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春节将近,贵州遵义市公安局的一位领导,在遵义市桐梓县木瓜镇派出所所长王飞的陪同下,到基层走访,来到木瓜镇新坝村。
走基层可不是谁家都去,而是去基层里的困难户,或者是退伍老兵去走访、慰问,谁家要是有点困难,有个大事小情的,都可以提出来,领导帮忙解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领导来到村里一位叫陈大权的抗美援朝老兵家中慰问,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了,党和政府一直挂念着这些英雄老兵的生活状况。

所以王飞第一个就把领导请到陈大权家里来,在陈大权老兵家中,公安局长与他进行了简单的寒暄后,无非是年龄多大了,身体还硬朗吗?有什么困难吗?
陈大权虽然年龄有点大了,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双眼却炯炯有神,他告诉领导,自己一切都挺好,感谢组织的挂念。
领导然后开始打量屋内的陈设,不经意间,在一个相框内看到一堆照片,都是年轻的志愿军一寸免冠照,在一堆照片中,最显眼的是在中间的那张,照片上的年轻人梳着偏分的头发,浓眉大眼中有一股英朗的飒气。
这位领导也算是半个军人出身,再看着眼前的这位老兵,没想到这老兵年轻时竟然这样出类拔萃。
于是就问道:“老同志,这照片上的人是您年轻时候吗?”
让公安领导没有想到的是,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是我,那是邱少云!”
公安局长听到后立马感觉到震惊,邱少云可是抗美援朝时期最著名的战斗英雄,可谓是家喻户晓,他马上努力地在脑海中回忆邱少云的样子,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
尽管全国曾铺天盖地的宣传邱少云,但是并没有公布真实的照片,而是用的画像,包括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邱少云”,实际上是根据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以及战友们的描述绘画出来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一个这样英雄的人物却没有真实的照片,自然引起人们对邱少云事迹产生怀疑,比如有人指出小学教材《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至少有三处不真实的地方。

第一个质疑是邱少云在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比如手榴弹在燃烧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
第二个质疑是,当时邱少云埋伏的地方距离敌人只有60多米,在火燃烧过后,周围的草都被烧光了,为什么敌人还发现不了目标?
第三个质疑是,当时志愿军的队伍真的在山坡里潜伏了那么久的时间,都是一动不动的?
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甚至有个别人提出质疑,真的有邱少云这个人吗?
其实,这种猜测都属于脱离实际的凭空想象,现在的很多人坐在家中,连战争片都没看过几部,就凭空猜测。
邱少云之所以没有留下照片是可以理解的,在旧社会时期,照相技术不发达,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去照相,莫说他这样的老百姓,就是很多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前也没有几张照片。
因为当时战场环境太过于恶劣,在邱少云牺牲后,部队紧接着就投入到更凶险的战斗当中去了,牺牲特别大,善后工作也很多,当时也只把邱少云当作一般的战斗英雄。
邱少云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成立邱少云纪念馆的时候,工作人员曾多次到邱少云家里去寻找生前的照片,但是都没有找到。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家属和战友的描述,画出了英模画像。

所以,几乎没有人会有邱少云的真实照片,当公安领导听到陈大权说这张照片是邱少云的照片时,感觉十分震惊。
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此事依然掀起不小的轰动,公安领导通过与陈大权的交流,更多的了解了陈大权与邱少云的历史,以及这张照片的来历。
陈大权是贵州遵义桐梓县木瓜镇新坝村人,家庭贫苦,自小就跟着家人放羊干农活,没有读过书,1948年,年仅18岁的他被国民党抓壮丁,稀里糊涂被编入国民党部队。
所幸当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尾声,没打几仗,国民党军大势已去,陈大权就跟着战友一块战场起义,加入到解放军阵营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大权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一度将战火燃烧到中国领土,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1年11月,陈大权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作战,到达朝鲜后,陈大权在部队集训时与邱少云分在一起,邱少云比他到朝鲜的时间长,岁数又比他大一点,所以对他很照顾。
他们经过相处得知,邱少云是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玉屏村人(原四川省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
重庆铜梁与贵州桐梓虽然在两个省份,但是在距离上是很近的,因此,他们也算半个老乡,分到一个班后,两个人更是无话不谈,原来,他们还有十分相似的经历。

