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奉蒋介石之名,开启了对红四方面军的疯狂围剿。因为当时红四方面军刚刚到达川陕边境,人生地不熟,导致在战斗初期吃了很多的亏。虽然最终凭借着红军战士的英勇,成功击溃了刘湘的6路大军、歼灭6万余敌军,但是在那一役中不幸牺牲的烈士亦高达2万余人。
战后,为了纪念、褒扬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决定在四川通江县修建一座烈士陵园。经过几次扩建,这座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让人不禁掩泪的是,这座埋葬着25048名英勇红军的烈士陵园,其中有着17225位倒在革命道路上的英烈都是无名英雄。而相比那17225位先烈,在这座烈士陵园中,还有着一位更加令人叹息的英雄。
他就是汪烈山,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师长,徐向前的得力干将。但是,在长眠此地的85载时光中,竟然没有一位亲人前来祭拜过。
虽出身贫寒,但心志之坚令人赞叹
出生在1904年的汪烈山,家中的环境不是很好。不过,世代的贫农身份,却并未延续至汪烈山的身上,因为他有着一位令时人无比羡慕的“开明”父亲——汪辉源。
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像自己一样,每日面朝黄土地“看老天脸色”吃饭。所以在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攒下一些钱送汪烈山去读私塾,走出这十里山沟。幸运的是,汪烈山的母亲很勤劳,还有着一项令人称颂的“独门绝技”——炸油条。
靠着每日早起的辛勤,汪辉源夫妻二人最终攒下了一些钱财,如愿以偿地在汪烈山八岁时,送他去读了私塾。汪烈山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勤期盼,因为自幼跟随母亲做一些早餐的生意,培养了汪烈山灵活的思维,在私塾读书时,凭借聪慧和机灵深受先生的重视。
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因为先生是见识过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浪潮,所以对于颇为喜爱的汪烈山不禁给他讲了许多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秩事。这在幼小的汪烈山心中埋下了一个想要见识一下外面广阔天地的种子。
可是,还不等汪烈山向先生多讨教一些关于外面的知识,变故便突然而至。因为西方列强的不断蚕食,加之国内的农民时常暴动,致使清政府再次增加了严苛的税收。而这些决定,其实地主是不会受太多的影响,清政府暴政的最终受害者还是劳苦农民。
因为地主阶层的剥削,导致汪辉源的家中日益艰苦,汪烈山也因此减少了去私塾的次数,最终在十三岁那年彻底辍学帮助父亲一同操持农务。不过,汪烈山虽然全力帮助父亲操持家务,但是却从未放弃过想要“出去”的想法。
某一日,汪烈山同父亲正在田间劳作,许是因为多日的过度劳累亦或是太阳过于毒辣,致使汪辉源竟然昏倒了。这件事,激发了汪烈山埋藏在心中多年的“仇恨阶级”的种子。为什么那些地主,可以生下来就衣食无忧,而我们就要被肆意剥削?
在经过多日的思考后,汪烈山最终下定决心,要改变家中的现状。为此,汪烈山还特意找到了几位和他一样因为家中贫困而被迫辍学的同学一起。可是,虽然心中的理想广大,但是他们却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做起,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只得是在一起抱怨世事的不公与社会的险恶。
就在他们苦求出路而不得的时候,檀树岗乡里却给他们带来了福音。
革命之火开始燎原,加入红军抗议不公
1924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广东国民政府得到了稳固,全国的工农革命也达到了高潮。顺着历史大势,湖北红安县也在1925年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由此,这个有着“第一将军县”的湖北县城正式拉开了传奇的序幕。
当时,红安县第一批加入共产党的人中,程昭续、程翰香等人是汪烈山的檀树岗同乡。所以,当程昭续、程翰香等人奉命到檀树岗乡发展革命时,便立即想到了汪烈山等一众有志青年。
当命令下达后,程昭续、程翰香等人立即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汪刘家洼村。当晚,程昭续便叫来了汪烈山、汪烈富、汪烈操、汪宗福等几位相熟相知的有志青年,颇有些激动地向他们宣告到:“今天,我们可是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救民族、民众于苦难的‘尚方宝剑’已经到我们檀树岗乡了。”
汪烈山等人闻之,立即像是打了鸡血一般,连连追问道:“是什么?在哪里?”看着众人殷勤期盼的眼神,程昭续感到一阵欣慰,随后庄严地对着众人说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当听闻这个名字后,汪烈山等人还是很懵,因为这是他们头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更加不知道这个组织具体是做什么的。不过,程昭续似看穿了他们心中的疑问,开始为众人详细地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让他们第一次深刻地了解到了这在未来完成了五千多年以来首次创时代的伟业——让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政党。
在向汪烈山等人解答完他们心中的疑惑后,程昭续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加入到这个组织,一起为中国人民的翻身做主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意,当然愿意!”汪烈山等人根本没有任何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在那晚彻夜长谈之后,汪烈山在程昭续的介绍下,很快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一系列的党内培训后,汪烈山下定决心,要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
1927年9月,随着北伐战争的发起,革命之火也很快烧到了湖北红安县。汪烈山等人积极响应号召,于熊家咀率先发动了“处决恶霸地主”的暴动,成功拉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
因为在黄麻起义中的英勇表现,汪烈山成功加入了工农赤卫队,正式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29年,汪烈山正式转入到了工农红军第一军,因为作战勇猛,并且很有一番别样的战斗思维,汪烈山很快便受到了副军长徐向前的青睐。
蒋介石背叛革命,战略转移展风采
1930年初,已经是第一军连长的汪烈山奉命带队参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汪烈山所带的连队以极高的工作效率赢得了红一军领导的一致好评。
