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双木 主播/玮玮来源/慢时光(ID:manshiguang3)
2019年,东北城市鹤岗因“白菜房价”走红,在这里,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房。
一群年轻人闻此消息,离开大城市,来到这座十八线小城“筑巢”。
去鹤岗买房的年轻人中,有人依旧全国跑工作,时不时回到鹤岗的“家”;
有人只把它当作一个住处,三餐一宿足矣;
而有人想在这儿扎根,一直生活下去。
3年过去了,他们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不管好坏还是要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百度贴吧里有个“流浪吧”,吧里大多是漂泊四方的年轻人。
与做一天吃三天的“三和大神”不同,“流浪吧”里的吧友并非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想逃离樊笼,更像一个个出逃者。
他们受够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只想放下一切远走流浪。
就像“佛系青年鼻祖”陶渊明,说不干就不干,说种田就真的去种田。
在“流浪吧”,每个人都想成为陶渊明。

李海,是“流浪吧”的一位资深吧友。
他的老家在浙江舟山,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此后也没怎么管过他。
成年后,他一直在外流浪打工,做过保安,当过消防兵。
后来,他考了海员证,跟货船出海,做半年休息半年,月工资有9000多。
没有家的牵绊,也没谈过女朋友,这让李海从没有对一个地方有过特殊的感情,到哪都一样。
31岁那年,李海想要找一个安放自己的地方。
因为几次搬家,让李海感受到了租房的麻烦,他渴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舟山的高房价,让李海感到绝望,市中心的房子均价要两万以上,远一点的也要一万多一平。
想要有个家,只能另寻他乡。

李海便开始在全国搜寻便宜的房子。
他去过甘肃玉门,那里的房价便宜得吓人,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只要两三千块钱。
但那边几乎是空城,没有人,大片大片的商品房被废弃,周边连一间卖东西的小店都没有。
有的楼甚至连水电都没有,买个菜都要跑很远,这怎么住?
李海待了大半天就走了。
后来,他又去了看了云南边境和越南接壤的小城。
可那里太乱了,都是以宗族为单位住在一起,外地人难以融入,很容易被本地人欺负。
听别人说湖北恩施不错,李海又去看了。
但房价有点贵,三四千一平米,超出了他的预算。
后来同事告诉他,鹤岗不错,便宜,而且适合居住。

5月初下船后,他就马不停蹄坐绿皮车去了鹤岗。
在鹤岗看房的第8天,他签了购房合同,总价5.8万,买下了一套77平带装修的二手房。
房子处于鹤岗中心的位置,周边不到100米便有菜场,附件还有学校、医院。
李海非常满意。
他买了床新被子,换上了一扇防盗门,并快速地回舟山老家迁户口、搬家,开始迎接新生活。

▲李海新家的卧室
▲李海新家的客厅
中国人自古崇尚安居乐业,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居所,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梦想。
虽然有很多人说,买房太不划算,租一辈子房都比买房省钱,还可以想去哪租就去哪租。
可到被社会毒打了之后才发现,租的房子再好,都要受到房东的限制,心里想着这终究不是自己家。
所以,终归还是选择买房了。 越是背井离乡的人,越是在底层挣扎过的人,就越渴望能够有一片土壤能够让自己扎根发芽。 就像李海说的:
不管好坏,还是得买套房。人人都想有个安稳地方可以住,向往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在鹤岗买房一群年轻人的流浪生活
在鹤岗买房时,李海在“流浪吧”里发了个直播帖,记录了他买房的全程。
这条图文直播帖一下子就爆了,很多被大城市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惊呼:
“原来还有这么便宜的房子!”
鹤岗,便这样走红于网络。
鹤岗全年平均气温只有不到5℃,本地居民80%都是老人小孩,晚上九十点街上就见不着人了。
鹤岗的日子像是一卷被冻住的老式录影带,缓慢且重复。
但出名后的几年间,还是有很多年轻人,舍弃了大城市的霓虹,来到这座东北十八线小城“筑巢”。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负载着相异的故事和心事,从全国各地出发,相聚到鹤岗。
只因为,在鹤岗,他们至少可以拥有一个坚实的壁垒,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

