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起眼的欧洲小国立陶宛因为积极反华“冲上热搜”。在美国的支持下,立陶宛不顾与中国的基本政治承诺,公然宣布支持台湾并试图建立所谓“正式外交关系”。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曼塔斯·阿多梅纳斯甚至还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撺掇其他国家同立陶宛一起“支持台湾”,因为立陶宛现在“活得很好”,没有成为“国际社会边缘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中国不是一个只能“嘴上说说”而已的国家。继召回大使进行外交抗议和警告后,中国已经认识到这些例行措施并不能促使立陶宛方面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进一步“痛打”立陶宛已经不可避免。而当中国出手之后,立陶宛才发觉事情有些不对,匆忙向美国求救。可讽刺的是,美国除“慷慨”地提供诸多精神支持外,没能帮立陶宛解决任何问题。
据立陶宛网站“Delfi”称,召回大使后,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惩罚措施”。木材、牛奶及粮食等立陶宛曾经对华出口的主力商品如今大量滞销,许多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公司不得不离开。立陶宛粮食加工和出口商协会主席施马斯证实,立陶宛对华出口已经“完全停滞”,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纷纷终止合作,很多立陶宛厂商十分担忧因此完全失去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大背景下,这无疑十分致命。情急之下,立陶宛立刻向美国求救。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于8月21日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希望得到后者支持。但布林肯除同意“双边协调行动”并反对“中国大陆对立陶宛采取的具有攻击性的单边行动和政治压力”外,没有就帮助立陶宛开辟新市场以缓和经济压力做出任何承诺。
事实上,美国的做法并不意外,立陶宛幻想中的“美国援助”只能是水中捞月。

首先,美国“吃不下”立陶宛的产品。立陶宛对华出口以农产品为主,特别是牛奶与粮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中国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非常大且东欧和中亚地区发达的陆上交通也一定程度上帮助立陶宛出口商控制成本,是自身的商品在中国市场具备竞争力。可美国却不同,不可否认,美国依旧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同时,美国也是全球重要农产品出口大国,粮食和牛奶都是主打产品之一。就算美国有意“接盘”,立陶宛的大宗农产品漂洋过海后到美国也没有多少价格上竞争力,根本无力与美本土同类产品竞争。就近的西欧诸国虽都是美国盟国且地理上接近,但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都是全球重要农产品生产及出口国,而且还有欧盟市场保护,让他们“吃下”立陶宛对华出口份额更不现实。

其次,美国对立陶宛只是利用关系,不会真正帮助解决问题。纵观美国承诺“支持”的国家,无论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还是现在的阿富汗,真正当他们需要支援时美国不是“选择性耳聋”就是“脚底抹油”。结果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被战斗民族重新上一回“历史课”,让他们亲身体验当年拿破仑与希特勒犯下的错误有多愚蠢。而阿富汗则只能“自求多福”,在混乱中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立陶宛大凡稍稍关注下这些前车之鉴就不会相信美国所谓的“援助”,很显然,美国只是利用立陶宛作为对华试探的“棋子”。一方面“试探”一下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红线”,以便为日后对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借此给中国施加一定压力,为可能到来的中美贸易谈判增加些许筹码。

再次,立陶宛低估反华行动可能带来的地缘风险,高估自身战略性价值。立陶宛挑衅中国的考量非常简单,即中国从地理上远离立陶宛,无法施加军事压力,至于经济上压力则可由欧盟与美国加以化解。可现实中,深陷经济泥潭的美国和欧盟都不愿“接盘”,因为这不仅要付出较高经济成本还要冒着损失中国市场份额的风险。立陶宛自身战略价值有限,本土也没有经济价值较高的丰富资源,颇为现实的欧美国家自然不可能为其开罪中国,立陶宛自己种下的苦果终究只能自己慢慢吞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