可是,没想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刚刚初具规模,一个噩耗便陡然而至。1930年10月,蒋介石为了实行独裁统治,调集了10万大军,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了粉碎蒋介石的独裁阴谋,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反围剿”作战。
自1930年末至1931年7月,蒋介石共发起了3次围剿战争,但都被红军战士英勇挫败。1931,在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后,红军士气高涨,工农红军第一军和第十五军合并组建了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
时年11月至1932年6月,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红四方面军受命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并取得了辉煌成果。经过这四次战役的洗礼,红四方面军的队伍得到了空前的扩大,不仅多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独立师,还增添了一个少共国际团,而汪烈山正是少共国际团的团长。
不过,规模的强大也严重激起了红四方面军领导者张国焘的极度膨胀。经过四次主动发起的战役胜利后,张国焘认为,国民党军队都只不过是个纸老虎,根本毫无战斗力。张国焘的这一思想,很快就被蒋介石抓住了。
1932年末,蒋介石再次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党的重要根据地进行围剿。其中,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是蒋介石麾下最精锐的直系中央军。张国焘在听闻后,不仅不想相应的抵御措施,反而还趾高气扬地,声称要将蒋介石的中央军全部留下。
最终,在张国焘“左倾”的错误领导和指挥下,红四方面军成为了蒋介石第四次围剿唯一胜利的战场。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被迫离开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向西进行战略大转移。
经过两个多月、长达1500公里的奔袭,红四方面军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堵,于1933年2月成功抵达陕南。在转入安全地带后,红四方面军立即开展了川陕根据地的建设,汪烈山担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负责根据地的保卫工作。
当红四方面军开始建立川陕根据地不久后,四川军阀田颂尧举重兵分三路向红军发动猛攻。起初,凭借着对地势的理解,田颂尧部接连攻克、蚕食红军阵地,局势一度很不乐观。为了打破僵局,徐向前命令出身巴蜀的汪烈山,扛起反攻第一战的责任。
为了切实完成任务,找回红四军的士气,汪烈山率领二十八团和第十一师选择了最难攻克的包台山作为打开局面的第一战。1933年5月14日晚,他连夜组织了突击队,顺着包台山后面悬崖上的降香藤爬上了山顶,潜伏下来。
15日凌晨,汪烈山率队发动了总攻,就在田颂尧部慌忙反击时,已经等候多时的山顶突击小队从敌后发动了猛攻。在措手不及的前后夹击下,田颂尧部很快便阵脚大乱,汪烈山不负所望,为竹峪关反击战揭开了胜利的序幕。
在竹峪关大胜后,红四方面军乘胜追击,一举粉碎了田颂尧的进攻,汪烈山也因在此次战役的巨大功劳,升任为了第88师师长。作为红四方军的绝对主力,深受徐向前重视的88师可谓是将星云集。
当时,88师的政委是王建安,作为日后军功闪耀的开国上将,当时还只是汪烈山的副手。而在师部下面,第263团的政治委员,是在建国后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的陈锡联上将。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88师一把手的汪烈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至少也会是开国上将的人选。之所以会如此说,并不全是因为他当时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和宽厚的为人。
因为出身贫苦,所以汪烈山一直生活的很质朴,从没有因为屡次擢升而沾沾自喜、“该换行头”。汪烈山不仅生活节俭,而且为人宽厚,对待士兵更是好到极致。据他在做团长时的通讯员回忆,有一次汪烈山派自己去送信,因为鞋子坏了不能穿,汪烈山二话没说便将脚上的鞋子给了自己,而汪烈山却光脚在根据地办公。
1933年10月,汪烈山率领88师为先锋,发动了宣达战役。11月中旬,陈锡联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汪烈山看着躺在担架上,于东风中不禁发抖的陈锡联,随即便将自己的棉衣脱了下来盖在了陈锡联的身上,而他自己却是忍者严寒指挥战斗。
12月,国民党军阀派刘湘发动了全面反攻。面对着国民党军队源源不断地猛攻,汪烈山亲自前往第一线巡视指挥,为战士们鼓舞士气。15日,在国民党战机的支援下,刘湘部发动了总攻。
汪烈山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带队,动用一切可调动的“装备”,子弹、长矛甚至是身边的石头齐上阵。可是,在傍晚时分,汪烈山却不幸倒在了前线。面对着围过来救自己的士兵,汪烈山焦急且艰难地说道:“一定要战斗…,直到我们胜利。”
悲愤的88师战士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却再也见不到师长汪烈山的和蔼笑容。汪烈山牺牲的消息传开后,红四军的战士尽皆难忍泪水。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曾这样评价汪烈山:“不幸牺牲的我88师师长汪烈山,是个很能打的干部,八十八师能攻善守,作战勇猛顽强,屡建战功,是同他的指挥分不开的。”
也正是因为汪烈山一心扑在革命,致使当初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时,忘了告知家人。等到革命胜利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下,汪烈山的家人早已离开了老家。在长达85年的时间里,组织一直未能联系地上汪烈山的家人,这也是为何在四川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汪烈山一直无人祭拜的原因。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安宁生活的先辈。最终,在我党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在2018年10月找到了汪烈山师长的孙子。在经过85载的沧桑后,汪烈山师长终于是再次“见到”了骨肉至亲。
英雄不朽,传承不断,谨以此篇致敬那些牺牲在革命路上的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