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由于与台湾方面关系日益紧张,出于实际作战需求,我国在1955年刚成立的十二大军区基础上又增设了福州军区。
虽然福州军区是最晚成立的,但是由于身处台海第一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福州军区的“一把手”司令员们,也都是个顶个的厉害。
那么他们都分别是什么军衔,分别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第一任司令员叶飞
叶飞1914年生于菲律宾奎松省的一个华侨小商人家庭,祖籍福建省南安县,四岁那年回归祖国怀抱,因此叶飞有中国和菲律宾双重国籍。
1932年叶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具有双重国籍身份的开国上将。
由于叶飞曾五次遭遇险情,陷入绝境,最终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被人成为“打不死的铁将军”。
“铁将军”福建剿匪
由于福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便于土匪藏匿和活动有关。
解放前,不少人既是土匪头目,又是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官吏。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残余部队一路向闽狂逃,不少散兵游勇在山区和海岛当起了土匪。
于是国民党打起了组织土匪武装、实行“游击计划”的主意,妄图颠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多,配合台湾反攻大陆。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大大小小的武装匪徒有十万之众,分散在福建各地。
毛主席也注意到了福建匪患的危害,亲自致电原华东军区:“闽浙两省剿匪工作极为重要,特别是福建匪患必须使用四五个主力师,全力穷追猛打,限期肃清,该省剿匪成绩较他省为差,必须检讨原因。”
接到毛主席指示后,叶飞主持召开第十兵团和福建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剿匪工作,对福建前线部队重新做了部署:除了进山剿匪的四个师,另以三个师追剿海匪,切断海陆土匪联系,加强海防,防止美国和蒋介石的登陆。
除了军事上的打击,叶飞还制定了剿匪与土地改革、打击反革命相结合的总
方针,依靠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方力量共同肃清土匪。
会后根据叶飞指定的方针政策,福建军区很快就从部队中抽调出九千多名骨干,分赴八闽大地,加强和配合地方开展清剿土匪和土地改革工作。
至1950年年底,福建全省共歼匪五万多人,解放了全部土匪占领的县城,击毙了抓捕了一批重要的土匪头头。
福建的剿匪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令毛主席欣慰的是,这项工作在叶飞的领导和督促下,连续取得喜人成绩。
1951年1月创造了福建剿匪以来的月计最高纪录,全省共歼匪四千七百四十一人,活捉了在闽北为非作歹数十年的土匪头子、“中国人民自由军闽赣边总指挥部”中将司令严正。
毛主席接到报告非常高兴,于2月26日致电叶飞:“一月份剿匪简报,已收到阅悉。剿匪成绩甚大,极慰。望继续不懈,坚持到底,务于三月底以前肃清福建一切股匪。”由于叶飞剿匪工作出色,其剿匪经验甚至被其他军区作为优秀模范研究学习。
叶飞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一年后,被调任为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一职由韩先楚接任。
第二任司令员韩先楚
韩先楚1913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一个贫农家庭,12岁时上过一年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14岁在黄麻起义时参加农民协会,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年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
从1957年接任叶飞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到1973年调离,韩先楚在福州军区担任了整整16年的司令员。这也是他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职位,也是段最具光辉的岁月。
歼灭来犯国军,保卫福建沿海
从1958年起,韩先楚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布置福州军区的防御计划、动员计划以及各种保障计划。
他亲自带领军区指挥员和相关机关人员,走遍了福建沿海的要点和战术、战役纵深的预想战场以及战役后方。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2年,国民党认为是其“反攻复国”的绝佳时机,妄图进犯我国沿海地区。
不过韩先楚一直将战备和训练定为福州部队的工作中心,抓紧了战场准备和结合作战任务进行教育训练,从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上打下了随时歼灭进犯之敌的基础。
在我军严阵以待的情况下,国民党最后放弃了进犯我沿海地区的冒险举动。
1962年之后,国民党虽然叫嚣不受美国制约,能够单独反攻大陆,但实际上却已经改变了进攻战略。
除了理论上还继续进行的登陆进犯的准备外,其他主要靠其情报局、特情室、金门马祖防卫部和海匪部队等,专门编组训练两栖小股武装,夜间袭扰我海岸前沿,“抓一把就走”。
除此之外国民党军还派遣大量武装特务通过悄悄登陆大陆,开展所谓的“敌后斗争”;还以舰艇炮击、抓捕大陆渔船货船,破坏大陆渔业生产以及海上运输。
