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美援朝打响以来,志愿军的火力弹药远远不及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了大炮300余门,向上甘岭阵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在美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下,志愿军苦不堪言。
然而在8个月后的金城战役中,压抑了很久的志愿军却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富裕仗”,这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战力,动用了1104门重炮,首次在火炮量与火炮密度上赶超敌军,给联合国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志愿军为何会选择在金城战役投入如此多的火炮?这场酣畅淋漓的战役对于朝鲜战局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李承晚的阴谋
1953年4月,战局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军不仅无法突破三八线,还在之后的战役中毫无成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猛烈打击之下,美军已经陷入了僵局。
如果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一直拖下去,投入到资金与人力也会越来越大,况且美国国内的厌战情绪高涨,为了打破僵局,美军代表只能重新回到了谈判席上。到了1953年6月,中朝美三方已经基本达成了停战协议,饱经战火的朝鲜半岛终于快要迎来和平的曙光。
然而,南朝鲜政权的掌握者李承晚不甘心武力统一朝鲜的美梦破灭,拒绝遵守协议中所规定的各种条例,企图脱离美国继续将战争继续打下去,他甚至狂妄地叫嚣着再次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种无视停战协定的无耻行径,无非是想要拉着美国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
李承晚当局疯狂的做法遭到了中朝人民的强烈反对,当志愿军代表向联合国军提出抗议时,克拉克哑口无言,对于南朝鲜的做法他也感到十分的无语。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部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彭老总等人商议决定,延迟协议签署,再予以李承晚集团沉重打击,并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请示。次日,彭老总就收到了中央军委的回电,毛主席要求“马上就打,越早越好!”
志愿军指挥部一致同意用大炮让狂妄的李承晚感受一下“温暖”。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金城以南韩国军队为主要的打击对象的金城战役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投入最强大的火力,让南韩军队放弃抵抗,认清现实。
然而,这场战役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简单,经过志愿军的详细侦查,南朝鲜军队的主要防区集中在金城以南,北汉江以西。驻守在这一战线上的南朝鲜军队兵力雄厚,有7万人之多。而且南朝鲜军队在此驻扎多年,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坑道、战壕等防御工事,形成了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
另外,驻扎在金城以南的是南朝鲜的精锐部队,首都师及第3、第6、第8师,相比其他南朝鲜部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这支没有遭受志愿军打击的精锐部队,依托着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十分的嚣张,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
千门火炮准备就绪
这一仗极有可能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仗,为了尽快促成南朝鲜接受停战协议,一定要打得漂亮。为此志愿军指挥部将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志愿军20兵团。刚刚入朝作战的20兵团司令杨勇十分兴奋,决定好好部署此次战役,一定要打到南朝鲜军队服气为止。
这时的第20兵团拥有5个军近20万人的兵力,在兵力方面完全超过了南朝鲜的防守军队。但面对全副美械的南朝鲜部队并不占优势,第20兵团所拥有的的火炮只有400门,与南朝鲜的660门还相差甚远。为此,杨勇司令决定增大火炮优势,在炮火数量上碾压敌军。
他在给彭老总的报告中说道:“400门火炮怎么行?至少还要400门,让我们强大的炮兵为板门店献上厚礼。”
彭老总受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调整部署,将5个团的榴弹部队,两个团的火箭炮部队以及三个团的高射炮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杨勇司令,看着火炮部队赶往第20兵团,杨勇的腰杆子就硬了起来。这样以来金城战役中我军的火炮数量就达到了1104门,已经达到了南朝鲜部队的1.6倍,在火炮方面完全碾压敌军。
火炮部队中有很多120mm口径的火炮,这种威力巨大的火炮只需一发就能将一个阵地夷为平地。但由于口径过大,20兵团专门配备了2000多辆的军用汽车进行运输。在战争打响之前,后勤司令还为20兵团筹集了12万吨的弹药,志愿军的这种装备水平在整个朝鲜战场都是极为罕见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炮兵的威力,杨勇司令将20多万大军分成四个集团,每一集团都配备数百门火炮,在战前对步兵与炮兵进行协同训练,明确炮兵部队的战术计划,将火箭炮、高射炮与地面部队的相互配合问题进行了规定与讲解。
