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核潜艇在南海水域与不明物体相撞事件已经成为全球焦点,10月7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发表声明称,其一艘核潜艇于10月2日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潜航时与不明物体相撞,碰撞事故导致11名艇员受伤,其中两人的伤势被判定为中度。
美国海军同时公布了核潜艇的型号,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撞击的并不是当前美国海军老而弥坚的洛杉矶级,也不是当下批量服役的弗吉尼亚级,而是美军建造数量最少也是最神秘的海狼级,该级核潜艇仅服役了三艘,原因无他,就一个字:贵!由于大量采用了冷战时期的前沿技术,在苏联解体之后,原本计划建造28艘的海狼级一下子被砍到仅剩三艘,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有着同等遭遇的DDG1000导弹驱逐舰。
发生水下撞击的是海狼级的二号艇,名为“康涅狄格”号,由于美国海军并未公布遭遇水下撞击的确切原因,因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奇,有说海底撞山的,有说撞了无人潜航器的,也有人说撞击了民间公司的水下养殖箱的。至于撞击原因,国际社会的猜测较为一致,那就是可能因为海图不够精确,或者是采用了过期的海图导致的。
核潜艇不像水面舰艇,拥有宽阔的视野也手段多样化的探测设备。一旦潜入水下,基本上属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了不暴露自身的位置,通常只能通过事先精密探测的海图航行。而南海水域作为中国的专属经济区,美国在这一带的间谍活动并不顺利,其用于水纹测绘的测量船一旦进入中国专属经济区,就会遭到中国渔民的“热情款待”,双方通常仅相隔数米远。原因无他,捞取美国测量船释放的间谍设备,毕竟对于一艘渔船而言,如果能捞到一个间谍设备,其价值往往比一条小渔船的渔获高得多。
在海狼级遭遇水下撞击之后,美国海军依然贼心不死,就在美国核潜艇水下撞击后的第8天,据著名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10月10日发布的消息,美国海军“玛丽西尔斯”号海洋测量船于9月26日进入南海后,就开始在南海进行大范围测量活动。其中10月1日至4日在海南岛以南的海域活动,5日至9日一直抵近越南海岸,从北往南作业,在万安滩附近折向东北,直扑南沙群岛,目前依旧在该海域逗留。
“玛丽西尔斯”号隶属于美国的探路者级,对此很多军迷或许比较陌生,毕竟长期以来,来南海的主要是美国的无暇级或者其前型“胜利”级,两者外观差异极小,都采用了穿浪型双艇身设计,而探路者级则采用了传统设计布局。海洋测量船的恶毒之处在于,除了能够精准绘制海图外,利用其搭载的“拖曳线列阵声呐系统”和“低频主动声呐系统”可有效探测核潜艇和常规柴电潜艇,一旦捕获到潜艇,可收集绝密的声纹信息,并纳入数据库,而美国的核潜艇在掌握声纹信息后,可辨认潜艇的水下特征。
相比无暇级和胜利级,探路者级的排水量更大,满载排水量达到了4762吨!这意味着其自持能力大幅加强。尽管探路者级于上世纪90年代建造服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性能落后,相反,该型测量船搭载有无人潜航器和工作艇,装备了回声测深仪、海底浅层剖面仪、多普勒声学测流仪、磁力仪等多种海洋测量设备和测量工作站,可详尽的探测海底地形、浅层剖面,可以说是一艘不折不扣的间谍船。
用美国海军退役情报军官的话来说:“有了‘探路级’测量船,全球热点海域的具体情况对我们来说就像自己家的花园一样熟悉”,其强大的侦察探测能力可见一斑。
海洋测量船是潜艇出航的重要保障,然而一次精密测量并不能一劳永逸,随着地质板块的活动,部分海底的地形地貌变化相对较快。因此海洋测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量较大的活动。事实上,这并不是“探路者”级测量船第一次在中国周边海域出现,早在2002年8月,中国海监船舶在东海我国专属经济区内,发现了未经我国批准擅自非法进行测量活动的该级测量船“萨姆纳”号,并对其进行了跟踪监视。
除此之外,由于测量船的非法测绘,还曾在国际上闹出过不小的外交风波。2016年12月,“探路者”级“鲍迪奇”号测量船在南海国际水域进行搜集情报工作,释放了两架水下无人潜航器,其中一架无人潜航器被中国海军打捞,当场“人赃俱获”。
水底的声纹信息以及潜艇的声纹信息,其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基本上都是绝密,特别是沿海、沿岸的水纹信息。美国之所以建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并将其称为是一种“濒海作战核潜艇”并强调浅水机动能力,就是妄图依赖美国掌握的声纹信息,可潜入他国海岸附近执行任务。由此可见,小小的一艘“探路者”级,其带来的威胁丝毫不亚于一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
作者: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