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被美国记者新书爆料在特朗普下台前两次私下联络中国军方,向中国军方承诺“进攻前会提前电话通知”,遭到美国国内的口诛笔伐。然而,米利在9月28日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举办的听证会上又“改口”了,说如果美国计划对中国发动真正的攻击,他“当然不会”警告中方。受美国国会议员所迫,米利不得不说出了实话,并非权宜之计。
协议都约束不了的事情,口头承诺作用更有限
中美双方签署有 “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谅解备忘录”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双方有义务向对方通报重大军事行动的动态情况。米利本来就有代表美国军方向中方通报有关军事动向的义务。应该说两个机制对防止发生冲突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双方接触主要是在中国家门口,所以美国人签署协议的根本目的在于限制中国的海空行动。
但协议是约束不了魔鬼的。二战前德国和苏联签署了《德国苏联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签订了和平条约,然而管用吗!
近年来,美国退出、撕毁国际协议已经在国际社会司空见惯。连协议会都视之无物,何谈口头承诺。更何况,美国仅仅是对中国口头通报了那段时间不会向中国进攻。
而米利的两次对中方通报,并不是单方面向中方承诺不采取进攻行动,而是由于美国没有准备好对中方采取军事行动,担心中方可能误判美方行动,使美方陷入被动局面。一句话,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美国自身的安全利益不受损失。
美国的军事战略长期以来是先发制人
在古代,不宣而战,不讲武德,是一种令人鄙夷的行为。所以往往是先下战书,说明开战的目的、时间等,在占领政德、武德制高点的同时,给对方施加军事压力,在对方的应对措施中找出破绽进行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武德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中。在现代战争中,基本没有了事先通报、有言在先的旧习,突然袭击、闪电进攻反而成了惯用的手段。
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下手为强,这是美国奉行的制胜之道。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美国岂敢玩把战争主动权交给对方的游戏。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派两个航母编队到台海向中方通报了吗?1999年5月美国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通报了吗?都没有,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根据自身战略分析来判断战争动向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要特别是军方高官,不断有人放出要对采取中国军事行动的言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说过“要让中国为自己在新疆、香港和可能在台湾采取的行动付出代价”,现任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今年5月说“能在任何时候击败中国”,现任国防部长奥斯汀说要过“要阻止中国(大陆)入侵台湾”,原太平洋战区司令哈里斯甚至说过对中国“准备今夜开战”。口气之硬,令人侧目。如果把这些言论堆在一起,似乎美国是在“警告”中国,马上就要对中国开战了。然而,美国没敢对中国怎么的。
判断美国是否对中国开战,既不能简单地依据美方的通报,也不能依据美国政客的那些偏激言论,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判断来下结论。
一看美国政府、议会的决策动向。对一个大国开战,美国政府、议会一般会有相关的决策程序,即使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总有蛛丝马迹可循。二看美国有没有异常的军事部署调整。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分别调动了3到5艘航母到相关战区部署。对中国进行大战,调动的航母编队不会少于以上数量。而美国航母编队的调动,对中国已经无密可保。三看美国国内的战争动员。英阿马岛战争前,英国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军事、人力战争动员,战争迹象呼之欲出。四看盟友的配合。对中国开战,没有盟军的配合,靠自身兵力,显然难以为继。今年以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铁杆盟友到是配合美国向南海、东海派出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等舰艇了,但演戏成分太浓,不足为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同时出现的候征越多,战争迹象越是明显。
当然,也会有例外。有些突发性武装冲突和军事摩擦事件,也有可能成为双方军事冲突扩大化的导火索。
由于美方频繁派出军舰、军机在南海和台海进行挑衅,双方有发生冲突的潜在危险。对可能发生的摩擦,一来美方根本不会主动通报,二来对冲突的发生也来不及通报。在中外军事史上,由下层摩擦引发战争,而不是由上层导演战争的案例屡见不鲜。
作为中方,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太把美方通报不通报当作回事。只能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把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在随时应对美方挑起的战争行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