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山雪莲
上周末晚上和一个朋友聊天,开聊没多久她就开始给我吐槽最近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烦心事,她说最近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总是和同事发生冲突和矛盾,导致心情很焦躁。我听她诉说完开导了她一会,其实最终有没有真正解决她的困惑也不是很清楚。
但在跟她聊完之后,她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和别人容易发生冲突?是我们自我管控情绪的能力有问题还是沟通方式有问题?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那自然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大部分时候遇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我们都是习惯性的当场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指责、批评别人,从来似乎没有从自身角度出发想过为什么会引发这场冲突。
想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情景
父母习惯性的在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指责孩子,
领导习惯性的批评下属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工作,
同事之间习惯性的指责对方没有配合好自己的工作,
伴侣之间习惯性的指责对方没有按照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去做......
这样的琐碎小事举不胜举,但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恰恰就是因为这些小事引发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那引发这些冲突的真实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呢?我在晴小姐推荐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在很多平台都被推荐过,豆瓣打分和那本沟通领域的经典书籍《沟通的艺术》都同样高达8.5分。
《非暴力沟通》创始人及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Dr.Marshall Rosenberg)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使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冲突和矛盾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
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于1961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1963年,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认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心致力于满足彼此生命健康成长的需要,以减少退缩、申辩、对抗、争执、猜疑、排斥等造成隔阂的反应,精心并专注于培育彼此的尊重与爱,这样通过建立双方的感情联系并促进相互理解,矛盾就有可能以非暴力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和谐相处。
七堇年曾经说过一句话,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如此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得体合适的语言表达是多么的重要。不恰当言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更多是心理上,比较难修复。所以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倡我们要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化解和修复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语言暴力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到处可见,所以掌握非暴力沟通对每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但其实非暴力沟通的精髓总结起来就8个字,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
②接着表达感受(感受)
③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需要)
④具体的请求(请求)
01 观察
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区分观察和评论。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冲突,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对他人的行为举止带有一定的评论。而评论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我们并没有根据当时的特定环境和外在因素对整件事进行清晰的了解。
现实中让人比较烦恼的是很多人把观察和评论总是混为一谈。当把二者混为一谈时人们总是容易听到批评,进而就会产生逆反和反抗的心理。这个时候冲突的萌芽就产生了,这个和人习惯性的会对外界的逆反产生自我防护的心理也有关,所以化解冲突的第一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他人及其行为。
虽然这个很难,但也要在现实中不停的提醒自己并去践行。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情商高的体现之一。
练习区分观察和评论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作为领导如果有员工经常迟到恰巧又被你碰见,你可以说,
小王,你这周迟到了三次。
而不是直接说,
小王,你总是迟到。
当然不是鼓励员工迟到,还是要按时上班。只是这两种方式同样都传达了你的意思,达到了自己提醒员工要按时上班的目的,但听着的人心里感受会大不一样。
02 感受
《非暴力沟通》中讲到,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的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去顾及你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要学会清楚、具体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们经常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很多事自己不经历是无法清晰的体会到当事人的内心感受。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学会清晰具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让你说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比如在与伴侣相处时,你完全可以告诉对方说,我现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心情很不好,你能不能听我诉说一下或者帮我分析一下。
而不是一回来给对方扳着个脸表现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然后让对方去猜你为啥心情不好。毕竟导致一个人心情不好的原因真的太多了,谁也没有办法就能一次准确的猜到。说出来,别人才能帮到你,也才能满足你的需求。而且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试问谁会忍心与一个弱小的对象进行对抗呢。
03 需要
在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你就要直接说出自己想获得什么样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化教育可能并不鼓励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这样似乎就会显得自己很不懂事或者自私。
比如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父母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告诉他,你要做个懂事的孩子,你不能总是跟别人提自己的要求。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一些合理的感受和需要是不被允许的,导致到进入社会以后孩子不能清晰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在《非暴力沟通》中卢森堡博士讲到,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就有可能找到满足双方需要的办法。不去指责对方,自然不会引发冲突的风险。
04 请求
表达完自己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外,我们就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了。经常在工作中碰到很多人不会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以至于让想帮他的人很困惑,进而招致别人厌烦。说白了就是我们说的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当你不能清晰准确的向他人说出自己的请求,别人又怎么去帮你,反而会觉得你这人连话都说不明白,直接不想理你了。
所以《非暴力沟通》中指出,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出,别人真的很难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职场中其实是很忌讳那种废话连篇,半天说不到重点的啰嗦之人。
德国人有一句话格言讲的特别好,生活是具体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有很多层含义,其中最浅显的就是生活是由每一个具体的细节构成的,而不是笼统抽象的。所以不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与人沟通中,请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请求。
但在表达请求时,除了做到具体之外,还要注意区分请求和命令。在这一点西方人可能比我们做的好一些,他们在寻求帮助时更多的是表达请求,而我们很容易把请求变成命令。
比如我们经常碰到的,在工作中如果需要同事帮忙给你修改个方案,你可以说,
有时间帮我修改一下我的方案,可以吗?
而不是直接说,你没事给我修改一下方案。
《非暴力沟通》旨在通过唤起人们对彼此内心的情感感受和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而不是说通过外在的命令或者言语上的暴力屈从而做出行动。
卢森堡博士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因为人们一旦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人们就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从而就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不知道是因为快速发展的时代让人们变的焦虑和不安还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需求,在被裹挟着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我们似乎真的变的越来越没耐心,越来越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冲突,我们生气,我们愤怒,我们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随意评判他人。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说到,愤怒是因为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在与人发生冲突或者生气的时候,应该打消习惯性指责他人的心理,把问题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尝试着去倾听自己以及对方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找到双方情绪产生的背后动机,然后去想办法满足各自的需求。
如果说我们在每次面对冲突时,都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者他人有什么毛病,也不在冲突引发的那一刻去习惯性指责别人,而是用心去了解彼此的需要,那么我想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当一个人内心变得平和时,自然能更加平和的面对身边人事以及这个世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如封面上那句话,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力量,爱将自然流露。生活也将会重新获得热情和色彩。
所以不论你是在亲密关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职场工作甚至在商务谈判中遇到困惑,你都可以从中寻找到答案。诚实地表达自己,不批评、不指责,做一个内心温柔的人。
书中金句分享
1、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2、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3、所有愤怒的核心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4、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5、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的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
6、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拍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7、当我们要惩罚别人的时候,不妨问问“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是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就会发现惩罚其实是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的。
8、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示弱并不是没用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
9、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一问题放在一边。
10、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想起那4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11、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言语或者肢体上的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12、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