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了,儿子还在房间里做作业。明明只需要1小时的作业,被他活生生拖成3小时。
明明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外面肆意玩耍,可为了让他赶上其他孩子的步伐,只能加班加点学习。

可我就是不明白,孩子明明花了这么多时间,最后还是被那些孩子甩开一大截,让我不得不怀疑:他不是学习那块料!
这是一位妈妈的疑惑。
01 “懒蚂蚁效应”,揭秘父母教育巨大漏洞!
很多父母不明白,明明自己孩子也够努力,花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时间,可是就是不见长进,真是又心疼又无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员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分别对3组30只黑蚂蚁群进行活动观察,结果发现,大多数的蚂蚁都在很勤快地寻找事物、搬运食物,可是,有少数的黑蚂蚁一直都无所事事地瞎转悠。于是,研究员给这些蚂蚁命名——懒蚂蚁。
随后,研究员给这些“懒蚂蚁”做上标记,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

那些原本勤劳的蚂蚁,顿时惊慌失措、犹如无头苍蝇一般乱转,可是“懒蚂蚁”却气定神闲,开始有条有理地指挥蚁群,向早已侦查好的食物源前行。
当研究员将这些“懒蚂蚁”全部抓走后,勤劳的蚂蚁们,又像之前一样慌作一团。
其实,“懒蚂蚁”并不懒,他们只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怎样更好地进行应对。这就是“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效应”告诉我们:一味埋头苦干的人,往往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差,只有善于思考,才能长久。
在孩子的学习中,这样的案例举不胜数:
我孩子每天晚上除了做作业,还要做拓展,哪里不行补哪里,就连周六周天我都给他安排得满满的,明明他已经很努力了,可结果还不如那些天天玩的孩子优秀。
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因为父母只关注了“行为”,却忽略了孩子的思维,使孩子陷入了“假勤奋”的漩涡中!

“假勤奋”是孩子为了逃避思考,用行为设置的一种假象。简单来说就是“手动脑不动”。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假勤奋”的现象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很多父母不明白,学习是一门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有规律可行的,那就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
换句话说:学习重要的是“主动思考”,只有带着“思考”的学习,才能够真正理解,实现举一反三。
如果仅仅停留在时间和量堆砌——比其他同学多花了2个小时,比其他同学多做了几道题,这种僵硬的“机械式”学习,其实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他们在用“勤奋掩饰自己的懒惰”!

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们往往看到,那些书本上笔记做得工工整整,回家乖乖做做作业、乖乖复习的孩子,成绩往往很一般。可父母想让他们更近一步的话,简直难如登天。
因为他们的“演技一流”,甚至他们自己都被这种行为迷惑了!
那孩子为什么会陷入“假勤奋”的漩涡呢?
02 “假勤奋”其实是孩子“自我保护机制”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假勤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压迫式教学的父母”。
这些父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将所有的火力和激情,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
面对孩子时,他们是这样的:
你一定要争气,我们家以后就靠你啦!
赶快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把张卷子练习一下!
你怎么又在玩,赶紧去把XX做了!
……
这些父母一看见孩子停下来,就焦虑不已,认为孩子没努力;一旦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就觉得是不上进;一旦孩子抱怨学习太累,就是不爱学习。
无论孩子在做什么,他们都会用“在学习”“没学习”来进行粗暴分类,并将自己的判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孩子。

为了让父母平息怒气,或者获得父母的赞扬,孩子们往往会选择顺从父母。
这些孩子的心里往往是这样的:
要是妈妈发现我在玩就糟糕了,我要坐在书桌旁玩,这样他们就会认为我在学习,就不会批评我了!如果学不进去,那就装装样子,只要手里拿着笔,桌上放着书,就是在“学习”。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即便他们已经坐在了书桌旁,他们的大脑也是天马行空,完全不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一种“表演”。
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装模作样、拖拉成疾的坏习惯。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头几天,当我询问孩子们每天是选择在家里做作业,还是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完成时。一个女生说:“我选择回家做,因为在妈妈眼里,我的作业永远都很少,只要我做快一点,她就要给我加额外的作业。所以,我还不如在学校里好好玩,回家再慢慢做!”

