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的五条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活力不足、大城市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协调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走有自己特色的大小城镇发展之路。可以借鉴五种城市化发展路径: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模式、产城融合模式、旧城改造更新模式、新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一是产业综合体模式。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发展和创造一个高效的生态工业综合体,我们可以支持一个乡镇,带动一个村庄,丰富一群农民。包括创意设计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大型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
将三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结合自身特点,以广大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镇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化、生态化、科技化、文化化、高效化的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统筹规划,完善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娱乐服务,使产业综合体成为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充分挖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还要注意塑造建筑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突出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和提升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体现我国小城镇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是旅游城镇集群模式。
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特色,推动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名优绿色旅游产品等发展,积极发展公路出行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又一途径。
根据当地特点,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海滨、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小城镇,大致可发展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小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小镇、特色主题旅游度假区四大旅游小镇集群。
文化主题小镇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可建设成文化名城、古休闲城、民族小镇、艺术小镇、工艺小镇、商业购物小镇、电影小镇等。
旅游综合体以旅游景区为依托,可以构建深圳各接待型城镇的生活网络,利用景区的广泛旅游延伸,还可以建设会展小镇、体育小镇、休闲农业小镇等。
旅游小镇依托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的紧密结合,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
特色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保健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是产城融合的一体化模式。
在上一轮城镇化建设中,依托政府,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了城镇面积空和人口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出现了一大批产业带、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方式单一,发展趋同,存在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形成了单一的产业带和“睡城”“睡城”。
产业与城市融合的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即把产业与城市视为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把一个组团式区域视为一个复合型城市。除产业功能外,增加相关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包括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和生活设施。
以政府为主导,将深圳生活网络聚集区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序列,把握好总体规划、整体规划、连续性,做到思路一起规划、措施一起推进、效果一起体现,提升城镇功能。
实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需要逐步实施“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形成产业园相对集中的“产城融合”共同体;新城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建设的产业布局相融合;新城要与当地资源整合,综合(市场区)开发利用,促进产城互动。
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郊区土地利用效率,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够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业、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完善城市功能。
最后,实现“以城促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和允许农民依法以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各产业共同发展。
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融合三大理念。构建立体生态: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四、旧城改造更新模式。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经济效益”,拆建旧城,使得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产生了“千城一面”。同时,大规模拆迁、大规模建设也引发了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碎片化等大量社会问题。它可以根据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和更新。
城市更新不是对老城区的完全否定,而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搬迁、集中领导、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在此过程中,应鼓励经验丰富、资本雄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更新,发展综合性社区。通过政企沟通,利用民间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同时,要严格界定资金用途,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防止开发项目被民营企业主导,只考虑经济效益,缺乏人文关怀。
同时,要立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从城市体系和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上的协调。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中,更需要从战略上解决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对空的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城市更新目标体系,包括城市空内部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并分步实现,引导城市有序更新。
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新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村庄的界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组合起来,建设新的居住用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农民生产生活新社区,形成新的农村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深圳生活网,一个新的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而且链接产业集聚、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是现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改变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集约节约土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以农民为核心,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标,要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角度综合考虑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农村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打造,构建完整的新型农村社区。
立足城乡一体化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针对乡村生活,通过土地整合、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呈现文化特色、解决农民就业等方式,将独立村进行改造升级,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新型旅游社区。
这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合的努力。
在政府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优先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向新农村社区提供贷款。从政策和资金上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依托产业发展,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将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企业用地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企业与新农村社区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居民要积极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