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在中条山战区的晋南区域,驻扎着与日军作战后败退的国民革命军27军,或许是因为打了败仗自觉惭愧,这支队伍与很多被群众称为“白匪”的国民党军队不同,在驻扎期间,27军并没有骚扰欺辱附近的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驻扎在此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会去附近的镇子上买东西。
一次偶然,在27军服役的一位姓郭的中尉在镇上结识了一名改嫁到此的女子,女子将郭中尉请到家后,又是割肉炒菜,又是拿出好酒,非常殷勤的招待了他。席间郭中尉有些奇怪:非亲非故的,女子为何要对他这么好,莫不是女子被人欺负过想让自己报仇?
饭吃的差不多了,女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想让郭中尉带走她的儿子,当儿子的养父,给他一个上学的机会,说完女子叫来自己的儿子,让其给郭中尉跪下,孩子倒也听话,二话不说就跪在地上。看到这一幕,生性豪爽热情的郭中尉心中不禁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为了能让儿子读书,她甘愿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把亲生儿子托付给自己。
想到这里,郭中尉便答应下来,并向孩子的母亲做出保证:只要自己活着,就一定想办法让孩子有书读。他注意到这个孩子虽然面黄肌瘦,但眼睛却明亮有神,充满希望,因此当场给孩子取了一个新名字:俊明,寓意优秀明达。
原来,俊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个爱他的父亲,但因为战争,他的父亲被国民政府强征入伍,被编入部队作战,生死不明。在那个年代,普通人想要活下去本就不容易,更何况俊明的家里还失去了顶梁柱。为了让孩子不被饿死,俊明的母亲不得不狠下心把女儿送人当养女。
但即便如此,日子还是过得无比艰难,亲戚也不愿意俊明与母亲在家里“吃白饭”,就逼迫俊明的母亲改嫁。然而俊明的第一个继父是一个赌徒,跟着他不仅吃不饱饭,还时常为了躲债东奔西跑,到后来直接过上了沿街乞讨的生活。眼看着俊明一天天瘦下去,不知哪天就会被饿死,母亲便悄悄带着俊明离开了。
在这个镇上,俊明的母亲嫁给了当地一个家境还过得去的农民,因为他曾答应俊明的母亲让孩子有书读。但俊明进入学堂不久后,继父反悔了,经常因为读书的事情与俊明的母亲吵架,称这是在浪费钱,还是种地实在。但俊明的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读书,她将俊明托付给了偶然认识的郭中尉,自此俊明就被带到了部队。
郭中尉说话算话,将俊明送到驻地附近的学堂,部队换防时候,俊明的学堂也就跟着换了。小小年纪的俊明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加上他本就聪明,无论在哪里读书,都能很快变成班里的尖子生,而在郭中尉的有意为之下,俊明也没有染上国民党军队里那些兵痞的恶习,无形中也提高了俊明的个人素质。
1943年6月,国民革命军27军接到命令,向南转移开往前线,俊明也又一次跟随部队调动。然而,在黄河边上,部队遭遇了日军的偷袭,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27军根本无力抵抗以逸待劳有备而来的日军,战斗进行了4天3夜,27军被打散,郭中尉不知所踪,不知是中流弹而死还是成功突围,总之俊明是再也见不到这位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养父。
此时已是抗战后期,日本兵的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最早的一批生性残忍,战斗意志很强的日军老兵已经消耗的差不多,如今的日军中有不少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日本平民,整体而言战斗素质有所下降,士兵对于战斗也没有以前那么热衷,相较于最初侵犯我国的首批日军变得“温和”了。
正因如此,当7岁的俊明被俘虏时,日本兵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惨无人道的虐杀,而是请示中队长该如何处置这个小男孩。俘虏俊明的日军中队队长姓高桥,他看到俊明提着光头,眼睛很有神,心中泛起古怪的感觉,或许是俊明的眼睛让他想起了自己远在日本本土的弟弟,稍作犹豫后,高桥队长决定带着俊明一起走。
就这样,刚刚与养父郭中尉失散的俊明,又被这支日军中队接纳。因为他总留着光头,日本兵都叫他“光少年”“光太郎”,而早年四处乞讨的悲惨经历,让俊明已经忘了自己姓什么,索性就接受了这个新名字:光俊明,日语发音托西阿奇。
聪明好学的俊明整天与一群日本兵在一起,没过多久也学会儿日语,因高桥中队长关系,俊明在日本军营里不仅没有被欺负,还与不少同样出身贫苦被迫参军的日本兵成了朋友,俊明所在的队伍是日军第37师团,不久后他们接到了去越南的命令。