他们还会通过广播以及空飘、海飘、发射宣传弹等不同手段对大陆民众进行“心战”活动。
针对这些破坏活动,韩先楚组织军区机关和军、兵种,针对敌情特点,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明确了把战斗推向海上,而地面和空中主要做协同作用,同时加强军民联防,大大增加了战斗的主动权。
从1962年至1965年7月,我东南沿海共歼灭国民党小股武装和特务1000余人,其中大部分在福建沿海。
1973年,韩先楚被调往兰州,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由皮定均接任。
第三任司令员皮定均
皮定均1914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他13岁时就参加了当地农民协会,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与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受军衔时,皮定均在华东地区被初评为少将,不过当毛主席看到少将名单后,在他的名字下特别批注:“定均有功,由少晋中”,于是皮定均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皮有功,少晋中”也被广泛流传开来。
皮定均在接任韩先楚福州军区司令之后,台湾方面的小范围侵扰不断,不过皮定均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
皮定均智斗国军夜间袭扰
为了维持部下对反攻大陆的信心,也为了增强蒋经国执政的经验,蒋介石授命蒋经国对大陆加强夜间袭扰的力度。
事实证明,蒋经国绝非等闲之辈,他深知袭扰任务的重要,通过认真研究,发现传统对大陆进行攻击的做法用途不大,只会白白损失自己的力量。
他的作战方法就很简单,就是小范围袭扰,骚扰一把就走,目标包括不限于哨所、港口设施以及渔民渔船等,这些目标不一定有战略的价值,但就是要给大陆沿海地区制造恐慌气氛,使大陆方面寝食难安。
由于非金属的小艇反射痕迹太过弱小,不好分辨,天一黑,大陆的雷达无法报出台湾方面的小艇信号经常被打的措手不及,雷达兵也被笑话为“睁眼瞎子”,甚至皮定均亲自乘坐小艇从海面上逐渐接近雷达站,给雷达当陪练找目标,结果小艇都开到雷达鼻子底下了,雷达兵还是没发现。
于是,在军区开会的时候,皮定均就把这件事说了,让部下们想主意。
有次散会时,有一位临要走的时候说:“要是有七侠五义里面的侠客就好了,侠客么,半夜里看什么都跟白天似的,那还怕分辨不了?”
这时空军司令员忽然站住了,“我想起来了,东北老航校的一个日本教官说过,日军有一套专门提高肉眼视力的训练方法,用这个办法,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把美国人治得挺狠。”
这位司令员所说的正是“二战”中一个著名的谜团。
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科技力量尤其是雷达技术上远不及盟军。但是,在萨沃岛海战中,日军却给了美军一次沉重的打击,日军某海军编队深夜时分深入美军巡逻水域,用舰载鱼雷和重炮击沉了美军四艘巡洋舰还安全返回。
此战之后,日军又成功在几次夜战中展示了极强的搜索能力以及准确的射击技术。
当时日本军舰上根本就没有安装雷达,所以美军对日军拥有的“特异功能”十分诧异,觉得是日军长了“猫眼”。
按照日本教官的说法,这个“猫眼”并不是天生,而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于是皮定均命令下属仔细查阅日军夜战训练的资料,学习视力训练方法。在仔细研究了日军的资料后,皮定均参谋摸索出了“斜眼”训练法。
实际上,这位参谋的总结的“斜眼”训练法算是摸到了日军夜战超常视力的精髓。
现代医学证明,这一发现具有科学依据。
人能够看清世界,靠的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但是肉眼在弱光环境下能够感光的细胞,在瞳孔中央部位却远不如其周围多。
所以可以通过对使用视网膜周边感光细胞的训练,实现适应暗夜环境。而这就需要“斜眼”训练了。
福建沿海的雷达兵掌握这套“斜眼”训练法后,其在雷达屏上捕捉目标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台湾过来国民党军队在离岸边很远就会被发现,他们的夜间袭扰也就失去了效果,有力地保卫了福建海防。
所谓“天妒英才”,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不幸遇难,英勇殉职,年仅62岁。福州军区司令员一职由杨成武接任。
第四任司令员杨成武
杨成武1914年生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1928年杨成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年后参加本县农民暴动,加入闽西红军,先后任秘书、宣传队中队长。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成武参与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临危受命福州军区司令员
皮定均不幸遇难后,福州军区有一年没有司令员,原因就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这在全国军区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直到1977年,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邓小平约见杨成武,当时在场的还有聂荣臻、叶剑英两位开国元帅,他们都是杨成武之前的老首长。此时的杨成武是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小平开门见山地对杨成武说:“现在台海形势十分紧张,中央军委决定让你兼任福州军区的司令员,等到台海形势缓和了再回来(参谋部)主持工作。你看如何?”
