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兵工领导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兵工生产。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以负责军工事务的第六科为基础组建了军事工业部,军工部成立后,立即着手对晋冀鲁豫根据地各兵工生产进行统一整合,新建了一批枪械修造所、弹药工厂和试验所。
1939年10月,军工部三所在山西省辽县高峪村宣告成立。三所是由八路军总部供给部高峪修械所、一二九师先遣支队梁沟修械所、杨家庄炸弹厂、武安县政府修械所等单位合并而成的,军工部三所又称高峪兵工厂,保密代号为“高峪工作队”(后称“水磨上”),成立初期有职工200多人。
高峪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周围群山耸峙、沟壑纵横,地势较为隐蔽。整个村落分前高峪和后高峪两个自然村,两村相隔100米左右。军工部三所借用民房作为钳工房、仓库、办公室及宿舍,还修建了锅炉房、机工房、锻工房,有蒸汽机及车床10余台。
在军工部的领导下,三所的兵器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改进枪炮性能、研制各种新型武器以及生产弹药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果,迅速成为八路军一个较大的兵工厂和军火供给地。
三所成立不久就迅速开始了对各种枪械、手榴弹、地雷等武器的研发、制造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试制,三所于12月17日造出七九步枪1支,此后开始步枪的批量生产,月产步枪30至50支。这种步枪的口径为7.92毫米,枪管长1390毫米,重量为4.05公斤,有效射程为250至350米。1940年9月,根据军工部的指示,各厂统一生产八一式七九毫米步马枪,三所停止了五五式、七九步枪的生产。
1940年10月,在武乡县关家垴战斗中,由于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未能全歼被围之敌。战斗结束后,彭德怀指示组织军工力量,尽快造出50毫米口径掷弹筒。三所根据军工部的安排,立即集中技术骨干开始研制生产。技术人员通过剖析缴获的日军掷弹筒,掌握了其技术参数;将炮筒改为滑膛结构并加长炮筒以增加射程和提高射击精度;增加定时引信以方便射手选用……
1941年1月3日,军工部第一所和第三所都仿制出50毫米口径掷弹筒。三所第一批生产了40门掷弹筒供部队试用。在使用中发现掷弹筒的钢质螺纹丝杆硬度不够,容易变弯,调整射程失灵。技术人员通过拆解、研究新缴获的日式掷弹筒的发火机构,取消了螺纹丝杆,改为扳机发火,解决了因丝杆变形而影响调整射程的问题。后来,三所技术人员再对掷弹筒的结构实施进一步的改进:在炮筒下端左右两侧各开了一个椭圆形排气孔,孔外加了一个带孔的套环用以转动调整排气孔的大小,从而起到调整炮筒膛压大小的作用。1941年4月,这种掷弹筒在黄崖洞兵工厂和高峪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被正式命名为“五○炮”。到1941年上半年,“五○炮”共生产225门。
为配合“五○炮”的使用,军工部又组织设计生产掷榴弹。当时设计的掷榴弹有两种:一种是完全按日本炮弹式样仿制的圆柱形无尾翅弹;一种是按迫击炮弹式样设计的有尾翅弹。军工部三所生产的掷榴弹全是带尾翅的,开始只有4个尾翅,后为增强炮弹的稳定性,三所经研究后改为6个尾翅。掷榴弹的毛坯由八路军和顺青城铁厂和武乡县柳沟铁厂供应,三所承担弹体加工并组装成弹。1941年6月,掷榴弹首批生产550发,以后逐步上升到月产两三千发。
三所生产的五○炮和五○炮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装备部队,使八路军部队有了能与日军抗衡的火力。
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了“总进攻”,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首脑机关,摧毁根据地军工等各项建设。1942年2月,军工部三所(高峪兵工厂)遭日军进犯,厂房和锅炉全部被烧毁。面对这一严重情况,军工部三所按照上级“缩小规模,分散转移”的决定,迁至河北省邢台县清泉村,改编为军工部四所二厂,职工约100余人,主要生产刺刀、掷榴弹等。该厂在艰苦的环境里,克服重重困难,加紧生产,为前线将士提供了重要的武器保障。
1943年6月,二厂在吸收汉阳、金陵、长春等兵工厂生产的步枪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出一款6.5毫米口径的步枪,为八路军战士增添了一种性能超群的新武器。
1944年开始,八路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9月,军工部根据指示,对太行军事工业组织机构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分散在偏僻山沟的工厂统一调配,集中扩大,组编为九厂一所,同时,撤销军工部下属各所的建制,改为各厂直接受军工部领导。军工部四所改编为三厂,主要生产七九式步枪和“五〇炮”。
原文刊登于2021年9月2日《人民政协报》第10版春秋周刊
作者:贾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