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兵看《功勋》,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要求我:“声音再大点,再大点,听不清啊“
这名老兵是我的父亲,1927年生人,祖籍山东潍坊。1940年逃荒到了满洲安东(今辽宁省丹东),给日本人做工,1945年参加东北自治军,后来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三纵,参加过四保临江、血战四平、鏖战锦州配水池、温家台白刃战、辽西会战、解放沈阳、解放天津、北京南苑机场阅兵、解放广州、跨海解放海南岛。1950年10月,部队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自丹东跨过鸭绿江夜赴朝鲜战场,并于当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1951年8月负伤回国。
由于老爷子年事已高,我陪着他看了两集就关闭了电视。
其实我很想问问,当年的40军在朝鲜打得怎么样,是不是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很苦很壮烈;还有是否了解李延年所在的47军的情况。
这次王雷扮演的李延年,称得上是他近几年诠释角色最接地气、最真实可信、最为成功的一次。之前也看过他演的不少片子,不太吸引我,表演风格较为单一、脸部僵硬、举止刻板、总有些许木讷的印象。可这次不一样,从步态、表情、动作以及镜头前的主观调度、细节把控、角色的体验呈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李延年的智慧、坚毅性格、火线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到之处都演得很到位、很亲切、也很感人。就如同还原了抗美援朝时期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真实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
过了许久,老父亲才很有感触地说起《功勋》。
李延年他们是47军,原来的东野十纵,锦州战役的时候担负过是黑山阻击战,打得也很艰苦。只是在辽西会战的时候,我们三纵和他们十纵照过面,他们那个司令挺厉害,外号叫梁大牙,等到了朝鲜战场的时候就没再见过。他们是后来过江的,大概是抗美援朝的第二年春天。我负伤的时候认识不少他们47军的伤员,都住在四平陆军医院。听说他们下中原的时候去了湖南剿匪,那可是个很苦很苦的活,语言不通,还热,大林子里,匪穿的和老百姓一样,不好分,听说死了好多战士,但也有不少教育过来的土匪补充进了咱们的部队。
朝鲜战场能活着回来的就不容易。天天是飞机,轰隆隆塔拉拉的在头上飞,我们那时候只有猫起来不敢露头,夜里走。飞机不仅扔炸弹还扔燃烧弹,一炸一片火海,照得夜空锃明瓦亮,那时候土耳其的飞机最可恨,低空飞过的时候噪音非常刺耳,一听就是破飞机,有时候都能看到飞行员的脸。唉,我们那时候就是没有飞机啊,好些人都死在炸弹炮弹下,不然绝对不会守在三八线就不进攻了。
说完这些,我老父亲又掐着指头算起来李延年的岁数。
“他也有90多岁了吧?”
我大声地答道:“他比你小一岁,94虚岁了”
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啊!老人家絮絮叨叨地重复着这句话。
最后,家里这位老志愿军战士跟我提了两个意见,希望我能如实报告给剧组。
一、剧中,李延年所在418团3营7连连长意图掏枪想枪毙开小差的逃兵小安东,这一点不真实。我父亲在40军的时候就职于118师师部机关民政科,专职逃兵惩戒和地方群众联系的工作。在他从军的那些年从未听过一个连级单位或是团营单位能有权枪毙开小差逃兵的事例。基本上都是连级单位实施禁闭,团级单位进行公开批判,政工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大部分逃兵重回部队,很少再逃,此类现象基本杜绝。只有在跨江之前,部分东北籍战士发生过此类事件,那也是因为丹东地处东北,许多就近的家属纷纷跑来部队探亲,一些战士听说家里搞土改分了地,有了收入还能娶媳妇了,就惦记跑回家。可随着大军过江之后,这种现象就很少了。何况过江作战的人员都将个人物品保管在团属留守处了,不会出现小安东藏着老百姓的衣服准备逃跑的事。如果是在战场上逃跑,也得看是否携带武器,如果是,并进行反抗可以由干部实行战场纪律。
二、老志愿军战士郑重提出:剧组化妆的人员,不要在我们的干部战士脸上涂抹的黑一块白一块了,不管是灰土或是油墨。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几乎很少见过如此大范围的战斗部队不注意个人卫生的情况出现。解放前不说,只说抗美援朝,部队的装备中已经有了搪瓷缸、剪掉汉字的毛巾、水壶等单兵配置。只要连队停下来休整,干部战士整理内务卫生是件很重要的管理条例,就算战场上刺刀见红也不至于脸上都是炮灰和烟渍,真若那样,只能证明作战人员脸部受伤了,因为弹药的热点很高,极容易烫伤。老人家对这一点很反感,这也是造成近两年他不太愿意看现代人拍出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的原因。
看来,老志愿军战士把我当成剧组管理人员了,希望传达两点意见并见成效。岂不知该剧已经快播完了,我说了又能怎样?只要剧情大体真实、表导演完成出色,服化道准确细致,那就不失为一部响当当的好剧!值得狂追不舍的正能量大巨作。
致敬老兵!致敬伟大的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