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22日,在四川北部南江县官路口,一支形迹可疑的军队正悄然前进。
突然,一声尖锐的枪响打破了平静!解放军从两侧的山路上猛冲下来,直奔这支可疑的军队。
原来,这是一支预备逃跑的国民党军队。
很快,解放军就掌控了局势,俘虏一千二百余人。
这时,战俘队伍中一个被叫作“老冯”的人,引起了解放军的注意。
他打扮得很低调,穿着粗布军装,没有带枪。但有人大声指认他是丁叔恒后,在场的解放军脸色一变。
很快,此人被带进了“特别俘虏队”。中央得到消息后,当即下令,将他带回北京受审!
那么,丁叔恒究竟是谁?他做了什么,能够引起中央如此大的反应?
一、从北大走向CC系
故事还要从1892年说起。
这一年,丁叔恒出生在河南邓县小河丁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家人们原本为他起名“家光”,外号“丁大牙”。
他的祖父丁临湍是个廪膳秀才(lǐn shàn xiù cái);而他的父亲名叫丁稚云,曾任军械处处长;丁叔恒的伯父丁桐卿也当过山东临清知县。
生逢乱世,又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丁叔恒从小就有了闯荡官场,打拼出一番天地的想法。
他跟随着父亲与伯父,先后在开封与济南求学,《曾文正公家书》是他常读的书之一。
丁叔恒从二十五岁开始考学,多次落第。
直到二十八岁那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
北大是丁叔恒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在校期间,他曾在同乡万鸿图的引荐之下,组织了“豫社”,还出版了一系列刊物,为直系军阀“背书”。
就这样,他成功和河南省政府牵上了线。政府每个月会给予社团六百元的补贴。
但好景不长,1925年直系倒台,国民党崛起,西山会议派也有了不小的势头。
面对这一情况,丁叔恒瞅准时机,凭借着“新河南学会”,跻身国民党右派外围。
直到1926年他从北大毕业,投靠镇嵩军,正式加入国民党。
丁叔恒于1928年,担任某师特别党部筹备委员。
他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共的动态,要求下属及时汇报思想情况。一年后,丁叔恒出任新乡县长,后改任六十五师政治部主任。
中原大战1930年爆发,权衡再三后的丁叔恒决定投靠万选才,不料万选才被杀。
他想要借助军事平步青云的如意算盘,也落了空。
丁叔恒见此计不成,又果断把目光转投向教育界。
1931年夏天,他前往开封黎明中学教书,酝酿一年后重回邓县。
这里不仅是他的家乡,也是他能最大限度享受到祖辈余荫的地方。
借此,他成功当上九区办公处主任。
不久,丁叔恒又回黎明中学,担任训育主任,还兼任了开封民众补习教育管理处的主任。
正是在这一时期,丁叔恒认识了李宗黄和陈泮岭。
在他们的引荐之下,加入了国民党CC系。
从北大走向CC系,丁叔恒步步为营、处心积虑,花了十余年的时间。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觉得自己即将迎来一片广阔天地。
很快,机会出现了。
二、“十年不离县境”
七七事变1937年爆发后,抗日救亡的号角吹响全国。
丁叔恒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时机。
他立马重回邓县,组织集会,发表抗日宣言。
次年的夏天,丁叔恒受别廷芳之命,出任邓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副司令。
丁叔恒一上任,就联合地方士绅,拟定《建设邓县十年公约》。
在这份公约中,他高喊:
“共存共荣,致力地方自治,可讬妻寄子,经济互助,十年内不离县境。”
公约一出,众人欢呼,并推选他成为了这份条约的“监护人”。
不久,“县政座谈会”也在丁叔恒的组织下顺利举行。
他一时风光无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邓县红人。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阴谋。
抗战也好,自治也罢,实际上都是幌子,丁叔恒真正的目的只有两个:第一,培养自己的地方统治小团体,第二,反共。
与别廷芳等宛西实力派不同,丁叔恒没有自己的军队,因而必须完全依附蒋介石而生。
对他而言,讨好自己的“政治靠山”,是最重要的事情。
据说,丁叔恒曾经下令,在兵团部后院造了一座“忠义亭”。
他常常叫上亲信头目,在这里喝酒。
更夸张的是,他还在亭子里供奉了刘关张的牌位和蒋介石的画像!
