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蒋介石接的是孙中山先生的班,才当了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不仅在孙中山先生生前受他庇佑就连他死后也得他荫蔽良多。于公孙中山先生是蒋介石的领路人,于私蒋介石又与他有连襟关系,而他的儿子却被蒋介石怒比为一无是处的“阿斗”,这是为何?
不凡的出身伟大的父亲
孙科出生于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最劳碌的时期,他和母亲也因为父亲的关系遭到清政府的通缉,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只能带着年仅四岁的他移居海外。
眼看自己无法亲身参与进儿子的教育中去,孙中山先生只能时常与孙科书信来往。信中,孙中山除了家常之外提到的最多的就是鼓励儿子多读书,孙中山先生也时常寄书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独子。
孙科也同样不负父亲厚望,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以一生都用“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勉。虽因父亲督促下孙科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但除此之外孙科的性格到多是由身边的母亲影响而成。
因为孙科的母亲卢慕贞文化水平不高又出身商贾,自然的,孙科也有了一副典型的商人性格。做事时,事事图利着眼政治又眼界狭小,这些在他回国跟随父亲干革命时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投机图利阴晴不定
1917年学有所成的孙科自然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孙中山先生身边。起初孙中山先生对自己这个长子是十分寄予厚望的,但慢慢的孙中山先生就发现自己这个儿子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孙中山先生原本是打算把孙科带在身边,好好教导一番再放他出去历练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孙科才回来没多久就开始拉帮结派,这种急于投机的性格自然遭到了孙中山先生和他跟随者的不满。
其中孙中山先生的助手胡汉民就与这个“大公子”关系很是不睦,但是由于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子胡汉民也不好抱怨什么,只能自己默默忍受。这些孙中山先生也看在眼里,于是也会时常教导孙科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脾气。
但孙科却是个惯会做表面功夫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所改善其实也只不过将怨气压到心底了而已,只要发生什么触及自己利益的事必会爆发。
1923年,孙中山先生准备与军阀陈炯明一战,就派助手胡汉民前往广州市去找孙科这个市长提钱。胡汉民因为往昔恩怨并未亲自前往,只遣了侍卫副官张猛前去,胡汉民本以为这下这个“大公子”总能给个方便了吧。
可谁知等来的,却是孙中山先生的责问,因为张猛同样没有取到钱款,甚至是刚亮出孙中山先生的手令就被孙科给发作了一通,手令也被撕了个粉碎。
孙中山先生得知了前因后果就叫来了孙科斥骂,本意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不想落到孙科眼里却成了胡汉民挑拨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本就压抑自己脾气的孙科,当即决定要找胡汉民算账。
孙科拿着手机没打着胡汉民,就对着家具桌板又砸又打,声音惊动了孙中山先生出来。眼见自己儿子在自己犯了巨大错误下还如此做派,孙中山先生又急又气抓了身旁的手枪就做势要毙了他,结果自然是被拦下了。
但是孙科也彻底失了孙中山先生培养他的心,其后的接班人换成了蒋介石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蒋对共反复无常
孙科性情不好又惯是一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立场,早年间不忿蒋介石接任国民党就反蒋,宁汉合流之后就投蒋,没过几个月又联合昔日的对头胡汉民讨蒋。这么游移不定的做法在对待共产党上也是一样。
他起先于宋庆龄一道呼吁支持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又公开追随蒋介石,并攻击共产党,到了抗战后期却又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其在政治上的随意性幼稚性别说与其父相比,就是与他一贯看不过的胡汉民都没可比性,怪不得蒋介石在日记中嘲讽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总结:
虽然孙科在政治上和革命上没什么作为,但好在他有幼年时父亲给予他的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使得他晚年在美国度过的有些拮据的时光里,依然能够排遣自身悠然度日。就连一贯看不起他的人都能夸他一句:“孙科读书的才能,实属国民党政要显贵中的凤毛麟角。
其实孙科本身的才能放在平常人眼中已然是十分出挑的,但是他的父亲是“国父”孙中山,所以在当时世人评判他的标准自然不同。不过时过境迁现在早已不是旧中国了,那不妨换一种眼光和角度,以平常心去看待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