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几位解放军首长因为工作原因路过了辽宁省东沟县,当地县领导知道此事后,便热情接待了这几位解放军首长并请他们吃饭。席间,几位解放军领导回忆起当年抗美援朝战争,这时县领导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说起抗美援朝,我们县里也有位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现在在县粮库当警卫员”。
这引起了几位解放军领导的极大兴趣,毕竟,都是一起打过美国鬼子的战友,战友情深,当然要见见,于是便请求县领导带他们见一见这个粮库警卫员。于是乎在县领导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县里的粮库,但是当时并未见到这名警卫员,解放军的首长们在视察了人民粮仓的储备工作后,准备离去,刚到院子里,就和这名粮库的警卫员迎面碰上了。一时间,无论是这名粮库警卫员,还是这几名解放军首长,都愣住了。
几名解放军领导眼圈红红的,含着热泪,有一位解放军领导径直走上前,双手握住这名粮库警卫员的手,声音哽咽地说:“老战友,你竟然还活着,我们都以为,你早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县领导也呆住了。那么这名粮库警卫员,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怎么会和这些解放军领导相识?又怎么会在一个县里的粮库当一名警卫员呢?这一切还得从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说起。
幼年回忆
这名粮库的警卫员名叫许长友,出生于1923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军阀争夺执政权力。当时的许长友的家乡东北属于北洋军阀奉系都地盘,常年的军阀混战和黑暗的统治,使得当时的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东北军北大营,侵占沈阳。许长友的老家,辽宁省东沟县也被日军侵占,当时的许长友年仅九岁。看到了日寇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胞被屠戮,家园被侵占,这些在幼小的许长友心里留下来很深的印记,于是他立志要参军报国,为人民打天下,可惜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47年,机会来了。
投身军旅
1947年,东北民主民主联军挺近辽宁省东沟县,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我们后来俗称的四大野战军之一的东北野战军的前身。许长友发现,这支部队和之前抢粮食、抓壮丁的国民党中央军不同,东北民主联军作风优良,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打击地主老财,进行土改,分给农民土地。甚至还主动帮老百姓盖房子、耕地。
许长友觉得,这支部队就是他梦寐以求可以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所以在这支部队安顿好准备扩充兵力时,许长友第一个去征兵处报了名。24岁的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东北民主联军战士。
时间一晃来到了1948年,许长友也成为了一名懂纪律,能征善战的老兵了。这年元旦,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名为东北人民野战军。由北满向南满的重要城市挺近,大有解放东北之势。将国民党军主力围困在了沈阳、长春、锦州、葫芦岛这几个重要的战略城市,辽沈战役一触即发。这场战役对于刚入伍不到一年的许长友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初战奋勇杀敌
辽沈战役第一阶段是攻克锦州,切断关外国民党军与关内国民党晋绥军傅作义部的联系。此次战役,许长友的部队也加入了战斗,在这场战斗中,许长友表现的英勇顽强,完全不像是一名刚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战友也在他的带动下士气高昂,打的国民党军连连败退。在最后的攻城任务中,许长友奋勇向前,左腿不幸被子弹集中,许长友左腿一弯,跪在地上,随后继续端起枪来坚持战斗。
战友们不断劝他隐蔽起来等待军医来给他包扎伤口,但他此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点伤就下战场,还当什么解放军”。秉持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许长友坚持奋战,一瘸一拐地拿起枪战斗到了最后。最后因为失血过多倒在了人堆里晕了过去。被路过的战友发现,经过及时的抢救,许长友并无大碍 康复出院后继续跟随这东北野战军入关,解放全中国,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后来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结束后,许长友因为卓越的战功被任命为第四十军一一九师三五七团一连副班长,所在部队进行休整。本以为,全国基本解放了,仗也打完了,可以安心休整一段时间了,好日子就要来了,可是仅仅过了一年,这样的和平就被打碎了。
投身朝鲜战场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不顾朝鲜主权把北纬38度作为分界线,将朝鲜一分为二,分为朝鲜和韩国,但是朝鲜希望国家统一,朝鲜领袖金日成整顿军队,进攻韩国。李承晚的韩军一触即溃,向自己的美国求救。
美国陆续组织了16个国家的所谓“联合国军”,由麦克阿瑟带领在仁川登陆,迅速击溃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并一路北上,威胁我国东北。为保卫新成立的祖国,毛泽东主席应朝鲜领袖金日成的邀请,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抗击美军。许长友所在的部队第四十军,就是志愿军众多部队当中的一支。