当然,更重要的影响是,孩子会将自己不能玩耍的坏情绪,归结到学习上,从而产生“讨厌学习”、“学习难”的厌学心理,拒绝学习上的“思考”,从而成为“死学”一族,自然很难成为一只思考的“懒蚂蚁”。
03 治疗“假勤奋”的方法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只有挖掘出孩子真实的兴趣,孩子才能够在愉悦中,去进行主动深入地思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名“乐于思考”的“懒蚂蚁”,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兴趣”。
那有家长就要说了,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没有哪个孩子会真正对学习感兴趣,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枯燥晦涩难懂的。
其实并不难解,学科知识永远都是从生活中演化而来,我们不应该将目光放在学习知识这件事上,而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让孩子体会知识的乐趣。
曾经有一个孩子,才上一年级,就对数学厌恶至极,做作业总是1小时,才做1道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根本不懂在讲什么,听到就烦!

但是,我交给他妈妈一招“辅助学习法”后,孩子就爱上了学习。
所谓的“辅助学习法”,其实就是让孩子脱离僵硬的学习环境,通过游戏、纪录片、亲身体验去进行学习。
爸爸妈妈放下手机,开始观察他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最后发现他对“钱”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管家计划”。
爸爸妈妈把一个月要用的钱6000元,都“交给”孩子保管,爸爸妈妈有任何开支,都必须经过“管家”的同意和审批,然后才能获得。管家需要对这些支出进行“记账”,每周余款将作为孩子的“存款”,他有权任意支配。
当孩子知道他“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成为家里的“老大”,他开心地不得了。开始有模有样地对爸爸妈妈的申请进行“审批”,为了留下更多的存钱,他开始质疑申请的数额过大。

于是,爸妈带他去菜市场、去餐馆、去游乐园,让他亲自参与“交易过程”。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1个月以后的熟练,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用他爸妈的话说:“也不知道他怎么算得那么快,有时候我们都没有反应过来!”
在爸妈的“阿谀奉承”下——“你的计算也太厉害了吧,简直吊打2年级的学生呢!”,实践让他自信心爆棚,觉得数学无非就是听懂卖菜大妈说了什么,然后算账就好了。
渐渐地,他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越来越小,尤其是在老师的配合下的几次“当众表扬”,瞬间激发了他的“兴趣”,他开始越来越喜欢数学老师了,更喜欢数学这个科目了。
不仅如此,他还“自创了”一套“破题法”运用到各科的学习中,而被老师邀请分享给其他同学。此时的他,已经蜕变成一只真的“懒蚂蚁”了。
不到2年级,数学就妥妥的班级前3!
04 父母让孩子成为“懒蚂蚁”的秘诀
其实,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但我并不想表达每个孩子都用这种“管钱”的方式都有效,而去盲目模仿。
数据显示,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好培养孩子“兴趣”,因为你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找到一些方案,配合他进行“演出”,让他觉得有趣、好玩,同时在这个过程对标相应的“科目”,给他塑造“这个科目很有趣,你擅长这个科目”即可。
但越到高年级,尤其是初中孩子,这套方法就几乎失效,因为他们已经过了陪你玩“幼稚游戏”的时期。
这时候的孩子,更多的是依靠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尊重,通过“自信心”的树立,来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这些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已经讲到了很多方法,大家可以去看看。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不要盲从某一种方法,而是匹配自己孩子的性格脾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合适的。

很多父母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思想还没有转变,认为教育孩子,只有严厉和大骂,其实,当你能够明白孩子每种行为背后的深入原因,懂得挖掘孩子需求的方法时,你就不会走入孩子设置的“陷阱”中。而学习,就是父母超越孩子,走入更高境界最简单的方法。
事实证明,父母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科学有用的途径。
并且,正确的方法,越早用在孩子身上,后期教育就越简单!
向大家推荐“父母训练营”,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有老师一对一帮助我们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并制定详细纠正方案。

如果不愿意学习,也可以推荐大家看几本书,《不吼不叫培养孩子》《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这几本书,对很多父母都有着影响深远,从理论到案例到方法,都有详细的讲解。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