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场上生死一瞬间,有人永远倒在了战场,连块墓碑都不曾有;有人能归来“见天子”论功行赏,也有人载誉归来,却选择深藏功与名。
2019年7月下旬,丹江口市一位名叫“张文魁”的退伍军人,在市委组织部老干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了相关汇报文件后,被更多人熟知。然而在此之前,别说是邻里乡亲了,就连张文魁的家人们,都不太了解他这些经历。最多也只是知道,他曾经当过兵,至于当的什么兵,在哪里服役,参加过什么战役,是否立过功,家人全然不知。
所以,在前一年2018年11月28日,湖北省负责“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登记”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张文魁所在的大坝社区时,张文魁的儿子没有丝毫犹豫的,就在登记表中“是否荣立军功”的那一栏里,写下了一个“无”字。
张文魁,1928年出生在山西长治,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里。尽管当时一家人光是为了活下去,就已经用尽全力,上天也仍然没有给予他们一丝幸运。张文魁原本是家中老七,可不幸的是他并未在哥哥姐姐们的疼爱下成长,6个哥哥姐姐相继夭折,他成了家中“独苗”。然而就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母亲也离世了。全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把他拉扯大。
张文魁也不记得自己何时开始,产生了“我要上战场,我要杀敌报国”想法的。或许是父亲在煤矿当矿工,遭遇日军打骂胳膊因此落下残疾的时候;或许是在亲眼见过,亲朋好友遭到迫害的时候;也或许是听闻了无数英雄,在大义面前不屈不挠的故事之后……
1945年6月,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了革命。虽然他年纪小,可却总是敢为人先,也因此很快当上了当地的抗日民兵队队长,带着乡亲们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了任务。
1947年3月7日,中国共产党的名单上多了一个名字,叫作“张文魁”。少年在战斗中逐渐有了大人的模样,意识到自己应该继续为党、为国家而奋斗的他,于同年9月告别了需要照顾的“残疾”父亲,带着由他动员而来的6名年轻人,奔赴了前线。
分别那天,十分不舍“独子”的父亲,迈着沉重的步伐将张文魁送到了村口,还特意交代儿子,到了部队别当逃兵丢人。张文魁立下保证就出发了,全然不知他越走越远,父亲的眼泪也越流越多。
还好的是,张文魁随军一路强渡了黄河,挺进豫西后,参加了淮海、渡江、中南等解放战争中大大小小百余次战斗,而后又在1951年赴朝参战,参加了上甘岭等多场战役后,他的名字都未出现在“追记”功勋的烈士名单上。
1954年5月,张文魁载誉归国。然而看着那一堆军功章和立功证书,他并没有多开心,反而一度都不想见到这些。
1958年,国家号召转业到地方,离家十余年的张文魁回到了家乡。而后他去过工厂做过工人,到过农场做过农民,勤勤恳恳始终未曾提及他在战场上的战功。
再后来,得知丹江要开建大型水利枢纽,不改军人为国为民本色的张文魁主动递交了报名表,带着全家人去到了丹江口。在家人眼中,他是一名自律的退伍军人,可始终很少讲他当兵的事儿,也从未在有困难时想过去找国家帮忙。
1966年7月,张文魁在一次去做基调的途中遇上火灾,便主动要求和消防员一起出警。不料意外来临,他不慎从车上掉落,摔得很严重,当场七窍流血,大脑也遭到撞击。送到医院时,医护都被吓了一跳。在60年代的医疗条件下,医生一时间陷入束手无策境地。那一天,张文魁的妻子收到了3张“病危通知书”。甚至,其所在单位都已经准备好了棺材。
还好的是,他“打赢”了阎王爷,挺了过来。
不过大脑受也导致了他语言能力、记忆力、听力大不如从前。所以他再三向单位申请,换岗到一个他能够胜任的岗位上。同年年底,他从领导岗位降级到梳理枢纽工程局礼堂,当了一名管理人员,一直兢兢业业干到了1983年9月份离休。
而值得一提的是,若不是他的女婿李令君撒了个善意的谎言,称“组织上要把荣誉奖章和证书登记”,张文魁怕是永远也不肯说出那些代表着过往的东西在床头的旧柜子里。
李令君翻了又翻,才终于在柜子最底下摸到了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奖章和证书。
张文魁几十年来鲜少提及过往,明明可以用功勋过上更好的日子,可他却将这些全都藏起来,就连妻子都不曾告之。若不是那个“谎言”,或许这位历经百余战的功臣,会深藏功与名直到入土为安。
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们还有时间去表达对英雄的尊敬,有更多时间去了解英雄背后的故事。
而至于张文魁老人为何不提过往,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是党和国家给予他的肯定,可以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见证者,却也可以是一段回忆,然而有些回忆却是他永远不想回忆的。尤其是想到牺牲的战友,自己又有什么权利和资格拿军功章去炫耀呢?说到这些,张文魁老人眼眶逐渐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