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1日,在平津战役结束后没多久,东北野战军按照军委的命令,改称为第四野战军。
为了便于南下作战,第四野战军设置了4个兵团,分别是第12兵团、第13兵团、第14兵团、第15兵团。
一
第12兵团的司令员、政委都是萧劲光,下辖第40军、第45军、第46军。
萧劲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名将领。他是湖南长沙人,生于1903年。萧劲光早年两次到苏联留学,分别就读于苏联红军学校、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知识,是我军不可多得的知识型军事将领。
回国后,萧劲光成长很快,28岁就当上了红5军团的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萧劲光担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承担着保卫延安的重任,多次打败了日军的进攻。
抗日战争结束后,萧劲光最初被派到山东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可走到河南濮阳时,新的命令来了,他被派往东北地区,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前身)副总司令兼参谋长。
在东北地区,萧劲光指挥过最有名一次战役,是率领10多万人马围困长春,最终迫使长春和平解放,开创了我军通过长期围困来和平解放一座大城市的先例。
新中国成立后,不懂水性的萧劲光成为我军首任海军司令员。1955年,萧劲光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第四。
二
第13兵团的司令员是程子华,政委是萧华,下辖第38军、第47军、第49军
“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是老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一句经典台词,既显示了塔山阻击战的惨烈,也让程子华成为一员家喻户晓的名将。
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生于1905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程子华的早期经历比较独特,曾经在国军内部做了两年兵运工作。离开国军后,程子华来到苏区,成为一名红军将领,29岁当上了红25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程子华担任晋察冀军区的代理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45年10月,程子华奉命奔赴东北地区,融入到东北的白山黑水之中。
在辽沈战役爆发时,程子华是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下辖4纵、11纵。这两个纵队,都被安排部署在塔山。所以,程子华是塔山阻击战的领导者,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给他发电报下命令,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转到地方上任职,因而在1955年授衔时,没有被授予军衔。如果那时候他还留在军队里,极有可能是上将军衔甚至是大将军衔。
三
第14兵团司令员是刘亚楼,政委是莫文骅,下辖第39军、第41军、第42军。
刘亚楼是福建武平人,生于1910年,16岁就加入了“铁血团”,19岁加入了红军。1939年,刘亚楼被送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直到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回到东北地区。这一段留学苏联的经历,在老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里也有体现,刘亚楼还讲了一个苏联空军上校帮他刷皮鞋的趣事。
解放战争初期,刘亚楼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属于东北野战军的第3号人物。1949年1月,刘亚楼亲自担任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率领34万大军在29个小时内攻克了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坐飞机晕机”的刘亚楼担任了空军司令员。1955年,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
四
第15兵团司令员是邓华,政委是赖传珠,下辖第43、第44、第48军、两广纵队。
邓华是4位兵团司令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刘亚楼都生于1910年,但刘亚楼生于1910年4月8日,邓华生于910年4月28日,晚生了20天。
邓华是湖南郴县人,17岁入党,18岁参加湘南起义,随后上了井冈山。随后,邓华参加了苏区历次反“围剿”、万里长征等重大行动。抗日战争初期,邓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伏击战”。后来,邓华领导创建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晋察冀军区等。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被派往东北地区,担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
辽沈战役爆发时,邓华是7纵司令员,在平津战役时担任第44军军长。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邓华率部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从1952年6月,邓华先是担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正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邓华代理志愿军司令员期间发生的。
1955年,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