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中,摆放着一架C-46运输机,在运输机的旁边,摆放着一个直径为1.2米,重量达3.7吨的“石碾子”。
在石碾子的旁边,还悬挂了两张巨幅历史照片:
一张是数以万计的中国民工正拉着石碾子在修建机场,背景是一架腾空飞起的B-29轰炸机;另外一张是一架B-29轰炸机在空中飞掠而过,地面上站着一群中国民工挥舞着手中的铁锹、锄头朝着飞机欢呼……
这个石碾子,是2004年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花费10万美元从中国运去的。
那么,美国人为何要劳资糜费从中国运这么一个石碾子回去呢?此事还得从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说起!
1944年1月,为了能轰炸日本本土,美军需要在四川成都附近修建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4个轰炸机机场,以满足B-29远程轰炸机的起降需求。
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全省人民担负起了支援全国抗战“大后方”的建设重任。正因如此,四川也成了日军战略轰炸的首要省份之一。
但大轰炸不仅没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还激起了更多民众的反抗精神和强大凝聚力。
为了配合盟军的计划,在没有工钱的情况下,四川人民纷纷踊跃报名,自告奋勇要求参加机场的修建工作。
不仅招工特别顺利,在征用土地方面,当地百姓也都非常配合,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从成都周边数十个县城招来的30多万民工,身穿破旧棉袄,包着头巾,各自携带着铁锹、锄头、扁担、箩筐等工具,日夜赶修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四座机场。
为了使机场早日建成,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争取时间,按照规定:机场建设者们将分三个时段进行施工,夜以继日地工作。
对于这种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的轰炸机场,按理是需要运用现代化施工设备才能实现的。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现代化施工设备根本谈不上,一切都只能靠人力来完成。
开工初期正值寒冬时节,但民工们根本没有用于御寒的衣服和鞋子,加上施工环境又非常地恶劣,因此在实际施工期间,民工们只能赤脚下冬水田、挑烂泥、填土石,每天劳动长达14个小时。
然而,尽管施工条件非常地恶劣,但机场还是在1944年夏天如期完工了!
建成的轰炸机跑道,为亚洲之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聚一地之力,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同时完成了四个机场建设的宏伟工程,这在人类机场建设历史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壮举。
在修建机场期间,机场周围的村庄几乎都空了,剩下的只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十岁以下的孩子,但凡是有点力气的人都跑去工地帮忙了,谁要是躲在家里偷懒,那是会被全村人看不起的。
事实上,在当时很少有人偷懒不去。因为饱受日寇摧残的四川人民,早已拧成一股绳,他们也要让日寇尝尝挨炸的滋味儿!
在最大的新津机场附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44年夏天,一个美军军官前来检查机场的修建进度,由于天气炎热,在走到一棵大树前时,便停下来避暑。
在大树下,美军军官看见很多箩筐,箩筐里都有一个小孩子,旁边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逗孩子们玩。
美军军官看到这些孩子非常地可爱,于是便从口袋里拿出一些糖果,分给孩子们吃。
不过,他也非常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呢?为此,这个美军军官问老奶奶道:“老人家,这些孩子都是您的孙子、孙女吗?”
老奶奶回答说:“我在村里年纪最大,这些孩子可以说都是我的孙子、孙女,也可以说不是!”
军官有点懵了,不解地问道:“什么意思呢?”
老奶奶说:“我的亲孙辈只有三个,其他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家人都去修建机场去了,我行动不便,只好留下来照顾孩子们。”
军官听后,深受感动,随即一个立正给老奶奶敬了一个军礼。
机场建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跑道、停机坪、机场环境。其中以跑道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最高。
据计算:修建这样一条轰炸机的跑道,需要石方9.36万立方米;而修筑一条连接跑道的滑行道和停机坪,则需要沙石10万立方米。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仅仅是修建彭山机场所需要的沙石数量,就相当于取尽了新津到眉山岷江两岸长50公里河滩的鹅卵石。其中土方的需求量更大,其工程总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
当然了,这些数据就是再多,再大,也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已,根本不能将工程的艰巨性展现出来,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
在将土地弄平整之后,大量的鹅卵石将被整齐地堆放起来,然后在空隙中塞入小石子,最后再浇灌上黏土。
由于缺乏现代化施工设备,因此在灌入黏土后,只能采用特质的石碾子来回碾压,使其达到规定厚度。
而关于这种石碾子的制造,其工序也是非常繁杂的!
