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或现症感染,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病变、胎儿传播等危害。主要风险包括一期硬下疳溃烂、二期全身皮疹、三期内脏器官损伤、潜伏期无症状传播、先天梅毒致畸风险。
1、皮肤黏膜损害:
一期梅毒表现为硬下疳,多发生于生殖器部位,表现为无痛性溃疡,表面清洁且边界清晰。二期梅毒可出现全身对称性玫瑰疹、扁平湿疣等皮损,伴随淋巴结肿大。此类皮损破溃后易继发细菌感染,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神经系统病变:
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血管梅毒、脊髓痨或麻痹性痴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神经梅毒需通过脑脊液检查确诊,青霉素仍是首选治疗药物。
3、心血管并发症:
感染5-30年后可能发生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瘤。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动脉瘤破裂。心血管梅毒需结合血清学检查与影像学诊断,晚期病变常需外科干预。
4、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梅毒。存活患儿可能出现Hutchinson三联征(锯齿状门齿、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所有孕妇均应接受梅毒筛查,阳性者需在孕早期完成规范治疗。
5、潜伏感染风险:
部分感染者血清抗体持续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称为潜伏梅毒。此类患者仍具传染性,尤其通过血液或母婴途径传播。潜伏梅毒可能在任何时期进展为活动性病变,需定期监测血清滴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