许长友所在的部队士气高昂,唱着军歌开过了中朝边境,在这里他见识到了不一样的战争。美军和日寇以及蒋匪军不同,他们有着精良的武器装备、整建制的海陆空三军、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强大的后勤保障以及那些历经过二战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军士兵。而解放军,缺枪少弹,粮食也只味道单一的有炒面,就这还要计划着吃,朝鲜当时的气温已经低至零度以下,而有的志愿军部队甚至因为军情紧急,连棉衣都没来得及换,就匆匆奔赴朝鲜战场。
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吃炒面
许长友的部队刚来到朝鲜没多久就加入了云山战役,在这次战役里,许长友仍旧是发扬了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的不畏牺牲,猛打猛冲,的优良作风,打的李承晚的南韩军和美军节节败退,但是在追击残敌的过程中,许长友不幸被炸弹炸伤,差点就得了脑震荡,但是仍然坚守在第一线,坚持战斗。云山一战,是志愿军第一次接触美军,美军先进的武器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许长友在战后看着昔日和自己谈笑风生的战友,如今都变成了一具具尸体,内心异常悲愤,此后,他化悲愤为力量,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褒奖。
血战上甘岭
一晃时间来到了两年多以后,志愿军已经逐步掌握了朝鲜战场的主动权。为了挽救这一劣势,美军调集强大的军事力量向我志愿军进攻,志愿军在各条战线上英勇抗击美军,虽然伤亡巨大,但是却没让美军越阵地一步。这边打得热火朝天,许长友此时当然也没闲着,他的部队正在开向一个令无数中国人熟知的地方—上甘岭。
众所周知,上甘岭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素有朝鲜绞肉机、东方凡尔登之说。上甘岭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正式打响。战役打响后,许长友所在的连队奉命强攻上甘岭南部161高地,许长友被安排去炸地堡,但是炸地堡谈何容易,首先地堡的火力凶猛不用多说,地堡前往往有铁丝网,并且地堡很隐蔽,子弹也穿不透这些地堡,所以想炸掉它绝非易事。只能让战士们拿着炸药包往上冲,但是炸药包爆炸的瞬间,战士们也会受到波及,轻则被炸伤烧伤,重则会被炸死。几乎可以说是自杀式的进攻。
但是这种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为了让大部队反攻时减轻伤亡,许长友和他所在的那个班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在班里选出几名战士作为爆破手,提前潜入161高地,经过侦查很快发现了一个地堡,许长友带头冲锋,将爆破筒塞入敌人地堡内,因为和解放军交过手,这种炸地堡的方式敌人也有应对之策,很快把爆破筒塞了出来。
许长友见状,转身又捡起爆破筒塞入地堡内,并且用身子挡住,敌人见状慌了,赶忙逃出地堡,在爆炸的前一瞬间,许长友向旁边扑去,地堡被炸了。 地堡里逃出来的敌人也都被许长友和他的战友用冲锋枪击毙。
许长友艰难地爬起身子,但是他忽然注意到有一处有亮光,他手持冲锋枪来到亮光处大喊:缴枪不杀!一会儿,几名敌人举着手从地堡里出来。此次行动,许长友这个班炸毁敌人地堡,击毙和俘虏了一共十几名敌人。此时大部队也已经赶来。正当所有人松了一口气准备转身离去时,许长友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原来刚刚的爆炸已经使许长友受伤,现在都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不顾战友的劝阻,仍旧之一匍匐前进参加战斗。
许长友用尽全身力气,爬到了最后一个地堡,趁着敌人不注意,将两枚手雷陆续扔入敌人的地堡,随着爆炸声的响起,敌人最后一个地堡也土崩瓦解。我军发起最后的总冲锋,敌人没了地堡的火力支持很快四散而逃。战斗结束后,全连120余人,仅仅只剩下了包括许长友在内的十几人。
卫生员见许长友浑身是血,意识模糊,跑到许长友身边为他包扎,并且要求他撤下阵地去后方休养。许长友推开了卫生员,坚决不愿意下火线。许长友说:“现在是战役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临阵退缩,否则会给后面的大部队造成更大的损失”许长友艰难起身,带领着全班仅剩下的两名战友,开始对美军的指挥地堡前进。而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志愿军战士对这个地堡进行了连续的爆破,但是始终没有成功,进展缓慢。
“这是美军的指挥部所在,所以这个地堡都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我们的机枪和炸药根本就穿不透!”听完战友的讲述,许长友转身对旁边的战友说“给我两包炸药,我炸飞这个帮美国鬼子”说完刚要起身,却因为受伤加上体力不支摔倒在地。
许长友艰难起身,把两包炸药加在胳膊下,趁敌人不注意来到地堡附近,他仔细观察了地堡,发现敌人地堡上方较为薄弱,于是许长友趁着敌人和志愿军交战无暇他顾的时候,爬山地堡,安好炸药,点燃导火索,自己迅速跳到一个交通沟里,“轰”的一声,敌人的地堡没了,但是爆炸重大的气浪把许长友震晕了过去。趁着敌人地堡尽毁,志愿军顺势发起冲锋,敌人落荒而逃,志愿军迅速抢占161高地,全歼守敌。
战斗负伤,回国休养
当许长友再次惊醒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在国内的医院里了。原来是战友们在战后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被土埋在交通沟里奄奄一息的许长友,战士们把他挖了出来并随即把他送到战地医院里救治。但是因为战时医院条件有限,许长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情还没有好转,加之敌人飞机经常骚扰,于是许长友被转回国内治疗。
不图名利,隐姓埋名
因为许长友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优秀表现,他被志愿军授予一等功臣,二等爆破英雄,就连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都对其在上甘岭的表现肃然起敬,授予他三级国旗勋章。而此时许长友苏醒后,许长友还想着能重返战场,但是因为他在昏迷期间失去了与部队的联系,所以部队的战友都认为他已经牺牲,等他痊愈后,抗美援朝战役已经进入尾声,于是许长友回到了老家,他并没有向当地政府亮明身份,而是在当地当上了县粮库的警卫员,工作勤奋,兢兢业业。一直到1958年偶然间被几位首长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