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呷哺呷哺铁粉的陈雪,已经很久没有再去小区附近的呷哺呷哺门店吃火锅了。
陈雪清楚地记得,以往花费三四十元就足以让自己大吃一顿,现在这个数字至少翻了一番。
呷哺呷哺,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台式小火锅”,似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
2015年至2018年,是呷哺呷哺最为辉煌的日子。可如今,这个在餐饮市场上闯荡近23年的火锅头部品牌,迎来了它的“多事之秋”。
今年2月起,呷哺呷哺的股价就开始一路走低。此后,包括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大股东相继对其进行清仓式减持。
目前,呷哺呷哺的股价较最高点已跌去七成有余。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曾经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火锅品牌,近期也被卷入高层动荡、内乱不止的漩涡中。
曾经光芒万丈的呷哺呷哺,怎么就走上了下坡路?
风靡一时的“台式小火锅”
呷哺呷哺的创始人名为贺光启,是个正儿八经的台湾人。
1993年,贺光启携妻子一路北上,来到北京做首饰生意。依靠着较好的市场行情,不过几年,他就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好景不长,北京的珠宝市场开始逐步萧条,大量的首饰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此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贺光启将目光瞄准了火锅市场。
这天,贺光启应朋友之邀吃火锅,他发现北京的火锅还是以木碳为燃料的铜火锅或者煤气火锅为主,几个人围坐一起吃。
而此时,用电磁炉加热的吧台式分餐火锅早已在台湾甚至是东南亚一带流行开来。贺光启当机立断,认为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1998年,贺光启购进了几十台电磁炉,以此为卖点,在北京的西单开起了第一家“呷哺呷哺”。
这种“一人食”小火锅凭借三四十元左右的客单价,以超高性价比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而非典过后,“分餐”的意识愈发深入人心,“一人食”小火锅这种就餐模式也C位出圈,让呷哺呷哺一度成为了火锅市场上的“弄潮儿”,并于2014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
上市后的四年里,呷哺呷哺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日子。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由24.25亿元增至47.34亿元,净利润由2.63亿元增至4.62亿元,经营业绩可谓扶摇直上,近乎实现翻番增长。
呷哺呷哺2020年度财报
然而,花无百日红。2019年后,呷哺呷哺“变天”了。
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呷哺呷哺实现营业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27.4%;净利润2.88亿元,同比减少37.7%,迎来了上市后净利润的首次下滑。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其经营业绩表现依然不佳,营业收入为54.55亿元,同比下降9.5%;净利润仅183.7万元,同比下降99.36%。
呷哺呷哺公告截图
上市4年后,呷哺呷哺似乎走进了“至暗时刻”,经营业绩连年下滑。2021年上半年,呷哺呷哺仍未走出“阴霾”,于近日发布盈利预警,公司预计2021年上半年亏损4000万元-6000万元之间。
对此,贺光启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亏损的原因是部分门店出现了严重的选址错误,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断臂止血,“为的是持久的经营”。
与之相伴的,是“跌跌不休”的股价。自今年2月起,呷哺呷哺的股价就开始一路走低。由2月最高点27.11港元持续下跌至8月20日的5.81港元,跌幅近78.57%。
业绩剧降、关闭200家门店“断臂止血”,曾经风靡一时的呷哺呷哺何以沦落至此?