首先,石匠们得将山上的岩石凿成大石块,之后再一锤一凿地将巨大的石块凿成碾子。
据记载,这些石碾子的直径可达1.8米,重量达5吨以上;
在没有现代施工设备辅助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力将其搬动,以及投入施工。这种难度,一点不亚于当年修长城。
石碾子被运到工地后,还要加上长达四、五十五米,且非常粗壮的牵引绳,牵引绳再分出百余条细绳索,套在民工的肩膀上,完全由人力拉动石碾子来回碾压。
这一场景,有点像江河岸边的纤夫,但其困难程度,要远大于纤夫拉船。
当然,也许你会说:百余个人一起拉石碾子,要是行动不统一怎么办呢?
事实上,在修建初期,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由于拉石碾子时大家合作得不顺畅,因此经常会有人因摔倒而造成受伤,有的甚至在石碾子滚动后不慎摔倒,最后被活活压死。
不过,聪明智慧的四川人民很快就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一个拉石碾子的队伍,基本都是同一个村或同一民族的人。而且在拉石碾子的时候,都会搭配一个号子手,以统一号令。
正是在这样的默契配合下,在施工后期,每个机场都有二十多个巨大石碾子来回滚动。
尽管工程艰巨,但深明大义的四川人民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秉着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机场的修建任务,而且是在保质、保量下完成的。
在第一条飞机跑道修好以后,美军的B-29轰炸机很快就穿越驼峰航线,进入到中国境内。
几十万的民工在历经酷暑寒冬之后,终于看见了自己的收获,他们知道:日本人挨炸的时机即将来临了!
机场建成后,国民政府还专门致电四川省临时参议会,电文中说道:
“去冬以来,发动 50 余万之同胞,修筑多数机场,祁寒赶工,风雨无间,昼夜辛劳,沉瘁无比。即民间财力之所耗费,土地之被征划,其贡献之巨,盖亦不可数计。而各县同胞,皆能深明大义,勇于报效,卒使此项空前伟大之军事建设工程,仅以简单之人力,均于最短时间,如期完成。故我四川同胞,不惟在抗战史上克尽其国民之天职,无愧为贯彻胜利之基础,即在全世界反侵略战争之阵容中,亦具有卓越光荣之贡献。”
然而,当数十万民工听到B-29轰炸机的巨大轰鸣声时,心里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用土工具修建的机场跑道,究竟能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飞机。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1943年下半年,编号为42-6331号的B-29轰炸机飞过驼峰航线,安全降落在新津机场。
接着,第二辆、第三辆……第十辆B-29轰炸机陆续平稳着陆。这下,他们终于相信,自己用土工具修建的机场是合格的。
最初驻扎于新津机场的是美军第十四航空队40大队,有飞行员及机修人员297人。
1944年春,配备得有先进雷达的P38、P61型‘黑寡妇’驱逐机,也开始驻防于新津机场,与B-29轰炸机一起,很快投入到对日寇的作战中。
1944年6月15日,中美双方共同孕育了近一年的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的行动——“马特豪恩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美军第58联队从驻防的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机场的 4 个飞行大队,调集75架B-29轰炸机,分三批在预定空域编队后,直飞日本九州,轰炸位于日本九州“八幡帝国制铁所”。
这是日本当时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其年产钢铁数量达225万吨,占到当时日本全年钢铁总量的25%。
此次轰炸后,中外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这一消息,并称其是:继1942年杜特立航空队空袭日本以来,盟军远程对日作战取得的又一伟大胜利。
然而这还没完!同年8月20日,第58航空队再次调飞机从四川直飞日本九州‘八幡帝国制铁所’进行轰炸,直到使其变成了一堆废墟,沉重打击的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抗战胜利后,对抗战有着杰出贡献的B-29轰炸机被珍藏在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中,供世人参观。
其中还有一张中国人拉着巨大石碾子修建机场的历史照片,但前去参观的游客都不知道这‘石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用现代化施工机械,而要用这笨重的石碾子。
直到2002年,时任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馆长的麦考特将军向我国发出请求,希望我们能赠送一个石碾子给他们。
当时国务院新闻办非常重视此事,于是便赶紧去电联系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寻找合适的石碾子。
2004年,这个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石碾子,被当作国礼赠送给了美国,美方则安排大型运输机过来接受,并举办了隆重的交接仪式。
不过,这个石碾子虽然比较完整,但其直径只有1.2米,而当时标准石碾子的直径为1.8米左右,少掉的部分都是因来回碾压磨损掉的,所以由此可见,当时的工程是多么地了不起。
据说,美方为了运送这个石碾子,不惜花费10万美元的代价,并表示会将该石碾子作为实物馆藏,永久对外展示,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中美友谊的怀念,从而呼吁人们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
如今,几十年过去,这个石碾子依然被珍藏于该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