虽然都是西南山区的人,但是邱少云家里更穷,全家六口人,只有一间家徒四壁的破茅屋,父亲靠租种地主家的六亩地养活全家。
年景好的时候,还能混个温饱,年景不好的,还不够交租的,辛苦种了几年地,没有攒下钱来不说,好倒欠地主家一大笔债。
无奈之下,邱少云的父亲只好跑到安溪河帮人拉纤,结果干了三个月后,黑心的船老板竟然不想给钱,并雇了一个土匪,把邱少云的父亲推到安溪河里淹死了,那时候邱少云才九岁。
在父亲去世后,邱少云的母亲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几年后也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年仅13岁的邱少云不得不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弟弟,没有赚钱的营生,找不到打工的地方,只好每天四处去要饭,好在村里人念及同乡之情,尽可能的帮助他,才让他们三兄弟活了下来。
邱少云知道要饭不是长久之计,14岁的时候有了点力气就给人打工,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只要给钱就去做。
当地有一个叫“傅家面馆”的商铺,每天都要到距离面馆一里多地外的河塘里打水,尽管路不长,但是却不好走,又陡又滑,稍不留心就可能摔到河里,十分危险,给的工钱还少。
因此没人愿意给他家干活,只有邱少云不怕辛苦,给他家干活,面馆每天需要挑40多担水,邱少云是风雨无阻,如论多困难都把水给挑来。

有一天邱少云发了高烧,本来不想出工的,但是面馆着急用水,老板不让他休息,结果在挑水的时候,两眼一黑,腿一软,连人带桶一起摔了出去,这下彻底打不了水了。
耽误了面馆的生意,老板十分生气,把他臭骂了一顿不解气,还到乡公所那里去告密,让国民党军队把他抓走,就这样,邱少云被抓了壮丁。
1948年9月27日,邱少云被编入到川军21军112师18团,当了一名伙夫。
国民党军内部等级森严,当军官的可以随便欺辱士兵,邱少云的连长姓马,经常克扣士兵的军饷去抽大烟,每次抽完大烟还有个贱毛病,就是喝一碗莲子汤。
这个活自然是交到伙夫邱少云的身上了,然而马连长都是半夜抽大烟,等他抽完大烟再要喝莲子汤的时候都是下半夜了。
有一次邱少云因为打了个瞌睡,做的汤送来的晚了,马连长当即拿起鞭子打邱少云。
邱少云不想当兵,不想打仗,更看不惯马连长那副德性,知道跟着他干没有好下场,于是联络几个同乡一块逃跑,结果半路又被抓了回来,当时国民党每天都有逃兵,为了震慑别人,马连长命人把邱少云吊起来毒打。
直到1949年11月,解放军挥师入川,准备解放大西南,邱少云所在的部队起义,他也成为解放军中的一员,被编入15军29师87团9连3班。
在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后,邱少云经受了严格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跟在国民党部队不一样的是,邱少云对训练十分上心,训练成绩提升的很快,无论是投弹还是射击,都名列全连前茅。

有一次,在训练中邱少云受了伤,新的连长听说后,立即带着卫生员为邱少云清洗伤口,并亲自给他上药,这让邱少云十分感动。
当时西南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但是匪患严重,邱少云就随部队去剿匪,维护社会秩序。
有一些老百姓对军队有抵触,不愿意跟他们往来,邱少云算是本地人,很快跟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他告诉老百姓,解放军不同于过去的军队,不是来欺负老百姓的,是来帮助老百姓的,如果大家有土匪的消息,就来告诉解放军。
很快一个老乡把土匪的行踪告诉了邱少云,邱少云就报告给了班长,并让战士们都穿上了老百姓的服装,以免让土匪有警觉,这一次,邱少云的班一下子抓了6名土匪。
一个月后,邱少云所在的87团去剿望山寺一带的刘义匪部,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当时邱少云得了病,领导让他不要参加战斗了,但是邱少云说什么也不下火线,在作战过程中,奋勇当先,深入匪巢,毙伤匪徒四名,根据他在战斗中的表现,团党委给予他嘉奖一次。
1951年初,邱少云所在的15军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加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奔赴朝鲜参战。
3月10日,部队到达河北内丘时,部队进行休整,邱少云不放心自己的弟弟,还给弟弟写了一封信,因为邱少云不会写字,所以这封信是邱少云口授,由战友帮他写的。
在信中,他说道:“我在朝鲜要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粮食,多交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