夜深人静之时,丁叔恒和属下在这里歃血为盟。
他们喝着鸡血酒,看着不远处的牌位与画像起誓:“共存共荣,同生同死,结为一体,永不变心。”
为了讨好蒋介石,丁叔恒要求邓县训练所所有保长,集体加入国民党。
他还鼓吹了“三个一”政策: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
而大领袖下面有小领袖,国家大事上听蒋介石的,地方大小事自然就该听他丁叔恒的!
丁叔恒送礼也很有一套讲究。
他会在春节,为五战区即省政府主官以下的重要科长和秘书准备礼物。
按照每个人职位的高低排列,先后赠送,“礼数周到”。
他奉承汤恩伯的时候,左一句“抗战名将”,又一声“劳苦功高”,可谓是信手拈来!
事实证明,丁叔恒的“苦心”颇有成效。
不少曾经驻扎在邓县的官员,都和他私交极好。而这也成了他趁机敛财的最好保护。
丁叔恒于1941年,以设立乡仓位名义,敛粮75万斤,还曾经截下了四亿八千万元的贷款。可谓贪婪!
除了培养地方势力之外,丁叔恒另一项重要的事业便是反共。
早在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丁叔恒就不顾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开始了对共产党的诋毁。
在当时,杂志是青年学生们了解社会,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
不少这一时期的杂志,都对共产主义与共产党有过较为详细的介绍。
为了防止青年学生“思想动摇”,丁叔恒干脆禁止他们阅读杂志,还嚣张得表示:“为什么呢?不为什么!”
不仅如此,他还在邓县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审查,企图浇灭红色的火种,杀一儆百。
丁叔恒1940年组织审查邓县教师们的思想,要求缉拿“共党分子”。
讽刺的是,他混迹教育界时,曾满口仁义道德。
就在那年冬天,邓县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命案。
当时,刘道庙村的村民们像往常一样,聚集在一起闲话家常。
有一个名叫刘义三的村民,偶然间提起了大洪山游击队。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寥寥数语引来了杀身之祸。
丁叔恒认定,这些村民与新四军有联系。
于是,他派便衣队半夜闯进村里,活生生打死了刘义三等九个人!
丁叔恒行径之恶劣,甚至连年迈的老妇人都不放过。
1942年3月,一个前来逃难的老妇人路过屈店。
丁叔恒立马以“受共党策动向各村水井撒毒药”的污名,将人原地枪杀!
次年春天,他更是建立了所谓的“豫鄂边区防奸网”,用来打击中共的地下活动。
在丁叔恒任职期间,他一共逮捕、传讯了五十多位青年学生与公教人员。
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曾到过陕北!如此荒唐,令人发指。
在邓县沦陷期间,丁叔恒更是毫无下限。
他不仅充当了日伪县长,更是联络了日本人一起反共,贩毒走私。
他曾下过这样的指令,要求便衣队“对共党嫌疑分子和不稳分子作紧急处置,就地解决。”
抗战胜利后,这场反侵略的伟大战争终于画上句号。
但对于丁叔恒来说,他的反共活动,才正要走向高潮。
三、抗战之后:反共的高潮
1946年夏天,解放战争爆发,新四军第五师遭到包围。
经过重重艰难的抗战,第五师突围北上,经过邓县。
一听到这个消息,丁叔恒就坐不住了。
他立马派遣部队拦截新四军,一路追到了陕北,实行全方位的堵截。
为了反共,丁叔恒可谓是处心积虑。
他野心勃勃,觉得自己不该只待在小小的邓县,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丁叔恒以县参议长的身份于1946年7月,发起了宛属省县参议员联谊会,要求商讨“反共自卫计划”。
他在每个乡镇都设置了防共的官员,还要求所有的公教人员签字画押。
当村民经过每个路口的时候,都必须进行一轮盘查。
丁叔恒为了切断解放军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甚至还成立了名为“五人小组”的特务监控体系。
在村中,五个人为一组,彼此监督、相互揭发。
一旦组内发现了“共党”,就要五人一同担责。
最高一级的“五人小组”由他和亲信组成,层层管理。
然而,与此同时,中共已经在邓县吹响了解放的号角。
早在1947年年底,人民解放军就已经向邓县挺进。
丁叔恒慌不择路,连忙派出多支军队围截。
但随着桑庄战役的打响,1947年12月24日,国军团长王仞千被活捉,局势彻底逆转。
次年1月,解放军暂时接管邓县,丁叔恒逃走。
丁叔恒跟随国民党军独立旅,1948年2月5日重返邓县,进行了一场疯狂的围剿与反击,杀害了政府区长孙成章等六人。
他于1948年4月,挪用了七千五百万元军粮安顿家属。他自己经过汉口,前往南京参加伪国大。
在这次大会上,丁叔恒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他被视为“反共英雄”,不仅和在场的干部们报告了“宛西自治概况、抗战与自卫”,甚至还出席了邓文仪组织的中外记者招待会。
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蒋介石亲自召见了他,还新批了三千支步枪给他。
丁叔恒忘乎所以,沉浸在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之中。
可是,在伪国大上受到的种种“优待”,让他飘飘欲仙,忘记了真正的战争形势。
实际上,大局已定,邓县解放在即!
