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我们国家对礼貌称谓自古以来就有颇多的规定,如果要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有宰相、侍郎、御史大夫等等,这是绝对不能行差踏错的。
然而,在现代的许多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国民党军队和政府里出现一些军座、团座座等称呼。
人们但凡提到什么“座”,条件反射就会想到国民党,可知这些电视剧导演对大家的影响有多深。
但实际上,这种烂大街的民国军座、团座真的烂大街吗?别被导演骗了,国军称呼长官只有两种称谓。
关于“座”的含义
“座”的本意是座位,或者放在器物底下拿来当托垫的东西。
后来,也逐渐用来尊称人,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进士的主考官就被考生称为“座主”,如在张籍的诗歌《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有一句就是:“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异州人。”
这里面的白二十二则是白居易,张籍是贞元十五年的进士,而白居易则是贞元十六年的进士,不过他们的“座主”即主考官都是高郢。
而到了明代和清代,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又有了“座师”这个名称。
这也是举人或者进士对自己主考官的一些尊称。
1932年3月,国民党在河南洛阳召开了四届二中全会,在此大会上成立了军事委员会。
蒋介石便担任这个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自称为“委座”。
蒋介石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在后来的岁月中有许多坏毛病。
像在1919年的一篇日记里,他曾经给自己写下了“荒淫无度、堕事乖方”的八字考语。
后来为了掩藏这些坏毛病,进一步伪装自己,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伪善的“君子”,蒋介石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转向了研究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著作,企图从中汲取营养。
在宋明以后的道学家中蒋介石最喜欢曾国藩,很早就用功研习过他的著作。
曾国藩
在1922年时,他还曾节选抄录过曾国藩的“嘉言”一词作为自己的“借镜”。
如“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以志帅气,以静制动”、“军事之要,必有所忍,乃能有所济;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
并且在儒家的典籍中,蒋介石特别看重《四书》里的《大学》和《中庸》。
不过儒家的治国之道在蒋介石那里,被他进行过改造,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改造成了现代的专制,所以他所利用的传统文化,不过就是想帮他的专制做遮掩欺骗民众罢了。
由上可知,蒋介石对儒家和法家的信奉,一直以来,他也在妄图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来治国,夺取国民的心,所以他以古代士子尊称主考官的称呼来自称,不过只是想要依靠所谓的儒家正统达到自己控制下属的目的,以一些看似传统的称谓来掩盖自己独吞中国的野心。
并且,蒋介石其实是一个善于伪装之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之中,不论心里到底在做多么残忍的打算,他表面上总是非常讲究礼仪,所以为自己选择一些“上档次”的称呼来伪装自己,在他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到了现在,又有一些人进一步扩大了“座”的范围,如“局座”、“处座”等等,这些在现代的谍战剧里都是可以看到的。
然而,称“座”其实也有讲究,并不是所有的官职都可以被称为“某座”,在国民党中得到承认的其实只有两个称呼。
“委座”与“钧座”
说到“委座”,就不得不谈蒋介石给自己身上加的各种各样的称呼,如总裁、委员长、校长等等。
这些看似眼花缭乱的称呼其实都笼罩着权力的影子,是以别人对自己的尊称来加强权力的控制。
在中原大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平定了党内的几支势力比较大的军阀,从此党、政、军大权在他身上几乎是三位一体,实打实的大权在握。
不过他却还任着一个闲职。
曾经,蒋介石在党内担任过执行委员长主席的职位。
不过这个职位并不是什么手握很大实权的位置,胡汉民等人也曾经当过,并且当时国民党内的“主席”一称,几乎只是个名头而已。
胡汉民
当时的蒋介石还未被称为“委员长”,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实职,充其量只是个虚官。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932年发生了转机。
1932年国民党的四届二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军事委员会的组织大纲,并且恢复了之前二届五中全会中被撤销掉的军事委员会。
蒋介石便是在这个会议上当上了委员长,并且是一个有实权的委员长。
军委会委员长的实权是统帅全国的海陆空三军,并且总管军令、军政等要职,实际上就相当于全党的最高统帅。
也是因为当上了委员长,所以蒋介石对自己有了一个“委座”的称呼。
也就是说,是军事委员会的存在,让蒋介石有了两个称谓:蒋委员长、委座。
到次年2月份,蒋介石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后来又在广州、北平、县等地设立委员长行营,并且还在各个地区设立了很多绥靖区。
在区里由蒋介石的军委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军政活动进行直接的指挥和管控。
可以说,委员长这个职位已经让蒋介石的势力遍布全国各地。
并且值得玩味的是,委座这个称呼也不是谁都能叫的。
众所周知,在部队当中,国民党军是由嫡系各杂班组成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集体中,蒋介石也在用部下对自己的称呼来区分亲疏关系。
国军的将领大致可以分成三代,士官系、保定系和黄埔系。
张灵甫、胡宗南等人就是黄埔系的代表,由黄埔军校毕业。
蒋介石一直是将黄埔军校毕业生率领的军队看做是自己的嫡系部队,所以对他们会格外地爱重。
所以这样一群人可以称蒋介石为校长,塔器不是嫡系的部队,则称呼蒋介石为委员长或者称他为委座。
