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忱智军
1945年8月,越南人民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当年9月2日,胡志明就任主席。
可是好景不长,法国的远征部队于1946年在越南强行登陆。别看法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是在越南军队面前却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这也难怪,当时的越南人民军主要是以抗日游击武装整编而来的,包括主力部队在内,越军普遍缺乏攻坚和坚守防御的作战经验,大部分团以上干部更是不具备指挥部队进行中等规模以上正规战的经验和能力,部队在整体上依然具有严重的游击习气。客观地讲,当时的越南军队虽然在编制上已经成了正规军,但在本质上依然还是游击队。
面对法军的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越南军队虽然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还是免不了丢城失地、节节败退。越南的大部分战略要地、交通要道很快被法军占领。
1946年12月,胡志明向全国发出抗法斗争的号召,建立了以越南北部山区为中心的抗法根据地,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抗法解放战争。
1950年1月底,新中国成立仅四个月,胡志明就来华进行秘密访问,并向新中国提出抗法援越的请求。此时新中国既要医治连年战争带来的深重创伤,还要面对敌人的封锁,形势非常严峻,但依然把抗法援越作为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表示要尽一切努力向越南提供抗法斗争所需要的援助。
1950年4月,越南方面请求中国派出军事顾问团,到师以上高级指挥机关(包括越军总部)担任顾问,协助越南进行军队建设,全面提高战斗力,协助组织指挥作战。同时,派出一批具有作战经验的团、营级的军事干部,直接到越军主力部队的团、营级作战单位担任军事指挥员。
由此可见,当时的越南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自身军队能力的不足,希望借助于我人民解放军的战争经验和治军理念,来取得抗法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中方同意向越南派出军事顾问团,但毛主席明确表示“只当顾问,不当指挥员”。
根据越南的战局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自1950年4月起,中国提供的援越物资开始运进越南北部地区。与此同时,作为越军主力部队之一的308师,第一批进入中国境内接受整训。
在物资入境和军队出境的过程中,越方深切感受到了法军在中越边境沿线构建的封锁线,对越北根据地和抗法武装来说,简直就是如鲠在喉。
因此,越方在1950年6月做出了发起边界战役的决定,其目的就是打通与中国的交通线,使越北根据地真正与中国连成一片,以利于获取中国的援助物资,更好的巩固和扩大越北根据地。
虽然越方急于通过发起边界战役,打破法军对越北根据地的封锁,但是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越南抗法武装的自身军事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根本无法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因此,越南方面又向中国提出了多项要求,大体有以下三点:1、为保障战役的胜利,中国方面需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2、军事顾问团尽快入越;3、另派遣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员,协助进行整个战役的组织指挥。
中方在接到越方的请求后,指示已在广西南宁集结的军事顾问团立即启程前往越南。军事顾问团由韦国清任团长,梅嘉生、邓逸凡任副团长。同时,指派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带领工作组前往越南,在军事顾问团的配合下,协助进行边界战役的组织指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些出版物和网文中,错误地说陈赓是军事顾问团的团长或负责人,这是不准确的。陈赓在越南协助指挥过抗法作战,但并不是军事顾问团的负责人或组成人员。他是更高一级的中方代表。
解放军名将如云,唯独选派陈赓作为代表,毛主席可谓用心良苦。陈赓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就不多说了,更被毛、周看中的,是他性格开朗,善于沟通;既坚持原则,又懂得注意工作方法,善于团结同志,而这些才是与越南方面打交道时更为重要的能力。还有一点,陈赓与胡志明是老朋友了,他们相识于第一次大合作时期的广州,那时的陈赓还是一名年轻人,在国民革命军里担任基层军官。
中越双方都明确表示,无论是军事顾问团,还是陈赓带领的工作组,都是去协助越南进行抗法斗争的,也就是说,其工作定位是“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而不是“拿主意”。
1950年7月初,陈赓带领20多名随员由昆明启程。赴越途中,陈赓先到正在云南砚山进行整训的越军308师进行了调研。进入越南境内后,他又在沿途向越军指战员和越南地方干部群众了解有关情况,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7月28日,陈赓率领工作组到达位于越南太原省和宣光省交界处的越共所在地。陈赓向包括胡志明在内的越共负责人讲述了自己对边界战役作战方针的意见。