32岁的迪亚,此前一直在上海生活,做声乐培训、商演等音乐工作。
单身的时候住在一间17平的屋子里,结婚后和老婆租了个40多平的一室一厅,每月房租5400元,占去大半收入。
2020年初,因为疫情的冲击,培训班关门了,商演也接不了,迪亚收入锐减。
他带着媳妇来到鹤岗,花了4.5万元买了一套50平的二手房。
正式入住的第一晚,原房主把家具全搬走了,连床都没有。
迪亚想着先去宾馆凑合一晚,媳妇不同意:
“咱都有自己的家了,还住什么宾馆?”
于是俩人用大衣打了个地铺,也没有盖的东西,就这么躺着睡了一晚。
当时供暖已经接近尾声,半夜冻得不行,但迪亚和媳妇还是觉得很幸福。
他们慢慢往家里添置家具,空房子渐渐具象成为一个家,迪亚很满足:
“添置的每一个物件,都是为自己,不是给房东,不是给别人添砖加瓦。”
▲迪亚添置的物品
由于签了上海的经纪公司,迪亚只能鹤岗、上海两头跑。
需要录音时就跑到上海,平日里则在鹤岗教学生乐器和声乐。
迪亚说:“很多人说鹤岗不好,但对于我来说,这不是退路,而是我的伊甸园。”
▲迪亚和媳妇在家
花花此前一直在广州,当她从火车上下来时,即使穿了加长加厚的羽绒服,也依旧冷得受不了。
在她11岁时,被查出患有重症肌无力。
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花花到了十六七岁也只有不到70斤。
后来,家里给她相亲,介绍了邻村的一个30多岁的光棍。
花花接受不了,家人给他们制造独处机会时,她就藏把菜刀在被子底下。
最终,花花悄悄离开了家,辗转大半个中国,做过很多工作。
现在,她是一名网络小说写手,每天写1万字,每千字能拿二三十元的稿费。
在听闻鹤岗的房价后,她没怎么犹豫就来了。
她买了一套两居的毛坯房,4万多,差不多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
尽管没有钱好好装修,尽管房子有些空,但花花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年夜饭,花花做菜,邀请了住在附近的几个女孩)
她在书桌前的墙上贴上标语,“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她还领养了一只猫,照顾它吃喝,与它相依为命。
▲花花养的小猫
来鹤岗买房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鹤岗有着自己的经历。
广东人郑前,在鹤岗买房后,开始拍视频上传到网络。
将热水洒向半空,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能瞬间凝成冰;
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平躺在雪里,双腿像雨刷器一样快活地摆动……
慢慢地,他的粉丝越来越多,还有人找他买鹤岗的房子。
如今,他已经是鹤岗房地产领域的头号博主,视频播放量达千万。
他甚至还开了自己的房产公司,平均每天都能卖出去一套房。
▲郑前
在深圳生活了10年的李良,一直过着独行的生活,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医院。
她在鹤岗买了一套房子,还租了一套房子,想好好装修之后再搬进去。
由于从小到大没怎么见过父母,她对家没有太多概念。
鹤岗的房子,也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处而已。
▲李良
带火了鹤岗的李海,依旧不爱社交。
他创建了“外地人在鹤岗”群,但很少在群里说话。
大多数时候,他还是一个人,没有找女朋友,也没有太多朋友。
在同为海员的父亲出事故后,他也不打算再做海员了。
他养了一只白色的长毛狗,很活泼,也很爱吃。
他给它起了个男孩的名字——“小凯”。
▲李海和小凯
当然,来了又走的,也有很多。
湖北荆州人徐康,长年在拉萨打工,一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在网上看到3万元可以买房时,他毫不犹豫地来鹤岗买了一套。
起初他想在鹤岗找份工作,不过工资都太低了,他还是决定回拉萨打工,只是偶尔去鹤岗住几天。
后来,受疫情的影响,徐康失去收入,3万块买入的房子,两万块卖出去了。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来鹤岗之后,迪亚为这座城市写了一首歌:
逃离了北上广醉生梦死的向往来到陌生又迷茫的鹤岗…… 再没人让你慌张慢慢拆除违建的心墙即便风雨还会让它满目疮伤……
和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生活不同,在鹤岗,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在大城市追求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企及的幸福,直至沦为大城市的燃料,不如来到鹤岗,在这样的小城市里,过平凡普通的生活。

而在大城市,又是另一番景象。
年轻人走出家乡,努力在岗位前线,为明天的美好而打拼。
他们愿意996,愿意用无数个加班,换得大城市里的精彩生活。
两者孰好孰坏,并无定论。
只要你活得明白,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图什么,便是好的。
人生有期待,眼前的路就会更清晰,脚下步伐会更坚定,平淡的生活也因此而增色。
在电影《指环王:护戒使者》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有的人想过上一觉睡到自然醒,不必为赚钱奔波的生活。
也有人天生爱充实,喜欢忙忙碌碌、一刻都不停歇的生活。
还有的人说,想退休之后去乡下,住在院子里,种种田养养鱼什么的。
只要你坚持爱你所爱的,那么你总能获得生活的底气。

《半山文集》中说:
生活的磨盘很重,你以为它是在将你碾碎,其实它是在教会你细腻,并帮你呈上生活的细节,避免你太过粗糙地度过这一生。
葡萄有酸有甜,生活有起有落。
我们或许享受不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但永远要保留对生活最真切的热爱。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发现其中的美好,你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
希望我们都在努力生活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人。


