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纪念李德生同志诞辰10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办。
出席此次座谈会的革命家后代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等。
百年建党忆峥嵘 革命忠魂映初心。正如此次座谈会的主题一样,李德生上将生命虽逝,但其音容样貌,铮铮铁骨却深入人心。
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年轻力壮的时候在战场上戎马奋战,晚年在国防大学就职时,更是为我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干部。
回顾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无人不肃然起敬,又无比动容。
住在牛棚的少年
1916年,李德生出生在河南新县陈家店李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当时很多的农民家庭一样,李德生家庭贫寒,一家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年幼的李德生十分懂事,为了补贴家用,8岁起他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每日劳作之后,他就睡在牛棚里。
夏夜,透过牛棚低低的屋檐,李德生总能看见满天的繁星。它们在天上看着虽然渺小,却正如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如此的耀眼夺目,让那时的李德生心中萌发了革命的种子。
在李德生9岁的时候,那个因常年埋头劳作的母亲最终还是病倒。苦于家里没钱医治,母亲很快就去世了。
那时的李德生不想再过着吃不饱穿不暖,仅靠刻薄吝啬的地主婆给他的那一点点残羹剩饭苟延残喘的日子了。
他想改变,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他能想到的那股力量就是红军。
1928年,红军来到这个闭塞了太久的小山村。看到红军把整日欺压农民的地主打倒,还把粮食分给大家吃,李德生心里无比地激动。
于是,在一队红军路过李德生的家乡时,当时正在放牛的李德生立马决定跟他们走。他把拴在了附近的一棵松树上,并让同伴给父亲留下了“我去参加红军了,不要找我!”的口信。
这个住在牛棚的少年,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一个红小鬼
李德生从小就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1928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李德生的家乡。当知道红军正在当地招人的消息,李德生可高兴坏了。
要知道,李德生12岁的时候就加入了童子团,还因其工作的认真积极成功当上了团长。在童子团中,他经常组织当地的儿童为红军和苏区政府站岗放哨。一旦形势有什么风吹草动的,他们总是及时上报。为红军送信,带路,更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他的优异表现上级都看在眼里,所以在他14岁的时候,李德生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而当时扛枪的他,还未成年。
刚加入红军的李德生,先是从基层做起。在这期间,他当过通讯员,也做过传令兵。后来,他的领导能力越来越突出,上级把这个红小鬼提拔成了班长。
作为红军,李德生正在做到了“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每次哪里作战最凶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团、师首长乃至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把这个红小鬼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作风看在眼里,经常公开对其表扬。
从一个红小鬼走到中央的副主席,李德生用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李德生却十年如一日般,从未忘记对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
1931年2月,李德生加入了中国主义共青团。第二年,同样是2月,伴随着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李德生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残疾的左手
1927年7月,土地革命战争正式爆发。
这次战争,又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李德生的左手,就是在这一时期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后,蒋介石派出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对我军进行打压。
1933年1月28日,被任命为“川陕边剿匪督办”的田颂尧调集了38个团,共计约6万人,兵分3路对我军进行猛烈的进攻。
为了不让蒋介石野心得逞,我军战士打仗的时候都有一股不要命的劲头。而徐向前作为我军总指挥,有时甚至亲自持枪参加战斗。
两军在八庙垭打的不分白昼黑夜,此战的猛烈程度更是让敌军后来用一句“八庙垭一役,较长池之役更为猛烈”来评价。
后来,据李德生回忆,在这场激战中,大伙都把一个多月练兵的本身都用上了,一心只想着一定要守住这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据地。
正当李德生与敌人拼命搏杀的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左前肩胛处射入,于背部第七、八肋骨间穿出,穿透了左肺,几乎伤及心脏。
受伤后的李德生在73师医院紧急包扎后,被送往通江城东毛浴镇的方面军总医院。转入总医院的重伤员连后,连续几天,李德生的情况都没有好转。
