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里江山图资料很多,但对于作者却一直没有关注过,总认为是一个大咖,老画家。谁曾想作者竟然是十八岁的王希孟。
关于王希孟的身世,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只是在千里江山图蔡京的跋文有记载:“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后便无音讯,后人推测,很可能是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羸弱等原因,二十岁时就夭亡了。留下的作品也只有这一幅,当然一幅顶一万幅。
2.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3
十八岁的王希孟为什么能做出此画
《千里江山图》所呈现出的大格局,即是老艺术家们所不愿意去碰触的,也是他们没有信心去碰触的。而有勇气去绘制这样气势宏大的帝国山水,或许只有十八岁的王希孟。如果早一点,或许他还没有准备充足,对自然、生活、山水、宇宙的认识并不足,而如果晚一点,或许,此刻的王希孟已经没有了那股少年才有的魄力与胆识。所以,我们从这点上看,《千里江山图》或许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在最恰当的时机完成的一幅最美妙的作品。
千里江山也只有18岁才可以画出来,有豪情,有自负。年纪越大的人越懂得如何谦卑,可能画出来的只会是百里江山图,十里江山图。正如陈丹青评价过王希孟说,“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方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做的。只有十八岁,多一天也不行,少一天也不行。”
当然,十八岁做事很多,但能做成这件事的估计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但由于天才,由于书画家皇帝的赏识和亲传,当然也有当时的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王希孟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当时的大环境,那是北宋唯一一个重视绘画的年代——北宋徽宗年间。宋徽宗虽然不是什么好皇帝,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其本人极好书画并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瘦金体。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才出现了王希孟、张择端这样的绘画高手。
王希孟可以说是天子门生,为了培养书画人才,宋徽宗先是在翰林院设置了书画院,接着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国子监成立了“画学”。如果把书画院比喻成现代的书画学院,那么“画学”则相当于是特级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只招了三十名学员,王希孟就是其中之一。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希孟在十三岁变成了“画学”中的一员,在这里他结识了像张择端等绘画奇才,加上其本人的不断努力实力突飞猛进并很快得到宋徽宗的赏识。王希孟每当画好一幅作品便会献给皇帝,宋徽宗意识到这个少年在绘画上有着非凡的天赋,评价他“希孟天资高妙”,将其收为关门弟子,亲自传授绘画的技巧。在当时除了宋徽宗的儿子赵恺,王希孟是唯一能得到皇帝亲自传授绘画的外人,可见其恩宠。
王希孟也不负帝王的宠爱,于十八岁那年献上了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自古以来青绿多表达为明艳之色,很少有谁能用此色来表达山水,而这种颜色在《千里江山图》中丝毫不显媚俗,反倒映衬出整幅画作的波澜壮阔,以咫尺之地展现了北宋千里江山的山河风光,称得上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完成这幅作品王希孟仅用了半年时间,优秀的绘画作品加上其表达的江山恒久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使得龙颜大悦,王希孟因此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原本这位少年应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却在不久后消失不见。有人说因为王希孟从小体弱多病,为了创作出《千里江山图》付出了太多心血,因为积劳成疾不久便丢了性命;也有种说法王希孟看到了当时吏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画了幅《千里饿殍图》献给徽宗,导致龙颜大怒被杀害。
历史没有明确告诉人们王希孟的人生结局,或许是天妒英才死得少年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创作出《千里江山图》的十八岁;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若干年后金军南下,徽钦二帝被俘,提早谢幕的王希孟反倒避免了这种悲惨命运。今人也无需为古人担忧,对于王希孟来讲他的一生有《千里江山图》已经足够了,创作出这幅作品便是实现了他人生最伟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