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台
关于不要“神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将帅的话,我说过很多次。
之所以反复强调不要“神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将帅,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获胜的战争关键并不在于将帅的指挥,而是在于“解放军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
这不是唱高调,真不是。
因为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这一点,就连国民党官兵都知道。
比如淮海战役时,主动被俘的国民党二十五军某营主官告诉解放军:“我们早想过来了......昨晚你们来攻我们时,我们再也不想打了,当士兵的更不愿打。”
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国民党官兵知道解放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而这些主动投降的国民党官兵自认自己是穷人。
实话实说,在1949年以前,不管是解放军还是国民党方面,都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兵役制度,真正训练有素的士兵就那么多。
两边真正比拼的是“如何让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心甘情愿为我所用”。
这方面,解放军能让国民党军别说车尾灯了,就连尾气都闻不到。
解放军因为战俘政策好,因为国民党军都知道解放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所以解放军能做到“上午俘虏国民党士兵,下午就能拿起武器与国民党军英勇作战”。
粟裕将军就曾在谈到淮海战役时说过:“敌人的士兵在他们那儿士气十分低落,可是一到我们这边,马上可以打仗。我们实行即俘即教即战的政策,非常成功。”
很多“解放战士”只要一换了阵营,就如同“脱胎换骨”了一样,先前在国民党部队里可能并不出众,甚至可能是个流氓兵痞,但到了解放军,就变得十分勇敢。
比如,晋冀鲁豫解放军6纵战士王克勤是1945年10月邯郸战役被俘参加解放军的,最初只是一个技术出众但情绪低落的机枪手,但经过改造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立下了九次战功。
而国民党军即使在某些战斗中俘虏了解放军士兵,也很难立刻将战俘转换为士兵,甚至根本做不到。
许多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一遇到机会就逃跑。
国民党新闻人员称,“我们的处境与日本人无异,老百姓都把我们当作敌人看待,因之全线不能控制。”
所以我们看到国民党“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虽然在涟水让华野吃了一个大亏,华野甚至牺牲了一个纵队司令员,但是,涟水之战解放军也让整编七十四师大伤元气,甚至成了孟良崮战役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这才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摧枯拉朽的真正原因。
如果林彪、粟裕这些将领和卫立煌、杜聿明交换,难道仅凭林彪、粟裕就能解决国民党军无法转换解放军战俘的根本痼疾?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在东北战场的国民党新一军、新六军不精锐吗?
四野战史里给予了国民党新一军、新六军非常高的评价,战史里认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士兵和基层军官表现得非常顽强,许多连队,打的就剩几个人了,还负隅顽抗。
但是,国民党的糟糕的民生、经济政策决定了新一军与新六军这种精锐在国民党这里,只会越打越弱。
廖耀湘在若干年后谈到为什么在东北战场上越打越保守时就提到,新六军在早期虽然连战连捷,但是部队消耗很大,俘虏的战俘又受“毒害”很深,很难转化,士兵和基层军官全靠后方补充,但是补充的人力素质又远远不如抗战初期的新六军;到了后期,新六军总体战力只有才进入东北的四五成。
廖耀湘提到的这一点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癌症,别说陈诚、卫立煌、杜聿明解决不了,就是蒋介石本人恐怕都解决不了这个癌症。
即使林彪与粟裕“换过去”,他们就能解决这个癌症?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也许真交换过去,林粟两位将军能因为自己的指挥才华让国民党军多赢一两次,三大战役时少被歼灭一些部队,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能推迟半年解放全国,我估计就是他们能力的极限了。
归根结底,还是毛主席说得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所以,过于“神化”解放军个别将领,其实是对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们的一种亵渎。
还是那句话,若林彪与粟裕和卫立煌、杜聿明易地而处,那么失败者一定是站在国民党那边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