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但军部的电令迟迟没有下来。
胡一平急得在山林里踱来踱去。
吴得贵道:“老胡,坐下休息一下吧。你都快把我头转晕了。上级没有回电,肯定也是在讨论哪一个方案最好。毕竟他们要从全局看问题嘛!”
胡一平道:“自古以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现在是什么时候啊?都火烧眉毛了!”
这时,滴滴的电报声音响起。不一会儿,报务员高兴地喊道:“师长,军部回电了!”
胡一平拿过破译好的电文一看,原来军长发现了势态极不利于185师,立即电令以两个团迅速向北沿公路进至马坪里北侧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一个团沿山上路到驾德山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退。
胡一平喊了一声,“谢天谢地。军部让我们马上北撤。命令:师直和师医院立即北移,538团为前卫,539团跟进,540团坚守阵地掩护。”
黄昏了,我们空着肚子,一路往北奔跑。更要命的是,天公也不作美,又下了雨来。路又黑又滑,很不好走。但战士们没有一句怨言,摔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前行。
天终于亮了,也不知道走了多远了,感觉到终于摆脱了敌人,可以松一口气了。我命令部队停了下来歇息一下,顺便看能不能找点吃的。部队都断粮二天了,又加上打了一天,走了一大半天,已经十分疲劳。
刚一停下,就接到了团里的命令,说是让我们占领驾德山阵地,保护兵团转移。
驾德山?我和谭兴华打开地图,寻找驾德山的位置。
“晕死,我们都已经走过了,返回去还要走小半天。师里不是说要往北转移吗?怎么又要南下了呢?如今部队断粮几天,十分疲劳,跑来跑去更加疲劳,还要怎么打仗?营长,问下团部这命令是不是下错了?”
谭兴华道:“命令就是命令,有什么好质疑的?按命令执行吧。
部队停止前进,抢占驾德山要点布防。”
于是,我们又不顾疲劳,掉头南下,朝着追赶我们的敌人迎面撞了上去。
本以为我们全靠两条腿走路,敌人又是机械化部队,走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场血战,但是我想错了。一直到我们重新占领驾德山阵地,也还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
就在我们心存疑惑的时候,540团传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在我们左面的美7师已突破179师阵地,将179师和我们师分割开了,并切断了我们师的退路。我们一下子陷入了5倍敌人的重重包围。
这一次的危险远比前二回来得凶猛。
胡一平急了,“快,向军部发报。我师已断粮三天,弹药也不多了。敌人是五个满员师,我师无法固守抗击,请求突围。”
滴滴滴的电波声在空气中传送。
不一会儿,报务员便送来了军部的指示。
吴得贵问道:“师长,军部怎么说的?”
胡一平将电文递给吴得贵,“你自己看吧。”
吴得贵接过去看了一眼,原来军部的命令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固守待援。
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战士们利用这难得空闲,寻找山间一切能吃的东西,野菜、一切活着的动物都是我们下手的对象。
我们连运气好,打着了一只野兔。炊事员便将野兔烤了,撒了点盐。全连一百多人,一人尝了一小口。再加上一锅野菜汤,算是补充了些体力。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胡一平将手表看了无数遍,接应部队的枪声一直没有响起。“固守待援,固守待援!既无粮草,又无弹药!简直就是等死嘛!政委,你看我们如何办?”
吴得贵看了看饿得东倒西歪的战士们,道:“这样等下去确实不是办法。要不,我们一起再给军部发电,说明这儿的实际情况,提出突围的请示。”
终于,黄昏的时候,等来了军部的命令:“你们决心突围是正确的,批准你们的突围计划,向西北方向突围到鹰峰集合!军部已经给181师、179师发报,命令他们策应你师突围!请你师放心,只要越过公路,马坪里以北鹰峰山下就是我军阵地,坚信你们一定能胜利突出重围!”
重围的方案早就计划了好几遍了。军部的命令一下来,胡一平就马上宣布:“命令,我师分两路突围。山上的538团、540团、师直为一路,由驾德山,经蒙德山,突向鹰峰。 山下的539团为另一路,经纳实里、马场里、芳确屯,突往鹰峰。现在对一下时间,现在是下午5时10分,下午6时30分各部准时按计划突围!”
通讯员下去传达命令去了。
志愿军战士们打足了精神,准备突围。
下午6时30分,朝鲜的天渐渐黑了下来。借着夜幕的掩护,我们摸下山林,往北的方向走去。到达蒙德山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所有通往北边的关卡,都有敌人重兵把守着。
从两侧山峰的主阵地上,不时打下一颗颗照明弹,让山脚公路上的一切都瞬间暴露无遗。这就是军部所说的公路了,只要越过这一条公路,就可抵达鹰峰山下。在那儿,就有我们的接应部队了。
山口处,突然一阵枪声大作,原来我们的先头部队已经与敌人接上火了。顿时,两侧山峰的主阵地上,所有的轻重机枪吐出一条条长长的火舌,封锁了山脚下的公路。
白色探照灯光将公路上照得如同白昼,呼啸着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黑暗,落到地上,爆炸开来,就像是放炮仗一样。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许多人倒下了,后面的人无所畏惧地又继续往前冲。
这一段短短十多里路的公路,我们突破它整整打了一夜。拂晓时分,经过惨烈的浴血战斗,我们总算是突出了包围,抵达鹰峰山下。全师一点名,我们这一路两个团6000多人,抵达鹰峰山下时,只剩下不到2000人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