尽管外部的伤口被纱布包裹住了,但是血脓却还是不断地渗出。由于缺乏先进的药物和医疗机械,医生只好每日用纱布条给李德生擦拭伤口,其疼痛真是常人无法忍耐。
由于子弹伤及肺部,每次肺部的伤口一出血,李德生总是不断咳嗽。一声声的咳嗽声牵扯着他身上的伤口愈发疼痛,让他每天晚上都翻来覆去睡不好觉。
李德生就是在这样伤痛中的度过了好几个月。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负伤,伤及了李德生的神经,左手一直不能伸直和紧握,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然而,回忆起这一切,李德生的脸上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他认为因祸得福,因为家庭原因早早辍学的他,终于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知识了。
李德生通过待在医院的这四五个月,不仅学习读书写字,看书看报,而且还懂得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军事知识。
1933年8月,因其思想和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李德生被推举为代表出席了川陕省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
在大会上,他慷慨激昂、见解独到的讲话让台下的听众深受鼓舞与触动。
人生仿佛如潮水般,有起有落。
1935年6月,受张国焘错误思想的影响,李德生遭到诬陷,被撤销党支部书记和班长职务、开除党籍。
即使受到这样的打击,李德生对党的信念却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跟随着部队,踏上了走草地过雪山的漫漫长征路。
1936年12月,组织上纠正错误,撤销了张国焘错误路线时期对他的处分,李德生才重新入党。
从这个经历中,也可以看出,李德生对党的忠诚不渝,对信仰的坚持与追求。
“上甘岭战役”的秘密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粉碎。可以说,中国的峥嵘岁月,李德生从未缺席。他在这一次次重要的节点,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如他自己所言“八年抗战,我就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从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排长一路升至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团长的李德生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1937年10月,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继续南犯。而经李德生等同志的日夜观察发现,轰炸忻口国民党军阵地的日军的飞机均是从滹沱河北岸的阳明堡前线的机场起飞。
摸清敌情后,769团团长陈锡联决定以第3营为突击队,夜袭阳明堡机场。
19日,入夜后,李德生带领战士们潜入机场,将手榴弹扔向鬼子的飞机。在熊熊的烈火中,敌军24架飞机被烧毁,约100名日寇被我军歼灭。此战,也成为抗战时期攻击战的经典战例。
除了夜袭阳明堡,抗日时期,李德生还参加过数百次战役,尤其是在响堂铺战役和百团大战中,李德生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升至太行纵队第4支队769团团长的李德生带领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
作为大别山优秀儿女的李德生,在挺进大别山战役中更是所向披靡,为重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淮海战役中,担任旅长的李德生为了帮助兄弟部队对黄维兵团进行合围,他亲自带着部下连续9天急行军。为了不耽误最佳攻略时机,行军路上,李德生愣是不肯松懈一丝一毫。
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黄维兵团被我军全数歼灭,我军最终攻占双堆集东侧核心阵地。李德生带领部下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
渡江战役中,李德生已经升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的师长。攻铁板洲,渡长江,骁勇善战的李德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德生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他一藏就藏了六十多年,甚至其家人都被瞒得死死的。
直到2011年,老爷子去世,这个秘密才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被世人所知晓。这是一个关于“上甘岭战役”的秘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了解到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的李德生,主动请缨,率领着一个师入朝作战。
李德生率领部下入朝时,正好赶上第五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李德生的部队充分发挥不怕牺牲、灵活善变的作风。很快美军就被打的节节败退,甘拜下风。
而上甘岭战役的前夜--金城战役,更是让李德生的部队在敌军面前名声大振,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
在这次以防御为主的战役中,已经提拔为三兵团第十二军的副军长的李德生率领部队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加上科学地组织兵力、配备火力,敌方拿我军毫无办法。
打完金城战役后,李德生接到命令,要在第十二军内抽出精锐部队,去上甘岭支援第十五军。
到达指挥部后,兵团司令员王近山更是亲自下达指令,由十二军和十五军联合参与上甘岭战役,李德生负责好前线指挥所。