作者:双木,90后,慢时光专栏作者,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来源:慢时光(ID:manshiguang3)。
2019年,东北城市鹤岗因“白菜房价”走红,在这里,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房。
一群年轻人闻此消息,离开大城市,来到这座十八线小城“筑巢”。
去鹤岗买房的年轻人中,有人依旧全国跑工作,时不时回到鹤岗的“家”;
有人只把它当作一个住处,三餐一宿足矣;
而有人想在这儿扎根,一直生活下去。
3年过去了,他们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百度贴吧里有个“流浪吧”,吧里大多是漂泊四方的年轻人。
与做一天吃三天的“三和大神”不同,“流浪吧”里的吧友并非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想逃离樊笼,更像一个个出逃者。
他们受够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只想放下一切远走流浪。
就像“佛系青年鼻祖”陶渊明,说不干就不干,说种田就真的去种田。
在“流浪吧”,每个人都想成为陶渊明。

李海,是“流浪吧”的一位资深吧友。
他的老家在浙江舟山,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此后也没怎么管过他。
成年后,他一直在外流浪打工,做过保安,当过消防兵。
后来,他考了海员证,跟货船出海,做半年休息半年,月工资有9000多。
没有家的牵绊,也没谈过女朋友,这让李海从没有对一个地方有过特殊的感情,到哪都一样。
31岁那年,李海想要找一个安放自己的地方。
因为几次搬家,让李海感受到了租房的麻烦,他渴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舟山的高房价,让李海感到绝望,市中心的房子均价要两万以上,远一点的也要一万多一平。
想要有个家,只能另寻他乡。

李海便开始在全国搜寻便宜的房子。
他去过甘肃玉门,那里的房价便宜得吓人,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只要两三千块钱。
但那边几乎是空城,没有人,大片大片的商品房被废弃,周边连一间卖东西的小店都没有。
有的楼甚至连水电都没有,买个菜都要跑很远,这怎么住?
李海待了大半天就走了。
后来,他又去了看了云南边境和越南接壤的小城。
可那里太乱了,都是以宗族为单位住在一起,外地人难以融入,很容易被本地人欺负。
听别人说湖北恩施不错,李海又去看了。
但房价有点贵,三四千一平米,超出了他的预算。
后来同事告诉他,鹤岗不错,便宜,而且适合居住。

5月初下船后,他就马不停蹄坐绿皮车去了鹤岗。
在鹤岗看房的第8天,他签了购房合同,总价5.8万,买下了一套77平带装修的二手房。
房子处于鹤岗中心的位置,周边不到100米便有菜场,附件还有学校、医院。
李海非常满意。
他买了床新被子,换上了一扇防盗门,并快速地回舟山老家迁户口、搬家,开始迎接新生活。



中国人自古崇尚安居乐业,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居所,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梦想。
虽然有很多人说,买房太不划算,租一辈子房都比买房省钱,还可以想去哪租就去哪租。
可到被社会毒打了之后才发现,租的房子再好,都要受到房东的限制,心里想着这终究不是自己家。
所以,终归还是选择买房了。 越是背井离乡的人,越是在底层挣扎过的人,就越渴望能够有一片土壤能够让自己扎根发芽。 就像李海说的:
不管好坏,还是得买套房。人人都想有个安稳地方可以住,向往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在鹤岗买房时,李海在“流浪吧”里发了个直播帖,记录了他买房的全程。
这条图文直播帖一下子就爆了,很多被大城市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惊呼:
“原来还有这么便宜的房子!”
鹤岗,便这样走红于网络。
鹤岗全年平均气温只有不到5℃,本地居民80%都是老人小孩,晚上九十点街上就见不着人了。
鹤岗的日子像是一卷被冻住的老式录影带,缓慢且重复。
但出名后的几年间,还是有很多年轻人,舍弃了大城市的霓虹,来到这座东北十八线小城“筑巢”。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负载着相异的故事和心事,从全国各地出发,相聚到鹤岗。
只因为,在鹤岗,他们至少可以拥有一个坚实的壁垒,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

32岁的迪亚,此前一直在上海生活,做声乐培训、商演等音乐工作。
单身的时候住在一间17平的屋子里,结婚后和老婆租了个40多平的一室一厅,每月房租5400元,占去大半收入。
2020年初,因为疫情的冲击,培训班关门了,商演也接不了,迪亚收入锐减。
他带着媳妇来到鹤岗,花了4.5万元买了一套50平的二手房。
正式入住的第一晚,原房主把家具全搬走了,连床都没有。
迪亚想着先去宾馆凑合一晚,媳妇不同意:
“咱都有自己的家了,还住什么宾馆?”
于是俩人用大衣打了个地铺,也没有盖的东西,就这么躺着睡了一晚。
当时供暖已经接近尾声,半夜冻得不行,但迪亚和媳妇还是觉得很幸福。
他们慢慢往家里添置家具,空房子渐渐具象成为一个家,迪亚很满足:
“添置的每一个物件,都是为自己,不是给房东,不是给别人添砖加瓦。”

