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我国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过一个月的奋战,3月16日战争结束,在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一位级别最高的将领,他就是53214部队副师长~赵连玉。
1979年3月5日,我军原定的作战目标已经结束,开始井然有序的交替撤退,赵连玉所在的师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同时又接到了另外一个命令: “不抛弃任何一名伤兵。不遗漏任何一具遗体”
作为副师长的赵连玉,多次亲自勘察撤退路线,并制定了详细的撤退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3月8号,赵连玉带领干部在班瑙地区的一个高地上勘察,他们勘查的非常仔细,随后,又仔细地研究撤退的计划。
班瑙地区地形
班瑙地区地形比较复杂,有高山险谷,又有天然的密林做掩护,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强攻的,这个时候,赵连玉就和一些干部商量,决定绕到侧后方,这样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在班瑙地区的高山密林之中,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这个地方村落极少,赵连玉带领了几个团和几个营的战士,十分仔细的布置着行军的路线。
他拿出望远镜,望着对面的山谷,又拿出地图画出各个路线,同时给每一个战士都布置了任务。
这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突然,赖参谋长大喊一声:“不好,我们被敌人发现了,赶紧撤离”紧接着,一声枪响,子弹正巧打在赵连玉的头部,随后,赵连玉重重的摔倒在地上。
在一旁的战士看到这种情况,顿时围上去。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着“师长,师长”。
警卫员上去抱住了赵连玉的身体,这时候他的呼吸极其微弱,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他的颈部中弹,血流如注。
慌乱中的战士们喂他水喝,可是刚喝进去。马上又从子弹孔里流了出来。赵连玉牺牲的时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众人强忍着悲痛,抬着他的遗体下山。
大家走到半山腰,接应的队伍跟上来了,战士们准备了担架,将赵连玉的遗体抬到山下的指挥部暂时安置。
当天夜里参谋长赖裕隆,通过电报的形式向上级部门报告了赵连玉牺牲的整个过程,赵连玉的牺牲,激起了我军将士的极大愤慨,我军加大火力,对越南后方进行了全面的清扫。
赵连玉的成长经历
赵连玉1930年,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从小生活比较贫困,11岁的时候为了生计,给地主放牛。
1945年,庄河县解放了,那一年赵连玉还不满16岁,他报名参军了。
参军之后,他先后参加过辽阳,本溪,营口等地。大大小小十几个战役,立下过赫赫战功 。
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一路升迁到团长副师长,这其中流过多少泪水和汗水,作为旁人,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
由于幼年家境贫寒,没读过多少书,因此识字不多,1962年以后,赵连玉进入到军官学校深造学习。
他一直非常努力的学习,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的文化知识。
军校毕业以后,赵连玉晋升为副师长,这次学习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在指挥方面有着显著的提高,可见他是多么的用心。
1971年,赵连玉来到北京,开始更加现代化的高级军官教育,系统地学习在战场的指挥和运作反应能力。
1979年,在抗越自卫反击战中,赵连玉被任命为我军第42军126师的副师长。
在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赵连玉带领队伍从广西直入到越南,开始指挥战斗。
他在指挥过程中表现极为出色,先后攻破了凉山,高平一些地区……。
就在赵连玉撤退回国的途中,不幸被一名事先埋伏好的狙击手用子弹击中颈部,随后壮烈牺牲,他牺牲的时年仅49岁。
赵连玉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广西龙州香水乡蕉坎村。
后记: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记住这位英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时刻要谨记,永远铭记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是他们的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才有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