丁叔恒在汉口滞留了将近三个月,自以为讨要了所谓的“援助”。
同年10月24日,丁叔恒跟随王凌云国军再度回到邓县,进城示威,大肆吹捧“国大盛况”。
在这期间,他又故技重施,逮捕并杀害了多名共产党人。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只过了短短几天,就接到了国民党军队东撤的消息,就连带他回来的王凌云也南逃了!
樊城于1948年12月23日解放后,丁叔恒趁乱逃走。
他丢了兵权,心中懊恼不已,但还惦记着蒋介石曾经答应他的军队补给。
于是,他转而投向白崇禧。
丁叔恒带着二十三枚金戒指,面见白崇禧。
不料,还没等他诉完苦,白崇禧就直截了当地说:“枪炮是蒋开的空头支票,我无能为力!”
然而,直到此时,丁叔恒依然执迷不悟,反共之心不死。
渡江战役前夕,丁叔恒抵达重庆,会见陈舜德等人,在重庆捍卫路68号召开“还乡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丁叔恒摇身一变,成了宛属地方自治革新委员会的书记,还要求成立所谓的“河南反共人民自卫救国军第一路总指挥部”。
更可笑的是,他还亲自拟定了一份《还乡计划》。
当中写道:“……针对中共土改反霸政策,作河南省政府战地施政之参考。”
就在这时,他还依然在幻想,要派遣两名干部潜回家乡,组织好人民和武器,用来迎接自己“光荣凯旋”!
丁叔恒甚至还见到了陈立夫与阎锡山等人,也通过赵守忠会见了停驻在重庆的美国人哈巴特。
他得意洋洋的准备撰写一本《宛西地方自治十年来之回顾》,用来总结自己这么多年反共的“光荣履历”。
哈巴特表示,这本书写完之后,可以由他安排在美国出版,付给丁叔恒稿费,再介绍他飞往美国。
得到了哈巴特的承诺,丁叔恒又一次忘乎所以。
正是这样冥顽不化的心态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无法看清民心所向。
但现实不会随着丁叔恒的臆想而改变,他于1950年1月迎来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四、最后的结局
丁叔恒一边做着逃往美国的美梦,一边想去四川。
不久,解放军入川,赵子立率领军队向山区转移。
认清局势的赵子义1949年12月下旬决定起义,并好心劝说丁叔恒戴罪立功,不要再违背人民的意志。
丁叔恒表面上答应,内心却极为不服气。
因此,他暗中煽动了两个营出逃,歃血为盟,想要逃回邓县,建立根据地。
但丁叔恒1950年1月22日率领军队经过南江县官路口时,当场被埋伏在此处的解放军抓获。
丁叔恒被捕后,还一度伪装成“老冯”,但最终被军队里的正义士兵检举揭发。
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要求将其带回北京审理。1951年,丁叔恒被处以死刑。
丁叔恒的一生是个悲剧,但究其原因,这全部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当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反共活动、阻挠抗日、站在人民对立面的时候就应该料想到今天的下场。
又或者,曾经有无数次的迷途知返的机会摆在他的眼前,但他每一次,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邓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邓县文史资料 第2辑[M]. 政协河南省邓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85.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省邓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邓县文史资料 第5辑[M]. 政协河南省邓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8.
3、南阳地区史志编委总编室编. 南阳地区志 第45卷 人物[M]. 南阳地区史志编委总编室, 19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