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铁面无私、十分公正的人,无论别人与自己是何种关系,在涉及对公上,对人民上,皆不会因为私情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或做法,那么如果是与主席关系十分亲密甚至对主席有恩的人,来求主席帮忙,毛主席又会如何做呢?
中南海是国家领导人居住的地方,不管出入什么人,都是要经过严格审查并报备的,但在1955年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中南海要见毛主席,却没有被阻拦,这人是什么身份呢?与主席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人便是谭世瑛,毛主席的老同学,多年的好朋友,自幼便认识毛主席的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更是在主席年轻时期提供了许多帮助,那么这样一位主席的故人不远千里来见主席究竟有什么事?是来叙旧?还是找主席帮忙?
原来,谭世瑛此次来中南海是“告御状的”,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都被枪决,二儿子又下落不明,家中只剩下尚且年幼的小儿子,且自己还被当地政府进行了一年的“管制”,这就来请主席为他做主。那主席又会如何对待这件事呢?故事开始之前,请各位看官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个关注,这样既方便回顾往期视频,也不会错过之后的精彩。
家境清贫,坚持学习
毛主席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一家人只能依靠手上仅有的那几亩地生活,所以毛主席自幼便想到了要为家庭减轻负担,早早地随父亲下田干活,只要是自己能干的农活,都向父亲学习该如何做,尽管如此,毛主席依然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家里如今这个情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一个读过书的人,毛主席深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即便资源匮乏,也想尽办法学习。
但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却并不支持他读书,在毛贻昌的认知里,文化程度不用太高,会写字会算账即可,与其在读书上投入大把的财力精力,不如学会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
但毛主席想得没这么简单,毛主席认为,内外兼修是很重要的,内便是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外是掌握满足温饱的技能,这两者也并不冲突。但父亲毛贻昌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因此父子两人争吵不断,直到有一天毛贻昌搬出了父亲的身份来压毛主席,要求他必须听自己的,毛主席也是个十分要强的人,当即想要跳河明志。
这可吓坏了毛贻昌,没想到读书对于儿子来说如此重要,在儿子的性命与前途上,自然选择了让毛主席继续坚持读书,自己也不会再阻挠他,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主席的格局远超常人,也从侧面反映了毛主席不怕困难的坚毅性格。

出乡求学,初逢恩师
毛主席17岁那年,终于踏上了求学的旅途,选择的学校是湘乡的东山高小,这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校,但有一个特点是不招收其他地区的学生,于是毛主席在报名以后,因为地区原因,并没有被录取。
得知自己无法进入东山高小竟然只是因为地区的原因,毛主席十分气愤,便和学校内的人理论,虽然当时毛主席只是一个少年,但凭借着极好的口才与自己丰富的知识,学校里的好多人也说不过他,但即便毛主席说赢了,学校也不会因为这个就破例收他入校,这让主席感到十分惆怅,这时,一位对毛主席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毛主席的恩师:谭咏春。
在一旁观察了许久的谭咏春看到毛主席当时据理力争的样子,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学生,不希望错失这样的人才,于是以自己作担保让学校破格录取了毛主席,毛主席正式踏上了自己求学之路的第一步。
毛主席在报名之后向谭咏春询问,我们非亲非故,您为何要拿自己作担保也要让我进入东山高小呢?谭咏春毫不遮掩地提出了对毛主席的夸奖:你不仅口才好,还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坚毅性子,是一个人才,希望你以后可以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样毛主席的报名问题就解决了,之后就只剩下了入学考试的问题,但对于自幼便刻苦学习的毛主席来说,这场考试信手拈来,还作出了惊艳到老师们的一首诗,拿下入学考试最高分的成绩。
纵然如此,负责招生的其他老师,还是对毛主席破例入学有着很大的反对意见,随后谭咏春向校长介绍了情况,并给校长看了毛主席所写的文章,校长看后十分感动,认定此人必是可塑之才,于是力排众议,将毛主席收入东山高小。