为了将这最后一仗打得漂亮,志愿军指挥部给予了第20兵团最豪华的装备支持,数千门火炮,数十万吨的弹药让第20兵团富得流油。甚至连志愿军中最值钱的喀秋莎火箭炮兵20师都拿了出来,价格堪比黄金的喀秋莎火箭弹也不计成本地投入到金城战役之中。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第20兵团的4个集团都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
虎威扫地,灵魂出窍
1953年7月13日,随着杨勇司令的一声令下,堪称抗美援朝中我志愿军战力巅峰的金城战役发动了。1104门重炮在得到发射的指示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开火,寂静的金城炮声连连,如雨点般的炮弹照亮了漆黑的天空,顷刻之间将敌人的阵地化成火海。
炮声消失之后,战场上响起来志愿军们的欢呼声,短短数十分钟的时间里,数千门火炮齐发,将1900余吨的炮弹倾泻到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自抗美援朝以来,志愿军战士还没有见到过我军如此猛烈的炮火,今天“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的炮火之下被彻底地摩擦了。
在猛烈炮火的侵袭之下,南朝鲜看似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不堪一击,阵地损伤程度达到了20%,阵前路障损伤程度甚至达到了70%。敌军的阵地上的弹药密集度甚至达到了每公顷数百发之多。
迫击炮发射完毕之后,最为神秘的喀秋莎火箭炮团也万箭齐发,数百枚火箭弹将敌军阵地上的敌人瞬间蒸发。第一次见识“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时,南朝鲜的军队还以为中国军队使用了原子弹。这种规模的火炮打击让南朝鲜军队尝到了“范弗利特弹药量”的滋味。
火炮打击完成之后,志愿军步兵在坦克部队的掩护之下,朝南朝鲜的阵地发起了冲锋,被打的晕头转向的南朝鲜士兵根本无力阻挡志愿军的冲击。志愿军只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就将南朝鲜军的阵地冲得七零八碎。
14日拂晓,志愿军已经将敌军的两层防线完全突破,回过神来的南朝鲜军队为夺回失去的前沿阵地,进行了凶猛的反冲击。志愿军炮兵为了保障步兵巩固阵地,对反扑的南朝鲜军队进行了持续有效的炮火输出。志愿军在大雨中对溃逃的敌军进行追击,南朝鲜军队已经进入了极度混乱的状态。
直到晚上9时,我军已经将战线推进了9.5公里,金城以南的战线被完全拉直,几乎找不到可以作战的南朝鲜军队了,但志愿军的行动依旧在继续。
就在摧毁敌军阵地的同时,志愿军西集团第68军203师奉命穿插至战场后方,打开南朝鲜军队的第一道防线。为了确保穿插战术的成功,志愿军607团的12名战士在夜幕的掩护下朝着南朝鲜阵地的内部潜行。
14日凌晨,穿插班从一名南朝鲜逃兵的口中得知了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团部的准确位置,趁乱潜入了白虎团的团部。许多南朝鲜士兵匆忙地搬运着物资,通火通明的会议室里有几名南朝鲜军官在开会,12名战士先拿出手雷向汽车和哨兵扔去。几声巨响之后,木板房应声而倒,数名军官从会议室之中逃了出来,这时穿插版的战士又拿起机枪一顿乱扫,打死打伤70余人,缴获了李承晚亲自授予的白虎旗,并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
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之下,白虎团的防线完全被摧毁,首都师派来增援的机甲团也在支援的途中被志愿军的炮火炸的血肉横飞。在志愿军战士的奇袭之中逃脱的首都师副师长也被外围的志愿军部队俘虏。
南朝鲜军队的王牌师和王牌团就这样在志愿军的猛攻之下虎威扫地,灵魂出窍。那面被志愿军缴获的“白虎旗”现在依旧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这支精锐部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以如此方式被中国人民所熟知。
14日傍晚,西集团几乎已经将战线推进至最前端。与此同时,中央集团的67军在轿岩山与南朝鲜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由于此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67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才在14日黄昏之前占领全部阵地,完成了推进任务。
志愿军凌厉的攻势打得南朝鲜军队灰头土脸,看着小弟被揍得如此之惨,联合国军指挥官克拉克坐不住了,他在16日飞抵前线,扬言要对志愿军发动最大规模的反击,帮助南朝鲜夺回金城以南的全部失地。
当天,南朝鲜军队在美军的配合之下开始向志愿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志愿军在火炮部队的支援下,顽强抵抗,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南朝鲜军队的最后一点家底也被消耗殆尽,无力再战。李承晚虽然贼心不死,但美军方面已经做出承诺,将要与中朝再次签署停战协议。
1953年7月27日,三方代表终于在停战协议上签下来自己的名字,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也顺利结束。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在这15天中,志愿军20兵团歼灭敌军5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一战也是志愿军投入火力最多的一场战役,炮兵部队在这场终局之战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然而这场战役也让我们失去了无数的人民子弟,70年后的今天,这群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依旧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