邓小平说完,聂荣臻元帅和叶剑英元帅也都说了说自己的想法。杨成武二话不说,立即回复“我坚决服从中央军委决定,我这次回家乡任职一定不辜负首长们的期望!”
紧接着杨成武离开了北京,马不停蹄前往福州军区任职福州军区司令员。
实际上,杨成武和福州军区的联系不可谓不深。
首先杨成武是福建人,去福州军区任职,一来对福建的地理人文环境都比较熟悉,二来开展工作也比较方便。
再有杨成武参与了金门炮战。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海危机,此战是由毛主席做总指挥,具体实施由福州军区负责,而在毛主席和福州军区之间,还需要一个传话人即总参谋部。这个主持总参的日常工作的人正是杨成武。
杨成武一方面要把毛主席的指示及时有效地传达给福州军区,并且还需要拟定具体的作战计划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也要把从福州军区传回的前线状况及时向毛主席汇报。
皮定均不幸遇难后,中央军委派出相关工作组前往福建调查事故原因和处理善后事宜,组内就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
杨成武一行人来到福建后,直接与军区领导进行谈话,调查遇难原因,还慰问了皮定均将军的家属。并作为现场指导把未完的军事演习进行到底。
最关键还是杨成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台海局势紧张的时刻,中央军委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大将去带领好对台第一线的福州军区。
1983年,在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6年后,杨成武退居二线,江拥辉接任。
第五任司令员江拥辉
江拥辉1917年生于江西瑞金,14岁那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于两年后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等。1955年江拥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
江拥辉作为福州军区最后一任司令员,组织协调了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合并工作。
“向司令员吗?我是江拥辉”
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全军为之瞩目,全国为之瞩目,全世界也都为之瞩目。当时的福州军区是撤销还是保留,全军区上上下下都很关心。
4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合并为一个军区,撤销福州军区, 8月30日为截止日期。江拥辉担任南京福州军区合并协调组组长。
自此,江拥辉为协调两个军区合并工作,为处理福州军区最后事宜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这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福州军区机关一些人对军区领导、尤其是江拥辉去向又议论开来,认为江司令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江拥辉听到这些议论,立即批评说:“不要瞎猜、瞎传,一切听党中央和组织的安排。”
6月,中央军委找福州南京两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谈话,宣布新的任职名单。名单中唯独没有江拥辉的名字,这就意味着他要从军区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
军委领导征求他意见的时候,他当场表示坚决服从军委的安排,没有提出任何其他要求。
坚决听从党和组织的安排是江拥辉的一贯作风。他常对人说:“能在这样高的位置和重要岗位上工作,组织上是很信任、器重我了;如果还有什么非分之想,那就是个人主义。怎么对得起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友?”
从移交完部队工作到他离开福州,几个月里,他没有再去部队,而是抓住卸任仅有的时间,主动出面做一些不愿军区合并的同志的思想工作,并陪同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对福州军区所属的师以上单位工作进行了交接,对编制外的干部作了妥善安排。
8月30日,到了最后的期限日,江拥辉拿起专线电话机,拨通了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的电话,“向司令员吗?我是江拥辉。从现在起,我把福州军区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你。祝你们取得更大成绩……”
江拥辉是无怨无悔,他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心里是踏实的。
从1956年福州军区成立到1985年并入南京军区,虽然福州军区只存在了短短的29年,但其对于台湾方面的威慑不容小觑,军区将士们在叶飞、韩先楚、皮定均、杨成武和江拥辉五位司令员带领下牢牢捍卫了我东南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