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胁正隆是日本陆军中的精英,由于反对与英美开战而被边缘化,成为日本陆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陆军大将”,尽管贵为陆军大将军衔,但麾下却几乎无兵可统,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头司令官,由于经常反对和掣肘日本大本营的战略方针,而被称之为“最后的和平主义者”,战后也没有被驻日盟军总部列入战犯名单之中。
山胁正隆(1886—1974)是日本高知县人,曾就读于广岛陆军幼年学校,1905年5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8期步兵科,在920名毕业生中名列第4名,堪称是一个“学霸”,因毕业成绩优异,被分配至近卫师团步兵第1联队服役,并被晋升陆军少尉。
1911年12月12日,山胁正隆考入陆军大学校第26期,与朝香宫鸠彦王、东久迩宫稔彦王、安藤利吉、冢田攻、泽田茂、藤江惠辅、今井清、河本大作等人同学,这一期毕业生共62人,1914年11月27日毕业时,山胁正隆获得首席,并进入该期“军刀组”,被大正天皇御赐军刀。
山胁正隆曾长期在参谋本部任职,期间曾被派赴日本驻波兰领事馆出任副武官,对波兰军队先进的密码技术非常感兴趣,并向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长伊丹松雄进行了推荐,于是参谋本部邀请波兰破译专家科瓦列夫斯基到日本传授破译技术,举办了两个多月的讲习班,让日本情报人员大开眼界而获益匪浅。
山胁正隆于1927年出任第一部(作战部)编制动员课长,1931年8月1日晋升陆军大佐,并出任第十一师团步兵第22联队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山胁正隆曾率领部随第十一师团出征上海,参加了第一次淞沪战争,当时担任师团长的是厚东笃太郎中将。
第一次上海战事结束后不久,山胁正隆于当年8月1日被调到教育总监部担任第一课长,两年以后再度被派往驻波兰公使馆出任武官,在山胁正隆的斡旋之下,参谋本部又派遣一批青年军官到波兰学习,研究苏军通讯系统及密码种类、特性和倾向等,山胁正隆也于1935年8月晋升陆军少将,当年12月2日回国后,出任陆军省整备局局长,该机构负责陆军战争动员和军备,下设动员课、运输课和资产课等部门。
山胁正隆在任内经历了川岛义之、寺内寿一、杉山元等三任陆军大臣,尤其是经历了“二.二六事件”,还能在陆军省位置稳固而不被整肃,应该是与“皇道派”没有瓜葛,更重要的是又经历了“七七事变”的爆发,整备局的位置和作用更加凸显,因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很快就被发动起来了,而山胁正隆也于当年11月晋升陆军中将。
日本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破灭之后,于是罢免了陆军大臣杉山元和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由板垣征四郎于1938年6月4日出任陆军大臣,东条英机调任陆军次官,山胁正隆则于7月15日升任教育总监部本部长,这个职位相当于陆军次官和参谋次长,是仅次于教育总监的第二号人物。
1938年12月10日,山胁正隆被调回陆军省并出任陆军次官,期间又兼任了两个多月的军务局长,辅佐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直到 1939年8月30日陆军大臣易主畑俊六,板垣征四郎被派往中国,出任刚组建了的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而山胁正隆也于同年10月26日被调到中国战场,接替藤田进出任第三师团长,当时该师团刚参加了武汉会战,正驻屯在靠近武汉的信阳地区,期间于1940年4月被授予勋一等旭日大授章。
山胁正隆上任伊始的第一仗,就是率领第三师团参加了枣宜会战,此时第三师团隶属于园部和一郎的日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而枣宜会战也是中日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第十一军对第五战区发动的一场大规模作战,这次战役导致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阵亡,并以日军占领了宜昌而告结束,但也付出了1.1万余人的代价,尽管宜昌距离重庆仅300多公里,但日军也是无力再战。
1940年9月29日,山胁正隆接替冈部直三郎出任驻蒙军司令官,但任职不足4个月,就于1941年1月20日被调回东京,出任参谋本部部附,同年4月10日接替陆大同学藤江惠辅出任陆军大学校校长,此时正值日本大本营筹备太平洋作战,而由寺内寿一领衔筹建的南方军司令部,最初就设在陆军大学校校园内,由于山胁正隆反对与美英开战,被东条英机等主战派剥夺了其陆大校长职务,并于1941年9月10日调任参谋本部部附,同年12月2日被转入预备役。
1942年9月5日,婆罗洲守备军司令官前田利为所乘坐的飞机失踪且搜索无果 ,山胁正隆被遴选为继任者。遂于9月18日重召现役,接替前田利为出任婆罗洲守备军司令官,其司令部驻地设在古晋,但几乎是个空头司令,因为其麾下只有两个独立守备队。
1944年3月,婆罗洲守备军被隶属于第七方面军作战序列,同年9月18日又被编为第三十七军,司令部设在沙巴,由山胁正隆出任司令官并晋升陆军大将,同时隶属南方军司令部直辖,但也仅是加强到两个独立混成旅团。
1944年12月26日,山胁正隆被调回东京参谋本部并任部附,没有再安排担任新职,为了防御日本本土的安全,日本大本营于1945年4月组建并划分作战区域及作战部队序列,开始实施本土决战,但山胁正隆对此又持反对意见,再次惹恼了陆军高层,遂于5月1日解除召集,重新编入预备役。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驻日盟军总部并没有将山胁正隆列入战犯名单,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山胁正隆已经不是现役军人;其二:山胁正隆的反战思想,正是由于这两点,使他逃脱了东京审判,但他曾作为法庭证人,站在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证人席上,为其昔日的顶头上司板垣征四郎作证,以图减轻其罪责而未被法庭采纳。
山胁正隆曾于1946年被中国政府列入战犯名单之中,因为其没有被引渡到中国,其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的战争罪行,也并没有得到正义的审判,战后的山胁正隆曾在家乡高知县担任乡友会会长、偕行社会长等民间组织的头头,正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让他活到了耄耋之年,直到1974年4月21日才死亡,其生前曾获得一枚功三级金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