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线指挥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第一手敌情,只有对敌情全面了解了,才能在指挥作战之时灵活应对!战胜敌人!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22年。自辛亥大事件后,在短短的几年里,四川军政大权更迭竟达9次以上,各路地方势力你争我抢,打的不可开交。这也让巴蜀之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局面一时真的难以控制。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狭路相逢勇者胜,二勇相遇智者胜,英雄可遇,无需读也。
这年中旬,川军又爆发了一、二军之乱。一军是由但懋辛,熊克武管辖的,隶属广东国民党体系。而二军则是以杨森,刘湘为代表,依托于北洋体系。
两边谁都不服谁,矛盾也是日趋见涨,二军的杨森立功心切,打算来个釜底抽薪,想一举打败一军主力。由于是大作战,刘湘也不敢轻易妄动,其手下一参谋就说道:“杨森居功自傲,不可与一军轻易开启战端,战则必败已。”
而另外一位参谋就有不同的见解,他这样和刘湘说:“杨森是在为公而谋天下,胜,则归功于公,败,则由杨森一人负责,公又何惧也!”
真的是听君所言,犹如拨开云雾见天明,让我茅塞顿开。刘湘当即就赞同杨森的请求。
到了7月9号,杨森誓师出发,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田横五百,尚强海岛,少康三千,启夏中兴。本军有七十营之众,岂有不能消灭长衫军人乎?”
杨森之所以这样称呼一军为长衫军人,是因为熊克武、但懋辛都是留日的学生,相当于秀才领兵,故此有“长衫军人”一说。而杨森科班出身,再加上二军人数上也占优势,想来这次不难取胜。
等到二军先遣部队连夜进城,里面居然是空城一座,杨森这才知道一军已经早有准备。然而杨森可不管这么多,继续带兵一路追击。
在战事初期,二军一直遥遥领先,占据主动位置,而一军节节败退,15天后一路撤到杜家岩。
杜家岩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军会退守至此,占据有利地形,对反败为胜抱有绝对的信心,不仅仅是因为地形,更是因为有一位兵士前来救援。
一开始,熊克武并不知道军中有这号人物。那还是几年前的一次宴会上,熊克武遇到一位德国医生。他对熊克武说:“贵军将领刘伯承最近可好?请代我表示问候。”
熊克武被弄得稀里糊涂,不知这个刘伯承是何许人也。
熊克武真官僚军人阀,竟然不识刘军神。祸兮福所倚,刘帅用失去一只眼睛为代价,迅速崛起于军阀混沌之中!
根据当时这位军医说,刘伯承右眼不幸中弹,整个手术是由他操刀。在手术前,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不受影响,希望不要用麻醉,可军医考虑到眼部神经错综复杂,普通人是很难忍受,于是还是用了麻醉。
上学时读过的刘帅动眼部手术只局部麻醉的故事,但说法不一,有的地方记载他拒绝使用麻醉,有的地方则记载使用了局部麻醉。不论是哪种情形,都令人钦敬。
手术进行了两次,尤其是后面一次连续做了3个多小时,麻醉的效果也慢慢消失。军医显得有点紧张,担心刘伯承坚持不下去,可刘伯承意志很清醒,这也使得手术顺利进行下去。
整个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就座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就是双手死死地握着椅子的扶手。军医看着都着急,汗水不停地往下流。
正如三国时期的关公刮骨疗毒一样,这也十分外在的体现了一员大将的风格!虽然在皮肉上有伤痛,但是内心的强大能够尽量的表现出很淡定的假象!
手术成功完成后,军医这才松了一口气,他问刘伯承:“你不疼么?”
刘伯承微微一笑:“也不过是挨了70多刀而已。”
军医疑惑地问:“你咋知道?”
刘伯承说:“你每割一刀,我就数下了,错不了的。”
德国军医操刀手术无数次,真没见过这么勇猛的。他难以置信,连忙伸出大拇指称赞:“真是勇士啊!”
也就是后来一次赴宴前,这位德国军医了解到刘伯承就在熊克武军中当兵。对着熊克武的面,他又对刘伯承口口称赞:“刘伯承是条汉子,他的勇气让我折服。要是以我们西方人的标准,他足矣称“军神”,贵军有如此之人,必将逢战必胜。”
熊克武大惊失色,我军中还有这样的勇士?当天回去后,熊克武叫人仔细查阅。果真找到这位医生所说的人物,刘伯承是熊克武所办的蜀军将弁学堂学员,从熊克武在川中开始“二次革命”以来,刘伯承就一直随熊克武转战川中,因为自己职位底,就一直没得到熊克武的注意。
而刘伯承的眼睛受伤,是在一次护国战争的酆都之役。当时刘伯承可以说是赤手空拳,在川东招募1000余人的队伍,仅靠着200多只的破枪,硬是和北洋的6,7个团打成平手。
这次,熊克武真正了解到刘伯承有这样的功绩,而刘伯承已经不在自己军队里。理由也很明白,那些当官的看到刘伯承只有一只眼睛了,犹如废人一样,谁都不愿意要他。
熊克武当即发下话来,赶忙派人将刘伯承请回军中,并委任他为九旅参谋长。
某种意义上来说,熊克武也算是刘伯承的伯乐了,在其他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还重用他,既成就了谋帅刘伯承,也成就了他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还需具备一双慧眼。
要不是德国军医这番褒奖以及熊克武开始重视,刘伯承可能就与军旅生涯无缘了。现在虽然回来了,也难免有人说三道四。可刘伯承并不在乎这些,他坦然一笑:“脑壳落了都不怕,丢个眼睛算个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