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的称呼和编制有过诸多次改动,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正式大规模的统一授衔过,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还未结束时,我军也曾实行过军衔制。在那次评选中,陈毅是上将,粟裕是少将。
那是抗战刚刚胜利后,基于国共在抗日时期形成的统一战线,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和平建国的政策。蒋介石迫于国内大形势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多党合作,允许共产党以及其他党派一起加入到政府中来。但是,合作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国共双方的级别要对等,于是,我军就有了军衔制度这回事。
为了出现一个抗日胜利后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新局面,我党做了很多必要的准备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配合国民党实行军队衔位对等。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大致的意思是,我军的指挥系统干部在国共二次合作的契机下必须要实行军衔制的正规体制,并与国民党军队中的军衔体制保持一致,这样就可以在将来联合政府的国防部里取得一席之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我军准备要实行的军衔制度主要是迎合国民党内部的军衔体制,为的是融入整体国家体制、国家军队,形成一个国家、一个军队而非再是对抗、内战的敌对两军。
3月7日,新四军发布了《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内容大致如下,一,新四军军长、政委授衔上将;二,军长和政委的副职授上将或中将,参谋长为中将;师长和师政委,军区司令员等授衔为少将……
按照这个规定,陈毅的职务是新四军军长,他就授上将军衔。张云逸担任过代理军长,该授上将军衔,副军长罗炳辉就是中将级别了。还有另外7个师的师长为少将,分别为一师师长粟裕、二师师长张云逸、三师师长黄克诚、四师师长彭雪枫、五师师长李先念、六师师长谭振林、七师师长张鼎丞。
我军之所以要在抗日战争结束,内战还未再起的情况下迅速与国民党军队统一军衔制度是有其重要意义所在的。军衔制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能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
特别是中共和国民党两支信仰不同又经过生死厮杀的队伍,要避免蒋介石乘两党合作时机瓦解我党对军队的直接掌握权,保证我军将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实行统一军衔谋求合理的军阶级位是十分有必要的。只不过蒋介石独裁心切,急着挑起内战,我军的这次授衔也就停止了。
而新中国建国后实施军衔制度则更能方便党对部队的指挥与管理,使得军队更快朝正规化迈进。此外,军衔制度也是迎合国际军队文化的需要,对中国军队更多参加国际化军事合作及交往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早在1950年时,中央就派罗荣桓和党内的其他一些同志开展这项工作了。
军衔评定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复杂而琐碎的,需要评定者了解被每个评定者的人生履历,参与过的战斗,获得的功绩以及在我党内部的资历。
军衔级别的设定,每个级别之间的差异、评定标准等等都需要仔细斟酌。所以军衔评定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庞大的工作,耗时耗力,所以这项工作在1950年并没有完成。后来朝鲜和韩国关系紧张,涉及中国边境安宁,所以这项工作就暂时被搁置了。最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参加了朝鲜战争,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也有所提升,很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为了外交时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的身份,同时也为了表彰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我国在1955年正式组织了一次全国授衔。
这次授衔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授衔,当时授衔时有一百多万人参与了授衔工作,评选之前也明确了授衔标准,正兵团级别才能授予上将,副兵团级别和准兵团级别可以授予中将,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可以授予少将军衔。
将级下面就是校级了,当时校级的授衔门槛是,大校需要正军级以上,中校需为正团级,少校需要副团级、准团级以上才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当时很多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兵是不能被授衔的,那后来怎么处理呢?
有革命就有流血牺牲,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总计牺牲的能够查到名字的先烈就达到370万人之多,更别说查无姓名的那些无名英雄了。红军时期,我们对抗国民党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样算下来从长征时期的30万红军,到授衔评定时仅仅剩下了3000多人。
红军在我国是有特殊的革命意义的,南昌起义后各地先后爆发了工农武装革命,在黄麻起义时,当时有位著名的书法家在一副对联中将共产党的军队称之为红军。后来在广州起义时就称之为工农红军,虽然广州起义失败了,但是红军这个称号后来却被一直延用着,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
毛主席后来也曾作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云磅礴走泥丸。”这是描写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生活,红军从土地革命开始就已经创建了,是新解放军的前身,是我党建立的第一支军队,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经历过土地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
中间由于党和国家的各种规划,好多红军一直处于基层工作,为队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所以说这些老兵虽然没有显赫的战绩,和达标的文化水平,但是却对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突出的贡献的。在1955年授衔时,由于这些老兵的级别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被授予军衔。
这让当时主持授衔工作的负责人彭德怀很为难,于是发电报给毛主席,当毛主席看到电报时很重视这个事情,并与周恩来一起商量如何处理。
这三千名的老兵可谓是劳苦功高,如果他们都不被授予军衔,那本次的授衔仪式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只要是符合条件的老革命,都被授予少校以上军衔,这也就有了“红军不下校”的说法。
其实伟人毛主席的这一决策是很合情合理的,红军经历了很多坎坷,在长征时期,红军队伍从最多20万人,到最后三大主力会师时只剩下3万余人,可以想象当时战争的残酷程度,红军战士们在爬雪山、过草地、挨饿受冻同时还要对抗国民党的围剿,当时是报着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战斗到底的。
直到最终评定军衔时还幸存只有不到四千人,其中有三千余人的老兵还是不够格评定军衔的 ,如果这些跟随共产党浴血奋战了这么多年的老革命都没有评上军衔,就这样退役回家的话那实在是让人心寒。
红军很多从1927年开始就参加革命,到1955年评定军衔时,很多红军都已经老了。他们中大部分就是农民出身,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参加革命以后颠沛流离,甚至很多年都没有和家里人见过面,团聚过。
他们迫于当时的时代,并没有上过学,虽然没有学识,但是都信念坚定,革命热情高涨。一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地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毛主席的这个决策温暖了老红军的心,使这些九死一生的老红军看到了希望,让他们觉得没有白白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红军不下校的决定作出以后无论是军队内部还是党内都对这个决定持支持,授衔本身也是为了奖励那些为革命牺牲流血做出贡献的人员,不能仅仅因为这些老革命因为条件不允许就不被授予军衔。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老红军现在很多都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