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停止内战,全力抗日。其中,国民革命军负责正面战场,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以及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负责敌后战场。
粟裕正是新四军的一员。他本是地主家庭出身,求学的时候就非常进步,后来更是因为机缘巧合,做过叶挺的部下。南昌起义后,粟裕随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因为屡立战功,从普通士兵一直做到军级的参谋长,之后,又被派到福建,浙江一带发展游击队,建立根据地。
1940年,在日本的支持下,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成立伪南京国民政府。自此,伪军和日军就成了一家,时刻勾结在一起,不断对中共根据地进行扫荡,清乡,试图扑灭革命的火种。
没过多久,国民党更是发动皖南事变,诬陷新四军叛变,抓捕军长叶挺,取消新四军番号,不顾大敌在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据理力争,于1941年1月20日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同时成立了第六师。
不过,六师一共只有两个旅,分别是十六旅和十八旅。在清乡运动中,十六旅的旅长又不幸牺牲,十八旅也被迫撤出防区。经过商讨,中央最终决定,把六师划归到粟裕手下,对外依旧保持番号。
平白多了这么些人,作为指挥官,粟裕当然高兴。但六师的一些党政机关,医院、兵工厂、被服厂等后勤单位也随之搬迁到他下辖的苏中区,带来了很多问题。
因为敌情严重,水网密布,苏中的根据地本来就面积小,不成片。突然来了这么多人,虽然可以挤下,但分布这么密集,敌人一旦出手,难免要被一窝端。恰巧这时,中央下达了命令,要求各根据地练兵、生产、整风三不误。想要执行命令,就也需要一块完整、安全的地区。
一定要把小块的根据地连在一起!消灭掉夹杂在其中的敌人!抱着这样的想法,粟裕心中萌生了打仗的想法,并开始有意识地做起战前准备来。
他先是发动数万民兵,群众,号召大家努力修坝。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就是,可以把随处可见的河塘沟渠连到一起,缩短各地之间的距离,让士兵们就算不乘船,也可以通过徒步行军,更快地到达更远的地方。
第二就是,在水战的时候,可以阻碍日军的汽艇。因为有坝拦在前面,汽艇想要通过,只能炸坝。但坝很多,想要完全炸掉,需要特别多的炸药,非常不划算,也费时间。新四军的船却不会受到妨碍。因为他们使用的主要是小巧轻便的木船,遇到坝,把船抬过去,就又可以继续前进了。
1943年9月,修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粟裕趁着前往军部开会的机会,在回来的路上,又亲自考察了车桥、泾口、曹甸、泾河一带的敌占区,对地形,敌情做到了心中有数。
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带?因为这里是苏北和苏中的分界线。北边归华北的日军管辖,南边归华中的日军管辖,同时盘踞着伪军吴漱泉的部队。属于三者的结合部。新四军这边,除了粟裕的一师,二师,三师,四师的部分队伍也在此驻扎。一旦开战,日军和伪军可能相互推诿,新四军却能团结一致,相互照应。
1944年2 月下旬,在苏中区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终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经过讨论,大家把目光聚集在了车桥和泾口这两个地方上,最终商定了三种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由东向西打。也就是说,先打泾口,再打车桥。但打了泾口,一定会惊动车桥。车桥是个大据点,一旦有所准备,就不好打了。第二个方案,是车桥和泾口一起打。但我军碍于装备上的问题,本来就不擅长攻坚战,兵力再一分散,取胜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所以,会议最终决定,采取第三个方案,先打车桥,再打泾口。因为打了车桥,周边的敌人肯定会来增援。在有限的兵力下,我们可以借助有利地形,逐个消灭敌人。在这个过程中,周边的据点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耗,以后再打,就好打了。
这个有利地形是什么呢?就是车桥镇周围的水网沼泽。车桥镇的中心是5座桥,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古体的“车”字。小镇的名字正得于此。桥架在涧河上。涧河横穿小镇。河边是公路。公路南侧水流很急,北侧是大片的芦苇荡,淤泥很深。两侧都没法只凭人力通过。想要进镇,只能走那条公路。这样的地形,很适合打援。
之所以选择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虽然车桥镇是个大据点,看起来坚固,外围有至少5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是7米宽的壕沟,沟里有10米深的水,还与涧河相通,镇内更是有多达53座碉堡,但是外强中干,里面只有一个40余人的日军小队,一个500余人的伪军大队,还主要集中在重点的碉堡里,有些碉堡甚至长期无人看守。
这样的攻坚战,只要准备得当,打起来也不是特别难。于是,大家制定了攻坚打援,双管齐下的方针,决心打一个漂漂亮亮的车桥战役。
不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苏中地区驻扎的日军还是比较多的。新四军不能轻举妄动,万万没想到,没过两天,日军就送来了东风——因为急需打开南方的交通线,在豫湘桂作战的日军有很大的耗损,需要补充大量兵员。于是,他们从江苏调走了不少的兵力。
趁着敌人内部空虚的机会,车桥战役一触即发!
