞兵三团如果继续留下,保不准要闹出更大的事情。”
蒋介石听了蒋经国和俞济时的话后,心惊之余,感到两人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不久前,97师师长王晏清带着部分官兵渡江后起义,97师的前身就是国民党军的首都警卫师,向来有蒋介石的“御林军”之称。王晏清起义后,蒋介石对大部分的部队已经不放心了,曾有将认为可靠的伞兵三团调到溪口给自己当警卫团的打算。
所以,伞兵三团的起义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蒋介石还真的是个好消息,试想这支部队如果真的给蒋介石当了警卫团,那么就有很大概率会在溪口发起起义,那么蒋介石和蒋经国、俞济时等人就会被一锅端,势必成了俘虏。想到这里,蒋介石不由得暗自庆幸。
首都警卫师和伞兵三团的相继起义,让蒋介石已经很难对部队完全相信了,他怒气冲冲地对俞济时说:“马上通知国防部,将伞兵司令张绪滋撤职,还有‘太康’号上的所有人员,全部审查一遍。”“太康”号是蒋介石当时乘坐的舰船,所有他才特意叮嘱,以防舰上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张绪滋被撤职查办。张绪滋在国民党军中是难得的两袖清风之人,对清廉者向来有特殊感情的蒋经国心生恻隐,主动向蒋介石求情,于是张绪滋得以被释放,出来后得了一个少将参议的养老闲职。
伞兵三团起义后,副团长姜键等少数军官要求离开,解放军按照起义时承诺的“愿留则留,愿去则送”的原则,让姜键等人离开。改编后的伞兵3团官兵,积极融入了解放军这个大家庭,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解放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的骨干。
让人无语的是,副团长姜键在1950年初到了台湾后,却被怀疑是“共谍”,蒋介石下令将他枪决,这种结局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当然,类似的操作蒋介石也是干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