在现代的一些电视剧里,曾经出现过陈诚称呼蒋介石为校长的画面,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陈诚
陈诚1922年从保定军校毕业,虽然在两年之后进入黄埔军校担任特别官佐,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陈诚还是属于保定系的军人,所以不应该称呼蒋介石为校长。
但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军事委员会这个机构则被撤销了,随之而来的是蒋委员长这个称谓的消失。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里,“蒋委员长”这个称呼其实只应该存在于1932到1945年间。
但是目前确有很多抗战剧或者谍战剧完全搞不清楚状况,移植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还会出现国军将领以“委员长”或者“委座”这个称谓去称呼蒋介石,完全是置事实于不顾了。
在抗战胜利之后,称呼蒋介石为“总裁”更为合适。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部为了应对复杂严峻的战争形势,在1938年3月到四月初召开了一次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修改了党章,增设了《总裁》一章,和原来保存的《总理》并存,并且对总裁的职权作出了规定——代行总理职权。
抗战胜利之后,总裁这一职位也被保留了下来,并且长期由蒋介石来担任,总裁遂成为了蒋介石之专有职位,正如总理特指孙中山一般。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好像国民党军队中可以被称为“座”的人并不少。
因为在影视剧里,不管是国民党的军队还是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里面好像都有几个被称为总座、军座、处座、局座……的人。
但严格来说,这些都是错误的称呼,只有一个“军座”还稍微搭得上边,但也不完全正确。
因为纵观民国时期的书信、日记或者官方的文件电报,在里面确实是会有“座”这个称呼,但局座、处座之类的是完全没有出现过的。
出现得比较多的是蒋委员长的“委座”,还有一个“钧座”,但此钧非彼军。
在《汉语大词典》里,对钧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钧座为对长官的尊称。
《辞海》1980版虽没有收录“钧座”这个称谓,但对“钧”字有这样一行解释:旧时的一种敬辞,下级对上级所用,如钧座;钧部;钧谕等。
“钧座”应该是由“尊者坐席”这一个本义缘起,借以指代对长官本人的尊称,或者直接代替长官本人,或与长官官职称呼、普通称呼同时出现以示尊敬。
如廖仲恺的《辞财政部长职通电》:“案奉钧座令,委仲恺为财政部长。”
再如徐特立的《致张敬尧的公开信》:“钧座为地方长官,似应一查真象。”
徐特立
以及1944 年 8 月,衡阳城陷落前夕,国军第 10 军军长方先觉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电”:“职等誓以一死以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
电视连续剧《长征》里有这样一幕,在某集里,国民党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在向手下的一个旅长郭勋祺部署任务时,郭勋祺多次称呼他为“军座”,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军座”应该是“钧座”。
并且,从正式的国民党军队职务的角度出发,国民革命军中实际上并没有“某座”这种职务。
刘湘
国民革命军中的职务其实也和我党一样,就是军长、师长和团长等等。
其实,不管是在抗战时期的国军当中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除了委座之外,国军内部都没有称呼上级为“某座”的习惯。
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
第一,在国民党现存的资料档案中,称长官为“座”的时候并不多,仅有出现过的几次还是集中在“委座”和“钧座”这两个称呼中间。
第二,我们多看到的各式各样的老兵回忆录,包括电视上的采访纪录片,老兵并没有称呼长官为“师座”、“军座”的情况,反而是叫师长、军长的比较多,更别提什么 “参座”、“旅座”,这些实际上都是影视创作中出现的错误。
总而言之,“座”这个称呼在国民党之中确实存在,但我们需要辨别的是,他们虽然存在,但却没有影视剧中所运用得那样频繁和标准化,并不是每一个军事职务都有“座”的称呼。
还原历史真相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也开始寻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所以各种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是常青树,人们也对质量上乘的抗战与谍战作品喜闻乐见。
但是随着娱乐化的不断发展,资本对娱乐行业的介入,有许多电视剧已经走向了严重失实的方向。
那些扭曲的影视剧,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丑化,对大奸大恶之人的美化,只要套上了一个娱乐的外衣,所有东西都变成想当然,好像是非黑白也不那么重要了。
就连在本该严肃的战争题材里,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什么手撕鬼子,解放军战士打发蜡,完全没有还原历史事实。
而对于剧中的称呼,也是错误频发的重灾区,军座、团座都是这些是常犯的错误。
每当看到这些失实的演绎时,也许编剧和导演没有想过这些会对观众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毛主席告诉我们,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但是不等于跳出历史和篡改历史。
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是能够让人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产生人生的思考。
军座、团座这些看似是一些小的错误,但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不断强调之后,也许我们就会忘记历史的本来面目。
而对于观众来说,看影视剧,也是需要带着一双质疑的眼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电视剧我们更不能太当真,要学会自己去鉴别,自己去判断。
靠着实打实的真实学习去揭开历史的真相,而不要想着依靠那几十集电视剧就变成某个领域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