孤身异乡求学,谭咏春暖心照料
因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家境不同,所以毛主席上学时期经常被别的同学在穿着打扮等方面嘲笑他,但以毛主席的性格,又怎么会是几句冷嘲热讽就能影响的,即便如此,谭咏春依旧不想让毛主席受这样的委屈,便让毛主席平时与自己的儿子谭世瑛一同吃住,还经常请毛主席到家里做客,谭咏春的妻子也经常为两个孩子做一样的衣服,从此毛主席和谭世瑛成了上学时期最好的朋友。
而当时异乡求学的毛主席,每逢过节放假,都会被谭咏春接到家中一同度过,不仅让毛主席体会到了节日的氛围,也感受到了极大地温暖,谭咏春不仅把毛主席当作自己喜爱的学生对待,甚至当成儿子对待。
有一次毛主席生了重病,心急如焚的谭咏春带上谭世瑛便背起主席去了医院,也顾不得要不要通知他家里人,去医院会不会花很多钱,当时的谭咏春只有一个念头,让毛主席平平安安的把病治好。
之后在毛主席就读半年以后,谭咏春发现毛主席的知识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前学校所能提供的,于是便推荐他去长沙学习,并联合校长向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写了一封推荐信,毛主席也在1911年不负大家的期望,顺利考入了学校,且因为谭咏春联合校长的推荐信,在上学期间的住宿学费等方面由学校出,这样一来毛主席最担心的生活方面的问题也被解决。临走前毛主席恋恋不舍地对谭咏春说:您是我的恩师,这段时间对我的照顾我永远不会忘记,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这样不计得失,不考虑后果的付出,可以看出谭咏春与毛主席的感情早已不是简单地师生之情,而这种感情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故人来信求职,毛主席坚持原则
在毛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后,有许多之前认识毛主席的人写信请求毛主席帮各式各样的忙,有想要工作的,有想升官的,有想要钱的,但毛主席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责任与义务都是非比寻常的,若是因为自己的私情私欲影响了其他人,免不了别人有意见,所以大多数的来信主席只是简单地看看,一小部分会回信但也只是简单的寒暄,原则性极强,某一天,谭世瑛也从老家寄来一封信。
这封信和大部分人寄来的信不同,不是来请求毛主席帮忙的,而是问候毛主席的近况和分享自己最近写的诗词。本身两人就多年未曾联系,此次来信也不是与其他人一样让自己帮忙的,这令毛主席很高兴,连忙回信,问候了谭世瑛的近况并询问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困难。两人便自此恢复了联系。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谭世瑛来信再次介绍了自己的近况:父亲离世之后,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做了一名老师,之后到国民党得了一份文书的差事,但这份工作没有持续多久,且因为在国民党任职的经历,之后的求职也受到了极大地阻碍,政府也不愿为自己提供帮助,谭世瑛请求毛主席为自己安排一个工作。
了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在成为国家领袖之前亦是如此,更不用说担任之后,不管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是跟自己关系有多好的朋友,如果想利用自己和毛主席的关系让毛主席动用自己的权利来帮私忙,是不可能的,但考虑到谭世瑛和他父亲年轻时对自己天大的恩情,毛主席在再三思索下回了一封这样的信,大抵意思如下:
“世瑛兄的近况我已经知道了,但我对于具体情况还是不太了解,所以无法帮助你,不妨通过土地改革,找些土地务农,或者在老家尝试找个谋生的工作”。
面对谭世瑛的求职请求,毛主席毅然拒绝了,但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向谭世瑛寄了300元,在当时的年代,30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谭世瑛的感情的确深厚。
儿子被枪决,上京“告御状”
谭世瑛的生活每况愈下,不但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就连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被当成反革命而处以枪决。谭世瑛对于这个宣判结果有着极大地不满,因此还被当地政府进行了一年之久的“管制”。于是谭世瑛便四处奔走寻找人为他伸冤。
但因为这件事性质特殊,寻常人不敢也没有能力能为谭世瑛提供帮助,无奈之下,谭世瑛再度想到了毛主席,于是来到北京的中南海来向毛主席诉苦。毛主席见到谭世瑛心里很高兴,因为自从自己长大就再未见过这位少年时最好的朋友,但是谭世瑛一上来就开始讲述自己的冤屈,没有任何寒暄。
目前谭世瑛家中只剩下了年幼的小儿子,其余三个儿子,一个失踪,两个被枪决,这使得谭世瑛原本就艰难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同时谭世瑛觉得自己的两个儿子是被冤枉的,而且自己也被针对无法加入农会,说完这些又介绍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毛主席帮忙。
谭世瑛所说的种种,毛主席因为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无法进行判断,只能对他说自己一定会给他一个真相。于是毛主席再次拿出自己的积蓄让谭世瑛将自己的眼疾治好,并向湘乡方面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将枪决这一事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然后告诉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
而为了让当地客观真实的调查真相,这封信中毛主席也并没有透露自己和谭世瑛是何种关系, 湘乡方面在收到来信后觉得很震惊,两个反革命人士的枪毙竟引得毛主席亲自写信询问,于是很快就将事件的原委调查清楚并回信毛主席。
这两个儿子的枪决,不是什么冤假错案,更不是无的放矢,两人一个多次犯罪,甚至还杀过无辜百姓,另一个知情不报,也依然保留着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歪风陋习,在当地屡屡犯错,于是在当地执法机关在掌握充足证据的前提下,最终决定予以枪决。
谭世瑛本人的所谓“管制”也是因为对于枪决结果不满,而跑到政府机关闹事,妨碍执法,所以之后的无法加入农会包括其他负面影响,都是他咎由自取,不存在任何冤枉或故意针对。

毛主席仍念旧情,耐心劝导。
在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毛主席便向谭世瑛回了一封信,大抵意思如下:
“世瑛兄之前所说的那些事情已经调查清楚,关于他们被枪决,是因为他们做了非常严重的罪行,而且性质极其恶劣,政府的处置没有什么不妥,世瑛兄节哀衰变,至于你本人的“管制”也是因为你在面对政府合理执法时的阻挠,现如今管制已过,还望世瑛兄不要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我认为,无论是什么人,违反法律干伤天害理的事都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希望世瑛兄可以正确客观的看待问题,也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这样世瑛兄的情况也会比原来好很多”。
从这次回信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往日的情谊还是十分在乎的,面对谭世瑛之前的无端控诉,毛主席也并没有予以责怪,还设身处地的替谭世瑛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谭世瑛原本以为自己这次是受了极大地委屈所以来找毛主席为自己做主,却没想到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样,反倒给毛主席添了麻烦,所以谭世瑛的心里也十分过意不去,但毛主席也没有因此责怪他一句。两人直到谭世瑛逝世也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与毛主席联系的这些信件,也一直被谭世瑛妥善保存起来,纪念两人的友谊,能够和毛主席这样一位伟人有过深厚的友谊,谭世瑛直言自己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从这件事上大家可以看出毛主席的铁面无私,不论跟自己有什么样的关系或有多重的恩情,毛主席依然不会利用职权来为任何人谋求便利,即便是帮忙,也完全是从个人的方面提供帮助。有这样的一位伟人领导建设我们的国家,而且这样的优良品格延续至今,如今的中国如此繁荣昌盛也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