经过休整后,邱少云的部队在3月28日开拔,经过昼夜兼程,很快进入朝鲜。
刚进入朝鲜,邱少云就目睹了敌机轰炸村庄的场面,在汽油弹的燃烧下,整个村子瞬间燃烧起来。
连长立马让他们去救人,在燃烧的村子里,邱少云看到一座草屋燃烧的很厉害,里面还有小孩子的哭声,他冲进去后发现,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妇女怀里搂着一个小男孩,他立即把小男孩抱起,送到了安全的防空洞,等他想要再回去救那个妇女的时候,整个草屋都已经燃烧起来了。
看到这个小男孩就这样成为了孤儿,他想到幼年就失去双亲的自己,他痛恨美国人发起这场战争,因此下决心要打败这群侵略者。
志愿军通过与美军的几次交手,发现双方在武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决定发挥我军在山区游击作战的优势,培养部队的野战能力。
邱少云被选出来学习现代战争技术,特别学习了潜伏训练,专门教战士们进行伪装,他们根据秋天草丛枯黄程度和小树的特点,把伪装网染成枯色。
在训练中,邱少云发现,在草丛中最无法隐蔽的是每个人的脸孔,于是他想到学习美军在丛林中作战时用色彩涂脸的方法,将每个人的脸都涂上枯色,这样潜伏到草丛中就很难被发现了。
1952年初,正在邱少云训练的这段时间,陈大权部抵达朝鲜,在机缘巧合之下,分到一个班里一块训练。

根据陈大权的回忆,邱少云的个子比他高一个脑袋,身体也比他结实,当时部队每天都要进行训练,因为时间比较紧,战友们交往并不多。
但是因为邱少云和陈大权是半个同乡,在相处了一个多月,关系处的特别好,在训练结束后,他们就回到各自原来连队去了。
当时同一个班的战友,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关系又比较密切,分别时都互相赠送了一张照片表示纪念,邱少云给了陈大权在即的一张免冠照片,上面写着:“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以作纪念,战友邱少云。1952.2.19。”
陈大权一直很小心地保存着邱少云的照片,把它包裹几层之后,放在上衣的内兜里。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分别过后,不到八个月的时间,他就得到了邱少云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
1952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下达了第五次战役第二次反击作战的命令,要攻打上甘岭,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炸掉敌人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就要拿下391高地。
邱少云所在的87团奉军长秦基伟的命令,负责攻击敌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任务是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半山腰上的敌军一个加强营,把战线向南推。
然而从87团阵地到391高地,是一个有着3000多米宽的开阔地,地势十分平坦,部队如果发起冲锋的,在敌人密集的火力打击下,即使取得阵地,也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那么,如何才能拿下阵地呢?
87团的领导们经过商议后决定让战士通过夜里潜伏的方式,到敌人的前沿阵地,缩短突击距离,这样就能够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挑选突击队员的时候极为严格,邱少云因为有气管炎,本来是不在执行任务之列的,潜伏需要长时间隐蔽,而气管炎在着凉后就很可能会止不住地咳嗽。
邱少云得知这个情况后,立马找到连长,主动请战,并且表示,假如自己想咳嗽的话,拿辣椒或生姜嚼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连长并没有同意,这让邱少云十分难受,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哭了起来。
事有凑巧,当时师长张显扬正好从那里路过,看到邱少云在那哭,还以为受了欺负,经过了解后才知道,邱少云是因为没有参加作战,所以才哭的,师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因此特批他的请求,允许他上阵地。
10月11日傍晚,参加潜伏任务的战士集结在一起,师长张显扬进行了训话,告诉大家,这次任务十分危险,570多人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20个小时,不能有一个人暴露,只要有一个人暴露,整个行动计划就将覆灭,所有士兵都可能牺牲。
11点,潜伏突击队趁着夜色出发,悄悄越过3000米的开阔地,于凌晨1点到达预定潜伏区,大家开始实施潜伏,熬过了白天,到天黑就给守敌致命一击。
10月中旬的朝鲜地区已经进入深秋,遍地是一人多高的枯草丛,邱少云潜伏在距离敌人阵地只有60多米的一条杂草丛里,在枯草的包裹下,还不算冷。