越南方面原本的边界战役构想是,使用正在中国境内接受整训的4个主力团,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越南西北部重镇老街和北部重镇高平。后来又考虑到战线被拉得过长,后勤保障能力无法满足作战需要,又改为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高平。无论采用是哪种方案,其战役构想都是城市攻坚战,而且还是攻打法军重兵据守的重要城市。
陈赓认为,高平的周围有山有水、地势险要,法军日军都在此经营多年,工事坚固,以上因素都不利于部队攻坚,尤其是越军缺乏攻坚战的经验,对于攻克高平并没有把握,如果久攻不下就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进程。
陈赓的作战设想是,首先攻取高平周围较小的孤立据点,切断4号公路,使高平守敌陷入孤立,吸引谅山方向的法军出城救援,在法军脱离城市据点的坚固工事后,在野战中将其歼灭。这个方案的好处是,攻城难度较小,容易取得首战胜利,这样既有利于部队积累攻坚战的经验,也可以树立部队敢打必胜的信心。而在运动战中歼灭谅山出动救援高平的法军,可彻底孤立高平守敌,为下一步解放高平创造条件。
胡志明等人完全接受了陈赓的作战方案,并要求陈赓到越军的前线指挥部,帮助越军高层领导制定作战计划和进行战役的组织指挥。
8月14日,陈赓率领工作组到达越军前指所在地广渊。此时,中国的军事顾问团也已经在两天前到达广渊了。
陈赓和韦国清等中方人员对高平周围各个据点的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最后把目光集中在高平南面的东溪县城。
让越军总司令武元甲和总长黄文泰放弃高平攻坚战的战役构想,而把首战地点改在东溪,实施一场攻城打援的运动攻坚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军高层指挥员都是在越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大都精通游击战术,却普遍缺乏城市攻坚战的指挥经验,更对运动战一窍不通。但是他们明白,攻占大城市更容易产生效果,那时的越南太需要一次胜利来鼓舞士气了。
陈赓和中国顾问团的部分成员从高平的地形地貌、守军配置、4号公路沿线的情况、越军目前的战斗经验及备战状态,以及法军的作战特点等实际问题,与越军干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分析。最终,越军前指接受了先打东溪的作战意见。随后,陈赓和军事顾问团开始协助越军前指拟定作战计划。
在对越军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的战前动员中,陈赓应武元甲的邀请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陈赓着重阐述了了作战的指导方针和指导原则,同时,他一再强调,部队各级指挥员要充分领会和坚决贯彻上级的作战意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一定要令行禁止。
战役开始前,胡志明亲临广渊看望陈赓等中方人员。胡志明对陈赓说:“部队都交给你指挥了,但是有一条,只许打胜,不许打败。”陈赓表示,打胜仗主要还是依靠越南军民,自己一定尽力协助前指指挥打好这一仗,不辜负胡主席的期望。
在协助拟定作战计划时,陈赓与武元甲还发生过争执。陈赓主张将火炮集中配置,这样才能够形成炮火优势,易于摧毁敌人坚固工事并大量歼灭敌人。而武元甲主张将火炮分散配属给各个攻城部队,让部队在攻坚时灵活掌握射击目标。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后,陈赓不得不搬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面大旗才占了上风。后来,这件事竟通过胡志明反映到毛主席那里。
9月16日拂晓,越军发起了对东溪的攻击。攻击行动很不顺利,参战的越军部队都是刚在中国接受过整训的部队,求战热情很高,可是战斗意志却不够坚定。面对法军凶猛的防御火力,首轮攻击很快被打了下来,紧接着第二轮和第三轮攻击也被法军打退,攻击部队的伤亡不小,许多伤员被丢在法军的防御阵地前面,无法撤下来。
此时的越军内部出现了畏战心理,前线指挥员想把部队撤下来进行临时休整。陈赓在前指得到消息后向越方建议,攻击部队坚决不能撤,一定要连续攻击,不能给城内的法军喘息的机会,一定要注意步炮协同,炮火准备一停,部队立刻发起冲锋,同时要注意协调各个攻击部队的行动,一定要各个方向同时发动攻击,使得法军无法集中防御火力重点打击某个方向的部队。越军前指采纳了陈赓的建议。
参战的都是越军的主力部队,又刚在中国境内接受过中国军队的整训,可是令行禁止、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锻炼出来的。
攻打东溪的战斗持续了两个昼夜。9月18日凌晨,以越军攻占法军在东溪的核心据点和指挥所为标志,东溪县城被越军解放,共歼敌270余人。消息传到越军前指和越共所在地,越南方面一片欢腾。自1946年法军登陆以来,这是越南抗法武装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
陈赓心里明白,东溪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暴露了越军诸多问题,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越军的营以下指挥员普遍缺乏全局观念,还是习惯于自以为是地指挥部队,不能坚决彻底地落实上级的作战意图。依照战役设想,东溪战斗应该是一场歼灭战,全歼在东溪的法国守军一个营,可是却只歼灭了相当于两个连的法军,另外约一个连的法军在越军重重包围下突围而去。究其原因,竟是在东溪外围执行战术性包围的越军看到攻击得手,也冲进东溪县城去抢战利品,使得外围的包围圈出现了多处空隙。陈赓认为,在东溪战斗中,越军的表现只能算及格。
现在看来,幸亏陈赓和中国军事顾问团说服了越军的高层,把首战目标定在了东溪,如果按照越南方面的战役构想去攻打高平,那么边界战役的结局真的不好预测了。
