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第20届夏季奥运会在德国(当时的西德)慕尼黑举行。
时隔36年,再次举办奥运会,德国想极力打造一届和平欢乐的奥运会。
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直到赛程进行了三分之二的时候。
9月5日,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袭击奥运村的以色列选手,比赛被迫停止,虽然极力营救,最后9名以色列人质还是全部丧生。
象征和平的奥运会,却发生了血案,让人心痛。
之后,比赛继续进行,下面还有一场比赛,在国际篮球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那就是美国和前苏联的奥运冠军争夺战。
2017年底,俄罗斯上映了一部影片,英文名字叫做《Three Seconds》,讲诉了这场比赛相关的故事。
影片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还获得海外多家知名媒体推荐,在英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最近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了,中文名字叫做《绝杀慕尼黑》。
片名很燃,里面有真实的故事,也有艺术化的创作,带给我们满满感动和激情。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以及如何实现梦想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就像前苏联国家队一样,面临一个个的人生目标,和数不清的强大对手,如何才能实现目标,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截止1972年,美国男篮已经连续在奥运会中拿了七块金牌,而前苏联国家队在上届墨西哥奥运会上只拿了铜牌。
“美国人是不可战胜的”,一点也不夸张。这个时候说,要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队,不是有点猖狂,而是会受到耻笑的。
所以,当新任的国家队教练加兰任说过这样的话时,下面的记者哗然一片,篮协的领导一再强调“他不是这个意思”。
加兰任教练却坚决地说“我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荣誉,想必整个前苏联国家队和篮协的领导们都想要,但他们却不敢有这样的梦想。
马云说得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没有梦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而没有方向的努力,不过是瞎忙碌。
确立“打败美国队”的梦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怎么分派队员,怎么调整训练,都不再盲目。
梦想是期望,更是指引。
想要打败对手,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靠近对手《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了解团队中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让每个队员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是一个团队领导者必备的技能。
知道自己的长短不够,还要了解对手的特点。
如果不知道对手怎么排兵布阵,就无法找到对方的弱点,也就很难战胜对方。
想要战胜美国队,就要知道美国队是怎么打比赛的。
当时的美苏正处于冷战期,苏联人出国要受到严格的审查,访问、参观美国篮球队显然是不可能。
加兰任坚定地采用自己的一贯方式,用美国人的打法训练,想办法去和美国的篮球队打比赛。
在练中学,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短处,不断和对手靠近。
原央视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张泉灵曾经说过: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和你说。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断地在日新月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但想要走在前端,就要跟上时代的节奏,甚至看得更远。
了解自己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的优势,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抱变化,跟着时代一起远航。
不到最后,不要放弃1972年的这场美苏篮球大战,当年的录像依然存在。
苏联队开场就以攻击性的姿势,不断取得优势,美国队相比之下就像睡着了一样。
上半场,苏联队一直占据上风,尽管美国队开始反攻,也以21-26的成绩输掉了上半场。
进入下半场,美国球员加快了节奏,火气也大了起来,冲撞不断产生。
和场上的火热相比,尽管美国的比分在接近,加兰任教练却依然淡定,直到最后三秒,美国获得罚球。
两球罚中,美国队就赢了。第一个球中后,加兰任要求暂停。虽然没获得暂停,却得到三秒倒计时的比赛。
但机遇和遗憾并存,苏联并没进球,在美国队已经欢呼的时刻,计时器上的数字并没有停在0秒,于是苏联再次要求三秒的比赛。
三秒,大多数人以为苏联队不过是在垂死挣扎,根本不可能进球。
但苏联队却没有放弃,加兰任教练甚至重新安排了进攻方式,用这三秒时间进了一个球,赢得了比赛。
尽管,美国不承认这次比赛的结果,甚至连颁奖仪式都没参加,但对苏联队来讲,哪怕是最后的三秒,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人生也是这样,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永远不要认失败。
74岁开始种橙,84岁褚橙成为年度行业销售冠军,褚时健说:生活总会给我们留下希望。
生活永远是有希望的,但是你不能放弃。
几十年风云巨变,世界早已不是那个世界,好看的篮球比赛却一直在。
体育永远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它会带给我们无数的激情和感动。
人生不是竞技场,我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对手,但我们一生都在和自己比。
比自己有没有梦想,有多坚定,愿意为梦想付出多少努力,能不能坚持到底。
费洛姆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想要的东西只能自己去争取,困境中崛起才会有机会到达目的地。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