1945年6月,成功到达西贡的37师团还没有来得及参加几次战斗,2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北纬16度线以北的日军全部成为我国军队的俘虏。说来有趣,2年前俊明在国军队伍里成为日军的俘虏,如今又在日军队伍里成了国军的俘虏,与3万多日军被安置在位于泰国的以战俘收容所。
战争结束后,如何处置俊明成了一个问题,此时他已离家多年,在国内也找不到自己的亲属,直接送他回国根本无法保证他的生存与安全。就在此时,一位名叫加地正隆的日本军医主动提出要领养聪明乖巧的俊明,并得到了盟军与俊明本人的同意,后盟军与日方签订协议后,加地正隆正式成为俊明的养父。
1946年5月,俊明跟着加地正隆与很多被遣送的日军一起踏上日本的土地,这一年俊明只有10岁,加地正隆带着他来到自己的故乡熊本县。很快,加地正隆一家就接纳了聪明乖巧的光俊明,在养父的支持下,光俊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顺利考入熊本商科大学,毕业后为一家大的贸易公司工作。
1969年,34岁的光俊明与未婚妻范子结婚,至此这个中国少年算是在日本落地生根。经过几年的打拼,光俊明有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因美国出于战略目的的扶持,战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光俊明的公司也蒸蒸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本富商。
然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光俊明的内心却始终有一处柔软的伤痛,那就是对故土的思念,且随着年纪渐长,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光俊明早已完全理解了母亲的“遗弃”,那是为了让自己这唯一的儿子能够活下去,而如今光俊明关于母亲的记忆越来越模糊,甚至已近完全忘记了母亲的模样。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这个消息在日本引起极大的震动,日本国内与中国恢复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同年9月,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伟大的毛主席高瞻远瞩,周总理在外交上智慧灵活,田中角荣也带着莫大的诚意与勇气,双方仅用了4天,就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交。
消息传来,光俊明立即用最快的速度向相关机构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寻找自己的母亲,这些年来,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且一直告诫他的孩子们:你们的体内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将来有所成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报答祖国。
1986年10月,两鬓斑白已近花甲之年的光俊明阔别40年,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中国,踏上故土光俊明记得,他的家乡在山西晋南。当地省政府与运城市政府积极配合光俊明寻亲,但奈何时间久远加上他们失散时正处于战乱时期,因此光俊明并未能如愿得到关于母亲与妹妹的任何消息,每念至此,光俊明都感到十分遗憾。
此次寻亲未果虽然未能让光俊明如愿,但当地政府与人民的善意让他非常感动,他以出生在这片土地为荣,他决定为故乡做点什么。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光俊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改善故乡的医疗和教育水平,且光俊明从未停止寻找母亲与妹妹的消息,他曾表示:我会一直找下去,哪怕走到生命的尽头。
与众多在战争中失去性命的人相比,光俊明无疑是幸运的,虽然与家人走散,但他却能在另一个国度娶妻生子,过上优渥富足的一生,且有能力报答故土。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光俊明也是不幸的,战争带给他的伤害是永久的,他一生也没有办法去弥补。或许,光俊明心里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可能已不在人世,但依然要找下去,那是明知道失去的东西不会再回来,只好做点什么来证明过去的那些不是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