1944年3月,粟裕把手下的部队临时编为三个纵队。其中,7团,52团和教导团、特务团为第二纵队,负责主攻车桥镇。1团、特务营及泰州独立团为第一纵队,负责在芦家滩、韩庄阻击敌人。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和52团各出一个营,组成第三纵队,负责阻击曹甸、宝应方向前来支援的敌人。教导团1营和两个特务营、外加炮兵大队为总预备队。
3日下午,三个纵队同时赶往战斗位置。4日午夜,第一纵队和第三纵队顺利到达指定地点,将近两个小时以后,作为主攻部队的第二纵队,分为南北两路,也到达了指定地点。
5日凌晨1时50分,夜色很浓,为攻城部队做了很好的掩护。趁着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第二纵队的士兵们悄悄地下水,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壕沟,架好云梯,迅速爬上城墙。因为已经很晚了,伪军哨兵的警惕性很差,防守松懈,并没有及时发现新四军。等他们有所觉察的时候,新四军已经如潮水般从城墙涌入了里面。
不过,在突破城墙的时候,也是遇到了一点困难的。比如,4连因为是后续部队,正在爬城墙的时候,遭到了敌人的火力封锁。士兵们没有硬碰硬,而是避重就轻,想出了在墙上开洞的办法,把房间和房间之间都打通了,最后沿着这些墙,一直钻到了警察局里。驻守在里面敌人看到新四军从天而降,手忙脚乱,毫无准备,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投降了。
突破了车桥镇的外围,接下来,就要挨个地处理碉堡了。大家先从无人看守的碉堡下手,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不过,在那些有人防守的碉堡里,伪军还是负隅顽抗。然而这也难不住机智的新四军。6连有个叫陈稻田的士兵,他看见碉堡久攻不下,十分着急,突然急中生智,背着十字镐,让战友架好梯子,飞身爬上去,矫健无比,一直爬到碉堡的最上面。只见他抡起十字镐,三下五除二就把碉堡的顶盖挖穿了,然后把随身携带的手榴弹都扔进了里面。
里面的敌人被炸得哭爹喊娘,不得不投降了。这个碉堡也就被这样拿下了。前线部队如此神猛,作为守备部队的炮兵大队也没闲着。自打知道新四军攻入车桥镇以后,他们就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给予火力支援。
在步兵和炮兵的共同努力下,先头部队在午后2时,已经摧毁了50余个碉堡,杀死杀伤了80多个伪军,俘虏了其它的伪军,彻底把整个伪军大队消灭了。
消灭了伪军,就只剩那个40多人的日军小队了。虽然人数比较少,但日军的工事要比伪军更加坚固。他们有一个碉堡群,位于车桥东街。碉堡的最外面是桥,桥下是2米多深,2米多宽的壕沟。壕沟里面是7米高的围墙,围墙上缠着铁丝网,墙上分布着射击孔。
围墙的四周有地堡,每个地堡上也有三个射击孔,地堡呈几何形分布,共同护卫着中间的一座大碉堡。这座大碉堡不到10米高,直径4米,上层密布着射击孔,下层存放着弹药、食品等物资,中间开着一扇门,悬在半空中,想要进去,只能通过梯子爬上爬下。
面对这样的形势,粟裕最终决定,呼叫炮火支援。首先,他命令迫击炮集中轰击碉堡群,再用山炮精准轰击大碉堡。随着炮弹呼啸而下,一些碉堡及暗堡被炸塌了。新四军趁机冲击城墙,打开了一个缺口,占领了仓库和地堡,消灭了数十个日军。
在战斗过程中,一小撮敌人逃进了大碉堡,继续顽抗。大碉堡实在过于坚固,新四军缺乏炸药,短时间内很难攻克下来,日军又不停地从碉堡往下射击,扔手榴弹,新四军继续发起冲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伤亡。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力量,粟裕没有让大家继续进攻,而是选择了围困,和残存的日军对峙起来。
攻坚战是这么个情况,打援那边的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又怎么样了呢?实际上,果然没有跳出粟裕的猜测。车桥镇一遭到攻击,周边镇守的日伪军得到消息,就开始纷纷派出援兵。3月5日下午,曹甸出动数百名日伪军,企图增援车桥镇。但走到半路上,误入了新四军的地雷阵,又遭到第三纵队的阻击,被迫撤回。
