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可通过体重变化、饮食摄入、体能状态、体征表现及生化指标五方面综合判断。体重非正常下降、长期饮食不均衡、疲劳乏力、皮肤毛发异常及血液检测异常是典型信号。
1. 体重变化监测
成年人体重指数低于18.5需警惕,半年内非自愿体重下降超过10%具有临床意义。儿童需参照生长曲线图,连续两个月身高体重增长停滞应引起重视。建议每周固定时间晨起空腹称重,记录变化趋势。
2. 饮食摄入分析
连续三个月每日蛋白质摄入不足0.8克/公斤体重可能引发蛋白质缺乏。记录三天详细饮食清单,重点观察主食、肉蛋奶、蔬果的摄入比例。老年人咀嚼困难导致的进食量减少,青少年挑食偏食都可能导致营养缺口。
3. 体能状态评估
持续两周出现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后恢复缓慢需考虑营养因素。简单测试包括连续爬两层楼后气喘程度,或保持蹲姿30秒后站立是否头晕。学生群体课间操后异常疲惫可能是早期信号。
4. 体征表现观察
蛋白质缺乏常见指甲变脆、头发干枯脱落;铁缺乏表现为眼睑苍白、舌乳头萎缩;维生素C缺乏可见牙龈出血。皮肤干燥脱屑、伤口愈合缓慢、夜间视力下降都对应不同营养素缺乏。
5. 医学检测确认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微量元素检测关注铁、锌、钙含量;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可通过特殊检测确定。糖尿病患者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综合评估。
定期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发现两项及以上异常表现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或就医。备孕女性、术后患者、慢性消化疾病人群应每季度进行专业营养筛查,避免隐性营养不良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