当时身为副军长的李德生接受到指令后,心里十分清楚,作为前线指挥所总指挥的责任之重大。
临危受命,李德生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在这一战中出谋划策,以智取胜。
除了分析敌人的兵力、作战方式的特点以及我军防御中出现的问题,他还考虑到战士的身体状态。
想到上甘岭战役前期,第十五军在与敌方交火已经十分疲惫。李德生向上级提议把那些长时间坚守、还没休整的部队换下来,并且在前线设立一个五圣山指挥所。
他的建议均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与批准。
很快,他跟随着向上甘岭前线调动的部队,跳上吉普车,前往五圣山。尽管这条道路十分崎岖,冒着敌军的飞机大炮轰炸前行,李德生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惧意。
到达这个临时搭建起的指挥所后,李德生立马召集大伙开会,讨论接下来的作战方案。
李德生知道,最了解战况的莫过于参战的战士。
于是,他让各位干部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经过一番讨论,目前仍有三个问题困扰着我军。
其一是我军的弹药供应,食物补以及通信渠道在敌军的猛烈的炮火攻势下太难保障了。
其二是在敌方的重炮猛攻下,我军前线伤亡惨重,后方的防守较为薄弱。
其三是我军的工事构筑不够坚固,在敌方的弹雨枪林之下更是不堪一击。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李德生不仅让干部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来他更是亲自来到前线实地考察。
在军事中,李德生充分发挥军事民主的作风,集中前沿战士们的智慧,最终想到了应对方案。
针对物资的供给以及通讯的保障,李德生决定抽出一些兵力用于保障食物、弹药和通信。
同时,他对供应线路的也进行了一番调整。战士们在阵地后方专门挖掘出一条更加隐蔽的通道用于物资的运输。
在对战场仔细考察后,李德生和部下们商讨出了一个“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办法。
在前线,仅安排小部分的战士,他们负责抵抗小规模的进攻即可。
同时,在前线的隐蔽之处放置我军的火炮和重武器。只要敌军入套,就让后方的战士上前攻去,打的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而通过对前沿的防御工事的观察,李德生终于总结出了一个好办法:深挖坑道并将坑道掩蔽部之间挖通,在坑道上方再铺上土木进行掩盖。
同时,为了进一步稳固阵地,李德生提议可以在旧工事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加固。
李德生率领部下,在上甘岭战役中一边打,一边用空闲时间完成工事构筑。后来,李德生还想出了通过地下坑道向敌方“挤阵地”的方式不断地向敌军主动出击。
面对敌军的地毯式密集轰炸,士气高昂,勇敢无畏的战士们在李德生的指挥下迎难而上,最终打下了这场硬仗。
上甘岭战役共打了43天,李德生率领第十二军就足足打了30天,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因为通讯报道的记者对部队进行采访时,战况已经稳定,李德生已经率领第十二军撤出上甘岭,所以报道中只提到了第十五军。而关于第十二军三十一师和李德生却只字未提。
部下们对报道忿忿不平,一旁的参谋长听着广播里的报道更是发起了牢骚。李德生却说:“你这个想法不对头,什么你们、我们,都是志愿军打的嘛!”
临危受命的李德生在战场上无惧无畏,在战胜后后却甘愿深藏功与名。其高风亮节的气魄让每一位战士都由衷的敬佩!
我有一个老乡—许世友
提到李德生生命中重要的那几个人,除了开国元帅刘伯承,相濡以沫的伴侣兼战友曹云莲,细心栽培的战士郭兴福外,还有一个肯定就是他的老乡许世友。
同为河南新县人,李德生曾是许世友的部下。作为红四方面军,两人都参加了长征。许世友担任军长的时候,李德生还只是一个小兵。
但在红军时期直至解放战争结束,两人都没什么交集,李德生也从未靠着老乡身份让许世友对其关照半分。
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回来以后,李德生于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当时的许世受到冲击,跑到大别山,来到了李德生的12军招待所。
看到老首长的遇难,李德生直接坦言,倘若他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自己帮忙,并给许世友提供避难的场所。
在李德生抢占舆论阵地成功解决安徽芜湖事件后不久,1968年,李德生突然被召去中央。
毛主席等人在了解李德生如何解决芜湖事件后,还忍不住与身旁的许世友调侃李德生和许世友的老乡关系。
此次谈话后,李德生被调往中央工作。
因其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副主席。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命为沈阳军区司令员。1988年,李德生被授予上将军衔。
能文也能武,1985年11月,李德生担任国防大学的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为培养中国军事的新生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世长辞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李德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在他去世的时候,这个世纪都在为他哀悼。追悼会上,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与女婿王景清前来为老将军送行。
解放军战士们抬着棺木慢慢前行,赶来的新县老乡神色悲恸,只愿将军能够落叶归根。
但愿他去往的地方,有妻子,有老战友,有和平。
李德生上将的战斗经历,优秀品德,为民情怀无一不激励着后人。他是老区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有他,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