东溪失守极大地震撼了法军驻越南的指挥机构,因为这意味着4号公路被截断,其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支撑点高平被孤立起来,高平守军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法军很快做出反应,派出1个机动兵团(注:法军当时的“兵团”,一般由3-5个法军或外籍雇佣兵机动营组成)向4号公路的七溪地区集结,准备收复东溪,同时,又派出5个营的机动部队向越北根据地进犯,目标是根据地的首府太原,此举严重威胁到了越南方面首脑机关的安全。
法军的行动使得越军高层的战役决心发生了动摇,准备放弃后续的战役计划和刚到手的东溪县城,集中兵力去保卫根据地。陈赓认为法军的军事部署无非就是“围魏救赵”,吸引越军主力回援根据地,以便法军重占东溪并接应高平守军。在陈赓的坚持下,越军前指同意继续执行原定的战役计划。
9月30日夜,已在七溪集结多日的法军勒巴兵团(以指挥官勒巴上校命名)企图奔袭东溪,在东溪以南地区遭到早已恭候多时的越军209团的阻击。法军依仗猛烈的炮火猛打猛冲,而越军凭借山区的有利地形层层设防、节节抗击,战斗持续了两天,法军仍然没有突破越军的阻击,双方均付出了较大的伤亡。
10月3日拂晓,驻守高平的法军沙格东兵团(以指挥官沙格东上校命名)担心自己重蹈东溪法军被围歼的覆辙,竟弃城出逃。勒巴兵团也放弃了重占东溪的计划,向东溪西南的谷社山地区转移,妄图凭借山区的险要地形来抵抗越军的进攻,同时接应沙格东兵团南逃。
由于勒巴兵团从东溪以南地区主动撤退时,与其对峙的越军209团并没有紧紧咬住敌人,使得该股法军撤入谷社山地区后得以从容地布置防御阵地,这大大增加了后来围歼勒巴兵团的难度。从高平出逃的沙格东兵团也轻装徒步进入4号公路以西的河谷,快速向勒巴兵团靠拢。
边界战役构想是“攻城打援”,没想到高平守军竟主动放弃了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也跑过来凑热闹。越军4个主力团“只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拨客人”,越军前指此时面临两难的局面。
越军认为,应该分出部分主力部队去围歼沙格东兵团。陈赓却建议,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先歼灭勒巴兵团,再挥师向北,歼灭沙格东兵团。最终,越军前指还是接受了陈赓的建议,命令308师、209团和1个独立营立即尾随勒巴兵团,并将其包围在谷社山地区。
围歼勒巴兵团的战斗很快打响,法军利用险要的地形和修筑好的工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斗持续了三天,至10月6日,越军仅攻占了法军的部分外围工事。越军又组织了多次冲击,依然未取得效果。面对由于连续作战而非常疲劳、战斗力明显下降的攻击部队,以及不断从前沿运下来的伤员和阵亡官兵遗体,越军前线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发生了动摇,请示越军前指,希望将部队撤下进行休整。此时,越军前指又接到了沙格东兵团接近谷社山地区的消息。
陈赓在获知消息后,非常果断地向越军前指建议,在目前严峻的战场形势下,正是全歼两股法军和锻炼部队的关键时刻,决不能将部队撤下来休整。如果让两股法军汇合后逃走,那么前一阶段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即将到手的胜利就白白丢掉了。现在必须告诉部队,“我们苦,敌人更苦”,鼓励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连续战斗,直至取得胜利。
越军前指采纳了陈赓的建议,向前线部队下达了限时围歼两路法军的战斗命令。越方领导人胡志明也根据陈赓的建议向前线官兵发出了慰问鼓励信。
参战越军深受鼓舞,向法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勇猛的连续攻击。战斗持续到10月8日下午,法军的核心阵地终于被突破,勒巴兵团4个营被全歼,兵团指挥官勒巴上校及其指挥机构人员全部被越军俘虏。
此时越军的参战部队士气高昂,立即挥师包围了沙格东兵团。又经过2天的激烈战斗,该部3个机动营被越军全歼,并俘虏了兵团指挥官沙格东上校和越南伪政府任命的高平省省长。
经过七天的连续战斗,越军参战部队共歼灭法军2个机动兵团共计3000余人,并趁势解放了七溪和越北重镇高平。至此,边界战役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七溪以南4号公路沿线各个据点的法军担心被围歼,纷纷弃城而逃。法国殖民者经营多年的中越边境封锁线土崩瓦解,进犯太原的法军也主动撤退了。
回顾越南抗法斗争中的边界战役,是越南人民军建军以来取得的空前胜利,也是越军第一次进行运动攻坚战,标志着越南抗法斗争由被动防御转入主动进攻。
此次战役,中方前去协助越南方面组织指挥整个战役的陈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战役谋划开始,陈赓就建议不打高平、改打东溪。现在看来,这对于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是极为关键的。虽然陈赓的任务是协助越军前指组织指挥作战,主要是“想办法、出主意”,但在战役的几个关键阶段,如东溪攻坚受挫、根据地面临危险和对勒巴兵团久攻不下的时候,陈赓的建议都无一例外地转变成了作战命令发往参战部队。这些建议就犹如定海神针,坚定了越军前指和前线指战员的战斗决心和必胜信心,对越军最终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可以看出,在边界战役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中国名将陈赓的军事智慧,因此,把陈赓看作是边界战役的实际策划者和幕后指挥者,是一点儿都不过分的。
边界战役的胜利,使得越北根据地的形势得到根本性改观。1950年11月,经征求越南方面的意见,陈赓调回了国内,中国军事顾问团全部承担了协助越军组织指挥作战的任务。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