第一纵队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到达芦家滩后,一边借助干涸河沟构筑阵地,一边在坟地里埋了地雷。不过,他们面临的任务,比第三纵队还要艰巨。因为,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伪军,多达700余人,分批在淮安集结后,由三泽金夫大佐带队,浩浩荡荡地来驰援车桥了。
但是,早在开战前,粟裕就亲自考察了芦家滩的地形。芦家滩位于车桥镇西北6公里。紧邻一条公路。要进车桥镇,这条公路是必经之路。公路的南侧是一段土坡,坡下是涧河,水深流急。公路的北侧是一大片芦苇荡。当时是冬末,里面干枯无水,但有很深的淤泥。芦苇荡的前面是韩庄的一片坟地,后面有几条干涸的河沟。
这样的地形,非常适合埋伏。于是,等第一批援军,共计200余名,由七辆汽车分载,行进到芦家滩的时候,就被第一纵队的伏兵迎头痛击。日军惊慌失措,马上寻找有利地形掩护,边打边退,一直退到韩庄附近,被地雷炸死炸伤60余人后,才最终进入村内,得以喘息。
下午4时,剩余100多日军试图偷袭新四军,分头突围,却遭到集束手榴弹的猛烈攻击。枪声和爆炸声不绝于耳。日军赖以栖身的残破房子内,到处都着了火。有些日军被烧死了。
这时,第二批和第三批援军共计350余人,也先后出动,向车桥镇进发。对此,粟裕早有打算。他让大家在公路沿线搞了很多假工事。行进中的日军神经高度紧张,一看到前面有壕沟,赶紧下车隐蔽,准备攻击。可是等了大半天,或者等最后攻占到壕沟里,才发现里面根本没人,只好气急败坏地重新上车。然而,没走多远,就遇到了真工事,被打得屁滚尿流。
在粟裕的授意下,新四军也不恋战,打几枪就走。日军继续前进,又会遇到假工事,顿时像惊弓之鸟一样。这样真真假假地走下来,日军被弄得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大大减慢了进军的速度,为新四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等到日军好不容易走到了芦家滩,又进入了新四军的伏击圈。一见到日军的运兵车,只听指挥官一声令下,公路两旁的伏兵一起开火,公路上的汽车没有遮挡,立刻成了活靶子。不仅轮胎很快被打爆了,车窗也稀里哗啦地碎了,很多日军连下车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死在了车里。侥幸没死的,赶紧跳车,拼命往韩庄的方向跑,最终和第一批残敌会合。
新四军这边,则不紧不慢,逐渐缩小包围圈,把韩庄围得水泄不通。天黑没多久,几股残存的日军一起拼死突围,最终被新四军截成四段。短兵相接,白刃战开始了。惊吓过度的日军又损失60多人。剩下的200多人慌不择路,闯进了坟地,被新四军重新埋设的地雷炸死了不少,但眼见已无回头路可走,只好硬着头皮,还是往前冲,一直跑到了芦苇荡里。
表面看来,芦苇荡里的地面冻的很结实,实际上,普通人一踩上去,就会陷到里面,并且越陷越深。更别说日军还带着不轻的装备。跑进去没几步,日军就被淤泥困住,动弹不得,苦不堪言,就像被粘在蛛网上的飞虫一样。
新四军不慌不忙,一边点火烧起了芦苇荡,一边两头夹击。芦苇烧得很快,马上,日军就无处藏身了。又有一些人被烧死,打死。日军指挥官三泽金夫大佐,也正是死于此时。最后,只幸存下来20多个日军,丢盔弃甲,逃窜到了一个叫小马庄的地方,呼叫第四批援军。
6日凌晨2时,第四批共120余名援军出动了。看样子,如果一直打下去,说不定还会有第五批,第六批援军。大批军队集结在淮安,正在源源不断地往车桥来。考虑到车桥镇已经打下来,任务也完成了。粟裕决定见好就收,开始指挥部队有序撤离。
7日,困守在车桥镇大碉堡内的几十个日军,在援军接应下,仓皇逃往淮安。数万民兵和群众即刻占领车桥镇,拆除日军工事,碉堡,接收了剩余的物资。而新四军在粟裕的带领下,乘胜开往泾口。泾口守军闻风丧胆,没等新四军打过去,就与曹甸等地的守军不战而退,一起窝藏到淮安,轻易不敢露头了。
