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BBC、美国CNN、日本NHK等众多外媒报道了中国云南大象北上事件,且以基本正面的报道呈现,被国内媒体人称为“今年最出色的国家宣传片”。众所周知,一些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为何此次基本做到了客观公正呢?云南大象北上之旅,展示了中国的什么形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副研究员何鑫。
作为野生动物研究者,何鑫介绍,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人类都大量占据了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众多大型野生动物种群的显著衰退。不过经历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境内仍有不少大型野生动物,实属不易。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在我国一些地区,部分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如云南的亚洲象、新疆的雪豹、东北的东北虎,它们被人目击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也会闯入人居环境,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在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部分西方媒体常常带有偏见。”何鑫说,“但一个事实是,欧洲的大型野生动物已几乎绝迹,北美的大型野生动物在欧洲移民大量迁至后,也急剧减少。”因此,这次西方媒体之所以正面报道云南大象北上,原因之一可能是通过对比,发现没有资格对中国有关部门的应对举措“说三道四”。
6月3日,野象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取食工作人员投喂的食物。
据介绍,亚洲象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一带,数量在300头左右。今年4月16日,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组团”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4月24日,其中2头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继续北上,如今正在昆明市活动。
约500公里的北上途中,政府部门一路监控、投食,确保至今未出现严重的“人象冲突”,让象群在一个相对友好的环境中悠然迁移,民众也展现出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这也是外媒正面报道云南象群北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人机最近拍摄到的一组画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大象享受到的友好环境。这些大象都平躺在地上,酣然入梦,场面十分温馨。何鑫告诉记者,大型食草动物有时会“躺平”睡觉,但是在野外并不常见,它们通常会选择在站立时短暂休息。北上象群出现集体躺下睡觉的情况,说明它们安全感较强,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的过度干扰,更没有受到人类的攻击。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象群长距离迁移的背后还是反映出它们原有栖息地的一些问题。比如,随着象种群数量的增加,以及橡胶、茶叶、砂仁等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大象的食物资源可能在相对减少,从而可能引发了种群迁移。
如何确保大型野生动物的食物供给,为它们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呢?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青海考察时的相关指示,可谓高屋建瓴:“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6月5日,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监测野象踪迹。
何鑫认为,我国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严抓政策落实,从而进一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为亚洲象、东北虎、雪豹等大型野生动物营造更宜居的自然生境,也让更多野生动植物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
来源:作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