当时陈大权虽然没有跟邱少云一块执行任务,但是也在他们潜伏的地方外围打掩护。
据陈大权回忆,到中午11点的时候,一架敌机忽然飞了过来,并扔下几枚燃烧弹,火势很快在那片区域燃烧了起来。
其中有一枚就落在邱少云附近,在爆炸过后,有带油液的火星溅到了邱少云的左腿上,伪装网立即燃烧了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全身,然着了棉衣。
在邱少云的身后一米远的地方就有一条小水沟,只要邱少云往后滚一下,火就会熄灭,可是他身边的枯草已经被燃光,周围没有遮掩的东西,他只要一动弹,就可能被敌人发觉,那样的话,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这次执行任务是他主动请缨参加的,是师长特许的,如果因为他的原因导致任务失败,那他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其他的战士。
想到这里,他放弃了自救,在悄悄将爆破筒推给了身边的战友李士虎后,就闭上了眼睛,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任凭烈火在自己的身上燃烧。
在邱少云的旁边,还有潜伏的战士,根据他们的回忆,当时烈火在邱少云的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
邱少云的坚持,换来了队伍的隐蔽,在傍晚时分,人民志愿军发起了冲锋号角,一直潜伏在391高地外的570多名志愿军战士同时跃起,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敌人的阵地,仅仅20多分钟,就取得了胜利。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才回到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为邱少云收殓残骸。
其实,邱少云牺牲的时候,连里给报的是三等功,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但是在这场战役结束后,邱少云所在连队的指导员被师里评为模范指导员。
在他写报告材料时,将邱少云的事迹写入其中,负责审核材料的同志看到后,得知邱少云被评为三等功,当即表示“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特等功的报告呈到志愿军司令部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起初有个别负责审核的同志认为这不过是特殊死亡,算不上特等战功,三等功也就足够了。
但是看了邱少云的具体事迹后,更多的领导同志认为邱少云是为了集体,牺牲了自己!所以邱少云最后还是被追授特等功。
当时《人民日报》一位叫郑大藩的随军记者看到邱少云的事迹后,认为关于邱少云的具体死因描述的比较模糊,因此特意找到邱少云的指导员,让他回去调查清楚。
指导员回到联队,找到具体潜伏时与邱少云在一起的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和战士李世夫,他们表示亲眼见到了火是一点点烧过来的,并且表示当时邱少云是有意志的,只要他往后打个滚就能活命。
为了确定这个事,当初参加这次潜伏任务的人都被叫来作证,他们都表示邱少云就是为了掩护大家牺牲了自己。
郑大藩拿到这些反馈材料后,他也激动了,他没有想到,邱少云竟然如此伟大,当天夜里,他根据这些材料,奋笔疾书,写下了后来轰动全国的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文章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邱少云这才成为了全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遗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3年6月1日给邱少云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的光荣称号。
后来四川省政府在邱少云的故乡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在诺大的纪念馆里,陈列了不计其数的烈士遗物和照片,唯独没有一张是邱少云生前真实照片。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邱少云英雄去世多年后,却有人抱着诋毁烈士的目的,对邱少云的牺牲提出质疑。
在他们看来,人都是怕疼的,只要被火烧就会忍不住,这是科学,这是常识,为什么邱少云能够在火烧的情况下,一动不动呢?
在一味强调普遍性规律的同时,他们忽视了信仰,忽视了意志,忽视了仇恨。
邱少云作为一名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拥有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拥有对侵略者更是有着强烈的仇恨,更有着对战友们负责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当烈火在身上燃烧的时候,他能够忍住痛苦,牺牲小我,成就集体。
这也正是我们的军队能够无往不胜的法宝,邱少云不止是个例,在我们的军队中,有着是千千万万的邱少云们。

在邱少云牺牲后,战斗依然在继续,很快就爆发了上甘岭战斗,陈大权所在的连队阵地在上甘岭中段,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整个班都被打没了,只剩下他和副班长两个人,为了守住阵地,陈大发用机枪拼命的扫射,打退了敌人几十次的进攻。
凭借强大的战斗意志,陈大权和副班长在阵地里撑了20多天,饿了就收集阵亡战友的干粮,干粮吃光了就啃树皮。
凭借顽强的意志,陈大权终于等到了增援的战友,战役结束后,清点人数,陈大权所在的连队只剩下30多人,都被荣记集体一等功,在陈大权拿出那本已经磨损的《立功证》上,有彭德怀题写的“继续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词语。
而在《立功证》的背后,是陈大权老人自己的右臂和左膝因中弹,留下的终身残疾。
1956年4月,陈大权复员的时候,组织上知道他家里贫困,又在战场受了伤,因此给他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然而常年在外的陈大权,此时只想回到老家务农,孝敬自己的父母,组织上只好同意了。
回到家乡的陈大权依然不忘为国效力,当时国家修筑湘黔铁路,他就响应号召去修路,国家要开办铁山煤矿,他也响应号召去开矿。
在政府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回乡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从来不去麻烦政府。
虽然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但是想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觉得能活着就是幸福。