至此,车桥战役大获全胜,圆满结束。它不仅成功地把小块的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了淮安以东50公里的地方,使中共能够更加有力地对抗日伪军的扫荡、清乡,也促进了很多党政机关的转移,降低了聚集密度。车桥战役后,苏中区有了整块安全的土地,顺利地完成了中央下达的练兵、生产、整风三不误的命令。
虽然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场战役中,粟裕不过歼敌数百人,但在当时,这已经是华中抗战史上歼敌、生俘人数最多的战役,并且战损比极低——新四军仅以牺牲54人,负伤138人的代价,歼日军三泽金夫大佐以下465人,包括生俘24人;毙383人,伤58人;歼伪军483人,包括生俘168人,毙212人,伤103人;缴获92步兵炮1门和大批武器弹药。
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战略相持阶段,粟裕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尝试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式,打响了苏中战略反攻的第一枪,发动了华中地区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打破了敌我相持的平衡,拉开了新四军对日伪军反攻的序幕。车桥战役后,苏中抗战形势一步步地好转起来。随着苏南的局势被打通,也间接地促进了苏浙军区的成立。
对此,不仅新华社、《解放日报》纷纷发表社论,予以赞扬。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更是亲自从延安来电,称“车桥之战,连战皆捷。斩获奇多,发挥了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除通报外,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大喜之余,对粟裕连连夸赞,并表示“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个预言是正确的。车桥战役后,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随后又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最终使华中和山东的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粟裕率领3万多华中野战军对抗50万国民党军队,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歼灭了20多万敌人。之后,粟裕又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打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一路向西,一直打到河南,歼敌数十万,为中原战局的打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6日,粟裕成功打下济南。两个月后,又发起了淮海战役。在这场影响解放战争重大走向的大战役中,粟裕率领66万解放军,40万地方武装,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
1949年4月下旬,粟裕指挥渡江战役,从南京、杭州,一路打到上海。8月2日,粟裕又获得了华东海军的指挥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度命令粟裕攻占台湾,因为外部形势,才最终作罢。之后,粟裕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最终与1984年病逝。终其一生,他不仅切实地验证了毛泽东的预言,把几十万军队指挥得行云流水,更成为了开国十大将军之首,永远地被铭记在了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