由于签了上海的经纪公司,迪亚只能鹤岗、上海两头跑。
需要录音时就跑到上海,平日里则在鹤岗教学生乐器和声乐。
迪亚说:“很多人说鹤岗不好,但对于我来说,这不是退路,而是我的伊甸园。”

花花此前一直在广州,当她从火车上下来时,即使穿了加长加厚的羽绒服,也依旧冷得受不了。
在她11岁时,被查出患有重症肌无力。
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花花到了十六七岁也只有不到70斤。
后来,家里给她相亲,介绍了邻村的一个30多岁的光棍。
花花接受不了,家人给他们制造独处机会时,她就藏把菜刀在被子底下。
最终,花花悄悄离开了家,辗转大半个中国,做过很多工作。
现在,她是一名网络小说写手,每天写1万字,每千字能拿二三十元的稿费。
在听闻鹤岗的房价后,她没怎么犹豫就来了。
她买了一套两居的毛坯房,4万多,差不多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
尽管没有钱好好装修,尽管房子有些空,但花花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她在书桌前的墙上贴上标语,“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她还领养了一只猫,照顾它吃喝,与它相依为命。

来鹤岗买房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鹤岗有着自己的经历。
广东人郑前,在鹤岗买房后,开始拍视频上传到网络。
将热水洒向半空,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能瞬间凝成冰;
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平躺在雪里,双腿像雨刷器一样快活地摆动……
慢慢地,他的粉丝越来越多,还有人找他买鹤岗的房子。
如今,他已经是鹤岗房地产领域的头号博主,视频播放量达千万。
他甚至还开了自己的房产公司,平均每天都能卖出去一套房。

在深圳生活了10年的李良,一直过着独行的生活,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医院。
她在鹤岗买了一套房子,还租了一套房子,想好好装修之后再搬进去。
由于从小到大没怎么见过父母,她对家没有太多概念。
鹤岗的房子,也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处而已。

带火了鹤岗的李海,依旧不爱社交。
他创建了“外地人在鹤岗”群,但很少在群里说话。
大多数时候,他还是一个人,没有找女朋友,也没有太多朋友。
在同为海员的父亲出事故后,他也不打算再做海员了。
他养了一只白色的长毛狗,很活泼,也很爱吃。
他给它起了个男孩的名字——“小凯”。

当然,来了又走的,也有很多。
湖北荆州人徐康,长年在拉萨打工,一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在网上看到3万元可以买房时,他毫不犹豫地来鹤岗买了一套。
起初他想在鹤岗找份工作,不过工资都太低了,他还是决定回拉萨打工,只是偶尔去鹤岗住几天。
后来,受疫情的影响,徐康失去收入,3万块买入的房子,两万块卖出去了。

来鹤岗之后,迪亚为这座城市写了一首歌:
逃离了北上广醉生梦死的向往来到陌生又迷茫的鹤岗…… 再没人让你慌张慢慢拆除违建的心墙即便风雨还会让它满目疮伤……
和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生活不同,在鹤岗,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在大城市追求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企及的幸福,直至沦为大城市的燃料,不如来到鹤岗,在这样的小城市里,过平凡普通的生活。

而在大城市,又是另一番景象。
年轻人走出家乡,努力在岗位前线,为明天的美好而打拼。
他们愿意996,愿意用无数个加班,换得大城市里的精彩生活。
两者孰好孰坏,并无定论。
只要你活得明白,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图什么,便是好的。
人生有期待,眼前的路就会更清晰,脚下步伐会更坚定,平淡的生活也因此而增色。
在电影《指环王:护戒使者》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有的人想过上一觉睡到自然醒,不必为赚钱奔波的生活。
也有人天生爱充实,喜欢忙忙碌碌、一刻都不停歇的生活。
还有的人说,想退休之后去乡下,住在院子里,种种田养养鱼什么的。
只要你坚持爱你所爱的,那么你总能获得生活的底气。

《半山文集》中说:
生活的磨盘很重,你以为它是在将你碾碎,其实它是在教会你细腻,并帮你呈上生活的细节,避免你太过粗糙地度过这一生。
葡萄有酸有甜,生活有起有落。
我们或许享受不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但永远要保留对生活最真切的热爱。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发现其中的美好,你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
希望我们都在努力生活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人。


作者:双木,90后,慢时光专栏作者,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来源:慢时光(ID:manshigua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