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为共同对付日寇,国共第二次合作,根据初步谈判结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当时我党提出的方案是“红军改编为4个军12个师36个旅”,但老蒋不同意,只给了2个师4个旅的编制。对于老蒋无理的要求,我党自然不会同意,负责和国民党谈判的周总理又提出了另一改编方案“红军改编为4个师12个旅”。
从我党提出的第一套改编方案到第二套改编方案,整个编制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二,足见我党之诚意。但老蒋仍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拒不接受,不过随着战局的恶化,老蒋才勉强同意,但仍提出“红军改编为3师6旅”,我党为了尽快开赴前线,抗击日寇,最终同意了这一改编方案。这便是八路军最初为何只有3个师的原因。
抗战结束,八路军的总兵力由改编初的4,5万人扩大到了102万余人,兵力增多,编制番号自然也要增加,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通过以军区、纵队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直到1945年8月之前,八路军以“师”为番号的部队仍只有115师、120师、129师3个师。
直到1945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部队经过整编,设立了8个师。
1师师长由梁兴初(准兵团)担任,梁兴初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1930年便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从1930年到1937年的7年时间里,梁兴初从战士一路按部就班地干到了团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梁兴初担任115师343旅685团营长,至抗战结束时已经担任了八路军师长,当然了,山东军区这八个师自然是没法同最初的三个师相提并论的,最初的三个师虽说以“师”为番号,但实际相当于“军”一级。
梁兴初真正大放异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黑山阻击战,三所里、龙源里战斗都是他的杰作,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梁兴初所率领的38军因为打得好,被彭老总誉为“万岁军”,55年梁兴初授衔中将。
2师师长罗华生与梁兴初一样也是在1930年加入了红军,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也是团长,在抗战时期与梁兴初多次搭档,梁兴初担任115师教导第五旅以及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时,政委都是罗华生,可以说在解放战争之前,罗华生与梁兴初的资历差不多,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梁兴初升任了军级,罗华生仍是师级,直到建国仍是师级,55年授衔少将。
3师师长王建安相对于前两位师长资历可就老多了,早年曾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已经是红军班长了,梁兴初和罗华生参加红军时,王建安已经是红军排长了,王建安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红四军政委,属于军级干部,而梁、罗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只是团级,抗战初期,王建安是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大致相当于八路军对应的旅、团级干部,后又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副指挥,而王建安担任3师师长实际是以鲁中军区司令员的身份兼任,所以相对来说实际是要比其他几位师长的职务要高一级。解放战争初,王建安已经是纵队(相当于军级)干部,而后又凭借战功升任副兵团级、正兵团级,因为1954年王建安住院养病, 没有担任任何军职,所以没能在55年统一参加授衔,而是在1956年回归部队后,补授上将。
4师师长廖容标和5师师长吴克华,参加革命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人在解放战争前的职务经历大致差不多,参加红军的时间都是1929年,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都是团长,抗战时期也主要担任支队级干部,不过在解放战争时期,廖容标只是副军级干部,而吴克华担任的是正军级干部(41军军长),建国后更是升任副兵团级(15兵团副司令),55年二人均授衔中将。
6师师长聂凤智,与其他几位师长差不多,红军时期最高也只是团级干部,抗战时期主要是团、旅级职务,解放战争时期是九纵司令员,27军军长,是正军级干部,建国后,被陈老总亲自点将担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55年授衔中将。
7师师长杨国夫和4师师长廖容标的职务经历(建国前)大致差不多,都是红军时期最高职务是团级,抗战时期是旅级,解放战争时期是副军级,55年授衔中将。
8师师长王麓水,是这八位师长唯一没能参加55年授衔的师长,在其担任8师师长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山东军区这八位师长,授衔上将的只有3师师长王建安1人,其他几位师长,除了8师师长王麓水牺牲外,以及2师师长罗华生授衔少将外,其余均为中将。
根据55年授衔上将的标准,一般要求为“正兵团级”,而这8人中也就王建安1人属于“正兵团级”,因而也就王建安一人授予了上将,王建安当时担任3师师长实际是兼任,其主职实际是要比其他师长高一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