他把邱少云的照片保存得很好,还放到了相框里,在邱少云在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时,陈大权的妻子很早就知道这张照片是邱少云的,就让陈大权把这个事向组织上交待。
陈大权也没有想到邱少云赠送给他的这张照片是唯一的,也不清楚组织上没有邱少云的照片,而他更不想借邱少云的光,引发对他的关注。
直到2016年,贵州遵义桐梓县的领导班子到基层走访,这张照片被公安局的领导问起,才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得知陈大权是邱少云的战友,手中还有邱少云的一张照片后,都感觉不可思议,很多政府部门都前来慰问,送来米面粮油等慰问品,表达对老兵的崇高敬意。
邱少云照片的出现,甚至惊动了中央军委,不知道是否在参考了这张照片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在第二年统一重新印发了包括邱少云在内的10位英模画像,并下发到全军连以上单位。
然而,事情都是有曲折的,在陈大权将照片现世后,因为年代久远,当时就有人认为这张照片不是真的。
他们的理由是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根据邱少云公开的资料显示,邱少云并不会写字,而在这张照片的背面却有“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以作纪念,战友邱少云。1952.2.19。”这些字。

第二点是当时还没有推行简体字,署名“邱少云”真正的写法应该是“邱少雲”,因此断定这张照片是伪造的。
那个年代找人代笔来写也是很正常的,不识字的人占多数,但是陈大权却坚持说,这些字是邱少云亲笔题赠的,这就更让人怀疑了,毕竟邱少云并不会写字啊。
陈大权回忆说,那个时候部队学习风气非常浓厚,只要是有闲着的时候,部队就会组织扫盲学习,从汉语拼音开始,学习识字写字。
这一点,从照片上人物口袋里的照片可以看出,里面还有两支钢笔呢。
至于说“云”字,其实在繁体字时就有“云”字,很多民间也会使用约定成俗的简体字,当时的书写应该是繁简混用的,所以在照片背面的字中,只有几个是繁体字。
为了确认照片的真实性,军委组成专家组进行了照片确认工作,他们把照片拿给邱少云还在世的亲人辨认,但是在邱少云健在的家属中,只有四弟邱少华见过邱少云,但是因为邱少云参军时,邱少华年纪不大,到了晚年,脑海里的模样已经模糊了,所以未能确认。
专家组的同志只是试着联系邱少云的战友,然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好多战友都牺牲了,健在的战友年纪也都很大了,他们也只能勉强回忆起邱少云在战场上满身灰土的样子,所以也都无法确认照片上的人就是邱少云。
从动机上来说,陈大权老人没有必要伪造一张邱少云的照片出来,他持有邱少云的照片是无意中发现,并被爆出来的,假如没有那次公安局走基层的活动,也许这张照片也不会面世,所以,陈大权老人不可能事先找一张假的照片。

事实上,当时朋友互赠照片是一种风气,很多同志都会照完后留存或赠给他人,陈大权的家里除了保存有邱少云的照片外,还有周炳清、晏起元、何华龙、萧呻富、阳德才、张道才、郭新全、熊义悔、丁怀春等战友的照片。
而根据《87岁抗美援朝老兵保留邱少云亲赠照片》一文报道:邱少云的战友郑时聪保存了一张邱少云的照片,这张照片曾在志愿军博物馆公开展出,由于资料原因,还没有看到这张照片,暂时无法相互佐证。
尽管没有权威的证据证明这张照片就是真的邱少云,但是也没有证据显示此照片就是假的,为了慎重起见,专家组也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但是在大多数人心中,都认为这就是邱少云的真实照片。
在2017年春节前,重庆市邱少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上门看望慰问时,向他提出收藏邱少云的照片,本来以为老人不会痛快答应,没有想到老人没有提任何要求,将自己珍藏了64年的照片无偿转赠给了纪念馆。
2017年正月,邱少云纪念馆邀请陈大权老人到纪念馆参观,但是老人年岁已高,陈大权老人的儿子陈水忠代表父亲前去纪念馆参观,回来后,又将参观的情况转述给了父亲。
当陈大权听儿子说,他的照片放到纪念馆里,让更多的人怀念起邱少云来,并到纪念馆来缅怀邱少云,让陈大权特别高兴,他知道,这张照片终于去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2018年,88岁的陈大权老人不带任何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据陈大权的家属说,老人晚年的时候还经常拿着一张老的发黄的《抗美援朝爱国公约》,嘴里念叨着“如果国家有什么风吹草动,坚决听从政府的号召,带领大批的、雄厚的预备役兵员返回战场,歼灭凶恶的野狼。”
这就是我们的老兵,将保家卫国看作终身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