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按照规定仍旧盘踞在我国的日军部队也应该就近缴械,可是高邮的日伪军非但拒不缴械投降,反而将原本驻扎在扬州的日军也调至高邮继续固守,试图负隅顽抗。
在这种形势下,粟裕先后三次向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建议进行战争,并亲自指挥,从而引起了著名的“高邮之战”,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
纵观整个高邮之战,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肃清边界”、“全面攻城”两个阶段,接下来我们一一来看。
肃清边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拔除掉当时日军在高邮城外设立的据点,从而让高邮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由于高邮地区被日军占据已久,已经俨然被日军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基地”,所以倘若我军盲目攻城,不仅要饱受据点周围盘踞日军的骚扰,甚至还有被绕后突击的危险。
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军当时在高邮地区的部署来看。
日军当时将主力部队驻扎在了高邮城以及其南方的邵伯之中,前者累计人数有6000人左右,而后者同样驻扎了一个日军中队和一个伪军团。
高邮城以及邵伯之间已然形成掎角之势,完全可以在一方受困后,另一方及时展开支援。
除了两大据点外,日军还在高邮城外的一些寺庙、高地以及道路上部署了日军巡逻队,这些人也不容小觑。
在充分了解到了日军部署后,粟裕于1945年12月19日晚间,率领华中野战军7纵对邵伯的日伪军展开了突袭。
而慌忙御敌的日伪军很快发现我军在邵伯东西北三面的火力强盛,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向南逃窜,却没想到正入了我军的伏击,最终逃窜部队被我军围歼。
除此之外,在高邮城内的日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我军就已经对周围寺庙以及道路上的巡逻队进行了清除,很快就将高邮城围成了一座“孤城”。
全面攻城阶段
粟裕并没有指挥部队强攻,反而是运用了“围点打援”、“扰乱军心”以及“声东击西”一系列策略,来以此降低我军攻城部队的损失。
那么粟裕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粟裕率领部队直接卡死了高邮与扬州地区的道路,如此一来,直接切断了高邮日伪军退路不说,同时还打破了他们指望扬州国民党军队前来支援的期望。
因为国民党部队一旦前来支援,就等于同我军公然开战,而粟裕以逸待劳之下根本无所畏惧。
第二,粟裕命令麾下制作了很多的劝降标语,一部分贴在周围建筑的醒目位置,另外一部分则是采用话筒喊话、放日本歌曲、用风筝和迫击炮发放传单等方法甚至还播放了日本军人十分熟悉的《思乡曲》,这些都有力的瓦解了城内士兵的士气。
第三,在正式发动进攻后,粟裕先是派遣了一支部队去东门进攻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然后集中主力部队进攻南门和西北门,负隅顽抗的日军还准备在东门与我军决一死战,却没想到其他几门被顺利攻破,而我军部队也早就持枪攻到了他们身后,逼迫他们原地投降。
在所有日伪军都被我党部队俘虏后,日军首领岩崎大佐还跟我军耍小花招,一方面希望能够保留部队的轻武器,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够前往南京投降,面对这种无理诉求,我军自然予以了严词拒绝。岩崎大佐见逃脱无望,最终也不得不在高邮县城内,就地向我军举行了投降仪式。
虽说日伪军的抵抗没有改变我军占领高邮的结果,但纵观始终,日伪军可以说是“前倨后恭”,但最终还是被我军部队以武力所摄服。
那么在开战之前,日军的底气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日军的底气不在于天皇,而在于中国国民政府,在于蒋介石。
早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日军侵华正式宣告失败之后,我党就已经试图与蒋介石所在的国民党共同组建“联合政府”,这样既避免了无意义的内耗,也能早日将中国民众从战争的动乱中解救出来。
可蒋介石呢?
他要的不是“联合政府”,他要的是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他要的是独裁专政。
也正因如此,早在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后,蒋介石就已经和日本方面相互勾结,试图以庇护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条件,促使日本在华部队全部向国民党投降。
这样做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将日军的先进部队全部收归国民党
二是将日军占领的土地全部划归到国民党麾下
蒋介石居心不良,而冈村宁次同样畏惧于被战犯法庭审判,所以欣然答应了蒋介石的条件。
在冈村宁次的授意下,原本就不愿意投降的日本军队,面对共产党军队时殊死抵抗,有时即使被我军占领了阵地,也会重新再攻打回去,这一行为无意给我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而蒋介石在见这一情况后更是变本加厉,直接要求共产党军队原地驻防,不得主动前去“骚扰”日军在降部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画面,仍旧历历在目,我党领导人又怎么可能任由蒋介石实行他的独裁野心呢?我军总指挥直接就给蒋介石发电表示抗议,并提出了我党的要求,
凡是被解放区军队包围的日伪军队,应该由解放军的军队受降;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日伪军,则应该由国民党受降。
我党的诉求是合理且公道的,可被权欲蒙蔽了双眼的蒋介石哪里能顾得上这些。
他一方面让国民党军队疯狂推进、加速收编,另一方面又让日伪军在面对我军时继续负隅顽抗,美其名曰“守护地方治安”。
我军在见识到蒋介石如此卑劣行径后,自然也就开始了自主收编。
而就在我军向驻扎在高邮的日伪军提出收编时,原本距离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都已经过去4个月了,可即使如此,他们仍旧不愿意向新四军缴械投降。
但当时国民党的第二十五军已然开到了扬州地区,一旦我军无法果断完成收编,国民党25军必然会冲出来“横插一脚”。
而高邮县城本身的地理位置对我党来说极为重要,一旦高邮旁落,那么我党辛苦经营起来的苏皖解放区,顷刻之间就会陷入分崩离析。
也正是在当时如此特殊的情境下,所以粟裕才率领部队打响了高邮战役。
此战之后,沦陷6年之久的高邮城宣告解放,也是抗日战争以来新四军、八路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鼓舞了我军士气、打击了日伪军嚣张气焰,同时还让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幻想为之破灭,可谓意义重大。
虽说高邮战役打得颇为惨烈,但是粟裕在战后依旧秉持了我党军队的作风与纪律,非但没有苛待俘虏,反而将他们妥善安置,也因此获得了敌人的尊重。
在整个高邮战役的两个阶段中,我军一共俘虏了931位日军和3942名伪军。在受降仪式上,粟裕就让受降代表韩念龙公然宣布了我军的三条军规:
第一,日军可以原地驻扎,但不能外出骚扰百姓;
第二,战死的日本军人可以按原有风俗火化,骨灰带回故土;
第三,受伤的士兵可以得到我军医治。
正所谓“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粟裕不仅带领我军部队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从实力上征服了日本军人,同时也以自己宽阔的胸襟,彻底让这些日军从内心折服。
可能有人会觉得对待敌人大可不必如此仁慈,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宣传策略”。
对于我党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尽早完成对日本参与部队的收编,将群众从战争的动乱中解放出来,因此粟裕将军的所作所为是符合我党纲领与任务的。
另外在高邮战役开始之前,无论是日伪军还是国民党政府都没想到日军竟然会大败。
因为粟裕手里的军队和日伪军相比数量相仿,并不具备碾压之势。再加上高邮城经过日军的反复修缮,已然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战争堡垒。
而事实证明,粟裕将军两者兼备,而这场经典的“高邮战役”也作为中日最后一战,为抗日战争画下了最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