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有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奇特现象:
身为中共军队最高指挥员的毛泽东,只是一名小学教员出身,从未上过任何军事学校,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性的的军事训练,更没有出国留学,而是边干边学,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领导人民军队一步一步打败诸多强敌,开创了伟大的新中国。
可以说,不管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一系列战役中所展现出来的战争策略、战术思想、军事指挥能力都自成一体、棋高一着,无人可以匹敌。
反观国民党阵营,其最高指挥员蒋介石,先是在保定军事学校学习了一年,后来又如愿以偿地前往日本深造,曾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科)接受军事训练。
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当中,就有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陈继承等六人毕业于保定军校,何应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蒋鼎文则分别就读于大通陆军学校、浙江陆军讲武堂。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有众多将领毕业于南洋水师学堂、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英国胡烈芝军事学院、德国航空学校、意大利空军专科学校等国内外知名军事院校。
如果要说到“蒋校长”在黄埔军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那么这个名单实在太长了,本文只能列举几个曾在解放战争中挑过大梁的国军将领,比如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张灵甫、李默庵、陈明仁、胡琏、黄维、康泽、李延年、李弥、邱清泉、李仙洲、郑洞国……
如果要比学历,上述每一位国军将帅亮出来的文凭都比毛泽东的中专生学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耀眼;
如果要谈军事理论,国军将帅们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撰写出几本看似高深莫测的军事专著来;
如果要看作战功绩,也有不少国军名将曾在与北洋军阀甚至日军的生死较量中大出风头。
然而,不管精英云集的国民党将帅曾经多么威风八面,却都没有办法战胜从未上学军事学校的毛泽东。
原因何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更是哲学家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遭受到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欺凌,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一部分有志有识之士勇敢地走出去,尝试了无数个办法以期救亡图存,却都未能成功。
自“新文化运动”肇始后,一部分“觉醒”的“先行者”开始大肆批判中华传统文化。
国人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冲击,对自身产生了严重怀疑,渐渐地走向一个极端:只要是西方的东西,不管是经济、军事、科学、政治,还是文化、艺术、思想、教育,都强于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国军将领都对西方的一系列军事理论推崇备至,并奉为各自在军事作战中的圭臬。
可是西方的战争策略,本质上源于骑士时代流传下来的那套东西,追求的是正面拼杀、一决而胜。
毛泽东却始终保持着“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静客观,不盲目崇拜西学西风,不主张全盘西化。
一方面,他乐于并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举凡《二十四史》、《孙子兵法》等典籍,甚至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读本,都能成为他丰富战争智慧的来源。
另一方面,他对西方的军事理论也并不完全加以排斥,而是抱着学习、借鉴的心态,曾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进行苦思精研。
可以说,毛泽东是以哲学家的眼光,对中外战争思想进行博观约取、融会贯通,将各种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发展出一套独自体系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战争智慧。
不需要把毛泽东创造出的一系列军事思想加以罗列,仅仅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就已经是一座宝藏了。
在战争哲学上,毛泽东从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永远站在全局高度审视一切,顺势而为。
而蒋介石和他手下众多国军将领,总是在不停地犯同一个错误:不谋一时,即谋一城,总是局限在战争的经验现象。
其次,毛泽东不但是军事家,更是实践家
从青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有一个坚持做社会调查的习惯。确切地说,他是从16岁那年背着书箱离开韶山冲之后,就一直在寻找和利用各种机会对各种社会现实进行调查、研究、反思。
乍看起来,这与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从逻辑上来看,正是由于毛泽东这一独自的成长经历,让他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形成了无与伦与的洞察力、转化力。
毛泽东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社会调查,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所在,洞悉了民情、民意与民心,从中认识到一个国民党将帅毕生没搞懂的问题——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因此,毛泽东在领导人民军队与敌人作战时,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他总是强调要随时随地动员和依靠群众,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军民齐心作战,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蒋介石和他手下的无数精兵强将在军事战争中,思想永远局限在金钱、地盘、武器、武装人员等物质层面的较量上,却无视一个真理:战争力量的对比,绝不是军力和经济的对比,而是人心和人力的对比!
可以说,没上过军事学校的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军事水平上远超精英云集的国民党将帅,因为他绝不仅仅关注军事本身,而是在永远站得比对手高、看得比对手。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军事战争中永远领先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