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大家都知道是给旅客提供住宿的地方,旅客自然是活着的人,这是根本不需要解释的常识,但是谁能想到有的旅馆入住的不是人,而是遗体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最近日本就频繁爆出遗体住旅馆的新闻。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遗体有专门的安置地,人死亡后,放入火葬场殡仪馆,亲人进行遗体告别等程序后再将遗体火化安葬。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遗体没有送入火葬场,反而去住旅馆了呢?

我们在解读这个之前,先了解一下日本的人口结构现状。
01 “多死社会”
日本目前总人口1.26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9%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会。
但比起人口结构老龄化,更让日本政府忧心的是出生人口。
2020年,日本国内死亡人口138万人,出生人口87万,死亡人数比出生人数多出50多万人,人口自然增长为-0.4%。
这也是日本从2010年起连续10年的人口负增长,日本从老龄社会开始逐步进入“多死社会”。

“多死社会”,简单说就是,生的少,死的多,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之后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形态。
日本从2010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开始,多死社会现象就已经开始漏出苗头。
2015年日本的死亡人数突破130万人,在没有瘟疫战争等大规模导致平民死亡的特殊情况下,日本这种短时间内死亡人数激增,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少见。
据推测,日本死亡人口到2039年将达到峰值,死亡人数将攀升至167万人。
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但无法回避。

02 火葬场不堪负荷
由于死亡人数骤增,日本国内火葬场超负荷工作都无法满足民众需要。
往往有人去世后,等待一周以上遗体才能被火化,人口密集的城市甚至要等待10天以上。
比如在东京,每年死亡的人数大约为11万,平均每天有300多人死亡,但火葬场仅有26处。
每场火葬需要时间大概3个小时,火葬场内的火炉每天只能使用三四次,即使每天不间断地工作仍然无法解决火葬场不足的问题。
此外,各处储存遗体的冷库、冰库等也是供不应求,总处于满载状态。

日本的葬礼流程从亲人逝世到火葬、安置骨灰大约花2、3天,无法及时火葬的话整个流程所用时间就会加长。
这就使得死者亲属们在悲痛之际还得花费更多的金钱精力来处理接待客人等相关葬礼事宜。
由于等待时间过长,死者不能及时入土为安,也导致在世亲属感情无法平息,家属情绪崩溃的情况时有发生。
03 建火葬场困难重重
火葬场不够用,多建几个就是了。火葬场不是高科技产品,建造没有难度,日本政府为什么没有满足民众需要多建几个火葬场呢?
在日本,建火葬场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实不仅在日本,在整个东亚地区,由于文化禁忌,火葬场建在哪里都是政府的难题之一。
因为它建在哪里都不会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普遍认为家附近有火葬场不吉利。
日本著名城市名古屋就面临着这样的典型难题,该市在1999年就在一块叫“Yagoto”的墓地旁,筹划建设第二个火葬场。
火葬场连着墓地,本来是一项便民措施,但遭到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最终这项耗资超过1亿6000万美元、有30个焚化炉的工程历时10余年都没有建设完成。
名古屋的例子无独有偶,在日本各城市普遍存在。

日本建设火葬场一般会在当地公开招标建设计划,往往选址一公布,附近居民就会想出各种理由加以阻止,最终导致建设计划胎死腹中。
即使政府已经批准实施的建设计划,但就如同名古屋,也会在当地居民强烈反对下,无法开工,或者开工后无法继续的事例很多。
除了文化禁忌,日本高地价也是建设火葬场的难题之一。
高地价让火葬场成本巨大,在政府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火葬场在经济上就失去了建设的先决条件。
另外,日本部分土地是私有制,归个人所有,这部分土地在法律上是属于个人私产,没有主权人同意,政府也不能随意征用,这也客观加大了火葬场建设的难度。

04 遗体旅馆
火葬场不够用,建设难度又大,可是在等待火化前遗体又不能不安置,在这种市场需要下,日本就出现了独特的“遗体旅馆”。
遗体宾馆,作为安放遗体的旅馆,它们的房间放置的不是普通的床,而是一口口棺木。
这些房间根据价位和需要配有不同棺木,有的棺木带有温控设施,让逝者时时处于最适宜的温度。
棺木的盖子是透明的,死者亲友来追悼死者时,可以透过盖子清楚地瞻仰到死者的遗容。
有些遗体旅馆还为逝者家属提供搬运遗体服务,他们配备专门的运输汽车为逝者家属运输遗体。

遗体被运至旅馆后,按照相应的序列号被存放在冷藏室。
逝者家属想追悼逝者时,只要刷下特定的房卡,存放于冷藏室的遗体就会自动运输到见面室,在等待火化期间,家人朋友可以随时过去看望死者。
这些旅馆除了停放遗体的房间,也有让亲属朋友祭拜的祭台,满足亲属的哀悼需要,某些遗体旅馆还给守灵亲属提供睡觉地方。
根据需要,遗体旅馆也可以举行价格不高的小型守丧和追悼仪式。
这些遗体旅馆的价位不同,每天费用从人民币从500多元到200元不等,最低一天只要3000日元(170人民币),这个价格可以说很亲民了。