呷哺呷哺,被年轻人抛弃
曾几何时,呷哺呷哺还是那个花费三四十元就能点个单人套餐,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火锅店。
不过,这样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一切还要从2016年说起。
2016年,是呷哺呷哺成立的第18个年头。
彼时,消费升级的大潮滚滚而来,整个餐饮行业格局发生了改变。受此影响,呷哺呷哺也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方向,转型升级。
转型的第一步,呷哺呷哺就瞄准了高端市场。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旗下中高端品牌--“凑凑”,主打“火锅+茶饮”模式。“凑凑”首店开在北京三里屯,并迅速成为消费者争相打卡的网红店铺。
“凑凑”的成功,也让呷哺呷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2017年,贺光启在上海宣布新战略,表示将从“快餐”转型为“轻正餐”,以“火锅+茶饮”组合来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
与此同时,呷哺呷哺在门店扩张方面也逐渐加速。2016年,公司推出“千店计划”,在每年平均新增一百多家新店的节奏下,2019年“千店计划”迅速完成。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呷哺呷哺与“湊湊”门店总量达1201家。
为了把品牌往精致化、休闲化转型,呷哺呷哺在品牌形象、产品结构、门店环境、服务模式等各要素都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以此来提升顾客体验和品牌认知。
一系列措施后,呷哺呷哺的客单价得以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人均消费金额达到63.2元,同比增长11.65%。而在大众点评软件上,呷哺呷哺的人均价格更是升高到了70元-80元。
知乎平台网友提问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呷哺呷哺逐渐迷失了自我。
据相关数据统计,过去,呷哺呷哺的单人肥牛套餐只需46元,包括一份锅底、一份肥牛、一份蔬菜拼盘和一份自助小料,还赠送一份拉面。
慢慢的,肥牛套餐从46元涨到52元、56元,就连锅底也从4元涨到6元、9元甚至12元;最后,连单人肥牛牛套餐也彻底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价格更高的套餐。
一路走来,呷哺呷哺属实不易,但消费者显然不会为这份“不易”买单。有网友戏称,呷哺呷哺的价格已经变得“高攀不起”。
始料未及的口碑下滑,让消费者开始抛弃呷哺呷哺。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4倍、3.3倍、2.8倍、2.6倍、2.3倍。而在巅峰时期,其部分门店的翻台率一度高达7倍。
为了拯救流失的客流,创始人贺光启不得不出面作出回应。他表示,呷哺呷哺会继续走大众消费路线,客单价保持在60元以内。同时也会扩张二三线下沉市场,新门店将以“单锅”和“吧台”为主,外卖、呷煮呷汤、茶饮等将成为新增长点。
被资本抛弃的“小火锅”,不香了
除了向高端市场的转型失利,呷哺呷哺的多次高层人事变动,也让企业雪上加霜。
8月2日,呷哺呷哺发布关于罢免赵怡女士执行董事职务及相关事项的声明:
7月28日上午举行的上市公司股东特别大会,参与投票的股东以100%赞成票通过罢免案,董事会谨此宣布罢免赵怡女士的本公司执行董事职务,董事会认为,赵怡继续参与管理不符合公司及所有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而这份“罢免”经历了一番颇为戏剧化的过程。
呷哺呷哺公告截图
今年5月21日和6月14日,呷哺呷哺分别发布公告解除赵怡的行政总裁和董事职位。公开资料显示,赵怡曾经作为呷哺呷哺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上市事宜。之后一路高升,并在2019年9月履新行政总裁一职。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赵怡一度是贺光启非常信任的得力干将,甚至曾在会议上公开夸奖赵怡“是一个天才”。
对于赵怡的罢免理由,呷哺呷哺在公告中表示,“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据悉,目前呷哺呷哺集团旗下共有“呷哺呷哺”、“湊湊”、“in xiabuxiabu”三大火锅品牌。
其中,“in xiabuxiabu”是赵怡在2019年上任后的两个月,亲自带领团队推出,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的子品牌。当时,赵怡曾公开表示,“‘in xiabuxiabu’是我主动做的品牌,希望将‘一人一锅’的小火锅做到极致。”
然而,“in xiabuxiabu”的表现并不优秀,截至目前也仅在上海和北京开出了两家门店。
此份“罢免”是否与“in xiabuxiabu”的经营不佳相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被罢免后,赵怡通过社交平台发表声明对公司公告进行了“打脸”,称自己在呷哺任职9年间,业绩下滑时临危受命,推动上市和业务开拓,“所谓‘业绩不达预期’从何而来?”
呷哺呷哺官网截图
事实上,呷哺呷哺的高层动荡从数月前就开始了。2021年4月16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子品牌“湊湊”CEO张振纬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担任“湊湊”CEO职务,并卸任公司所有职务。张振纬表示,离开湊湊是为了其当前新的餐饮创业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高层的频繁动荡,呷哺呷哺的股价也随即应声下跌。据此前媒体报道,张振纬离职时,呷哺呷哺股价下跌14.91%,赵怡被解除职务,当日股价再度暴跌14.97%。
业绩剧降、口碑下滑、高层动荡,让这个昔日的“小火锅之王”略显颓废。但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等持仓多年的大股东却近乎在同一时间对其进行了清仓减持。
2021年3月15日,持仓长达6年的高瓴资本选择了清仓,减持了5772万股,套现了10亿港元;次日,摩根士丹利同样上演了清仓式减持,将所持有的1.04亿股份,减持到0.12亿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
曾经风靡一时的“台式小火锅”,此刻也饱尝到了被资本和消费者抛弃后的苦痛。“负重前行”的呷哺呷哺,究竟还能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