在里面停上一周的价格大家也都可以接受,算起来,遗体宾馆要比大型殡仪馆更具有性价比。
除了存放遗体,遗体旅馆还能提供整个葬礼的一条龙服务。
从遗体搬运、安置、守灵、告别仪式、遗体火化,乃至火化后骨灰的安置,遗体旅馆都可以全权包办。
遗体旅馆包办葬礼整个流程的费用大概在45万日元,2.5万元人民币左右。
据统计,在日本,一个葬礼的平均花费约为200万日元,11万元人民币。这样一比较,遗体旅馆的服务和价位显然不但省力,还省钱。

为了占有市场,某些遗体旅馆最低套餐价格为18.5万日元,约合1.1万元人民币。
虽然价格低廉,但该有的服务,比如,提供鲜花,逝者的寿衣、灵柩、把遗体从医院运到宾馆以及从宾馆运到火葬场的交通,以及存放骨灰的骨灰盒等等,一样都不缺少。
如此高的性价比,遗体旅馆在日本拥有不小的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因为遗体旅馆提供的这些周到又经济的服务,不但让一部分等待火化的逝者家属将逝者安放在这里,也有部分只想和逝者做个简单告别仪式的逝者家属主动选择这里的服务。
日本传统的葬礼是,逝者在医院去世后,其亲属将其遗体运到家里,在家里守丧一晚,第二天邀请亲朋好友邻居到家中举办追悼仪式。

但随着城市化,邻里关系淡化,曾经一家丧事,街坊邻居都来帮忙的情况不再存在,牵动整个社区的葬礼慢慢变成了自己一个家庭的私事。
而伴随着低生育率少子化,一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的数量也开始减少,甚至部分逝者无儿无女。
街坊四邻不再参与,家庭成员的减少,让葬礼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部分家庭仅凭自身无力举办一个葬礼。
在这种情况下,将丧事委托给遗体旅馆是无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日本目前的低生育率少子化的情况如果不能有效改变。

那么,丧事由遗体旅馆这样的社会机构全权办理将是大多数日本人未来的选择。
05 老无所葬
火葬场不够用,市场自然地出现“遗体旅馆”来满足民众需求。
而且,随着都市化的日益加重,人口少的城市会逐渐荒凉乃至消失,政府在这些城市建立火葬场会变得相对容易。
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交通运输又非常发达,只要政府致力于解决火葬问题,遗体转运也不是难事。
即使部分人不愿异地火化,也可以将遗体存放在遗体旅馆耐心等候。

现在日本很多人也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如果政府再给予适当补贴,相信火葬场不足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低生育率、老龄化社会是导致日本进入“多死社会”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的症结所在。
低生育率是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共同遭遇的难题,只不过日本同时伴随着严重的老龄化,这让它的社会人口结构变得格外脆弱和危险。
但是这个症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不但需要行之有效的措施,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日本的现状,由多死社会所产生的养老及其相关事宜都已经摆在眼前,可以说火烧眉毛般紧迫,这是日本政府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日本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高达29.1%。
据相关数据推测,到2040 年,日本65 岁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将增至3921 万,所占人口比例约为35% 。
而在65岁老人当中,将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和接近一半的男性寿命可以达到90岁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在日本街头一望,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人,并且这些老人超过一大半都是90岁以上的高龄。
不要说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在世的养老问题,就是他们的身后事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日本女性平均寿命达87.5岁,也就是说大多数日本女性去世时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
就以去年为例,死亡的女性中有约37%超过90岁,这个数字也就意味着,她们已经没有多少在世并且还有能力来参加她们葬礼的朋友了。
日本男性平均寿命是81.5岁,世界排名第一。
但与高寿相对应的却是,近20%的日本男性从未结过婚或养育过子女,这就导致他们几乎没有为他们料理葬礼的亲属。
日本在家孤独死去的人数逐年上升,比如,在东京,近些年65岁以上、在家里独自去世的人翻了一倍多。

最惨的独居老人在家里去世后,有时都不能被及时发现,个别老人去世后若干天后才被人发现。
这些老人通常经济上很窘迫,有些家属不想把遗骨接回就直接让火葬场自行处理,火葬场也无法全部妥善安置,例行诵经后,骨灰就被遗弃了。
死后无人料理后事,甚至死后都没有人知道,这是日本老人的现状,日本到206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39.9%,届时几乎一半的日本人都是老人。
如何做到让这些老人活着时候老有所养,死后也有足够的尊重,这是日本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是它长久需要背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