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半岛南北两端发生激烈的冲突。由于美苏两国的分别加入,这场战火被引到了鸭绿江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再度面临艰难抉择。“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国内对于朝鲜战争的看法分歧很大,一些高级首长都不赞同出兵朝鲜。
但毛主席经过慎重的考虑,加上周总理等人的支持,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指示。
历史证明,出兵朝鲜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这是一场立国之战。
1950年10月19日,这群人民子弟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河山。但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有一位日本少年,偷偷地混入了志愿军的部队当中,成为了抗美援朝中唯一的日籍士兵。
那么,这位日本少年为何要加入志愿军?按照当时的规定,日本作为“非参战国”无法赴朝作战,他是如何“蒙混过关”的呢?他的一生,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传奇经历?本期,将为您介绍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让我们穿越浩瀚的历史,回顾这位传奇人物的传奇一生。
2021年6月24日晚,日本一位88岁高龄老人的离世,引发了中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乱世之下,人不如犬”,在了解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后,人们在对其致以崇高敬意的同时,纷纷感叹时代与命运的陶铸。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砂原惠,他是一位身份极其复杂的日本人。砂原惠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又一直寻求归宿而不得。
“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这是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反复追问的事情。在日本,砂原惠一直得不到归属与认同,但他最终又不得不在那里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作为唯一一位以日本籍参加志愿军的战士,他始终对中国有着别样的感情和眷恋。
1933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福冈县,他的家族在当时还算是显赫。砂原惠的父亲,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工作,为日军提供矿物分析的技术性服务。在日本长到5岁之后,砂原惠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父亲接到了大连。
那一年,正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砂原惠一家人跟随部队四处奔走,最后在辽宁阜新的日本侨区定居了下来。
“当时接触的都是日本人,我从未想到会和中国产生联系。”
然而,命运还是与砂原惠开了大大的玩笑。他的父亲在日本战败前病逝,砂原惠只能跟随母亲艰难度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留在中国的很多日侨都被遗弃,砂原惠一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原本过着少爷生活的砂原惠母子,只能四处流亡讨生活。他的母亲靠着给人缝补衣服谋生,而砂原惠则成了当地地主家喂猪放牛的伙计。
就这样,原本半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的砂原惠,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此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后会加入解放军打老蒋,更想不到会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
“会说中国话,认识中国字,就是中国人。”
此时的砂原惠,已经对这个原本陌生的国度,产生了莫名的依赖和归属感。他亲眼目睹了东北黑土地上的沧桑巨变,关东军、中央军、解放军,砂原惠都曾经目睹过他们的所作所为。,他在心里也默默地对比过三者。
1948年,“张荣清”一家被划分为“雇农”,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原本四处奔波谋生的一家人,突然就有了穿衣吃饭的来源,这样的转变使得砂原惠很受触动。同年,他以“雇农”的政治面貌,顺利地参加了东北抗联,成为独立第九团的一名战士。
15岁的砂原惠,对中国的情感又比13岁更近了一步。在东北抗联期间,他作为侦察兵先后参加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数次立下了战功。此后,砂原惠所在的部队被改编到四野,他也光荣地成为了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
解放战争结束以后,砂原惠已经完全认同了中国人的身份。1950年底,部队让他填写一份自己的籍贯证明,砂原惠毫不犹豫地就在“国籍”一栏,写上了“中国”两个字。也正是由于他的“谎报”,使得他成为了抗美援朝中唯一的日本籍志愿军。
当时在东北抗联,被遗弃在国内的日本人参军非常普遍,他们也在解放战争中贡献了力量。但在跟随大部队去朝鲜的时候,这部分日本籍解放军被拦住了,他们不被允许跨过鸭绿江。只有谎称自己是中国人的砂原惠,顺利地抵达了朝鲜,并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当时我连遗书都写好了!”
砂原惠在朝鲜战争中十分英勇,虽然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人,但“保家卫国”这四个字仍旧是他的目标。抗美援朝战争十分惨烈,砂原惠亲眼目睹了很多志愿军战士的牺牲,那些场面多年以后仍旧历历在目。
“很多入朝的志愿军,只吃了一顿饭,就壮烈牺牲了。甚至还有一些战士,连饭都没吃上,就死在了战场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体系十分落后,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根本无法与美军抗衡。美国人的飞机四处轰炸,即便是在夜晚,朝鲜作战区的天空也亮如白昼。当地的平民虽然不在美军的杀戮范围内,但他们的住所全部被摧毁,很多人只能躲到山沟里避难。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部队采取“分散作战”的方式,杜绝战士们集中在一个区域。就连运输给养的车辆,也要间隔1公里以上,防止被美军的飞机截断后勤补给。但即便是如此,志愿军的补给还是经常跟不上,战士们只好推着小推车走小路运送。他们吃得很差,又要承受繁重的作战任务以及精神压力,很多战士的身体都被拖垮了。
“一排排汽车运输、一群群士兵冲锋,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电影乱拍。”
参加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砂原惠很瞧不起那些不严谨的战争电影。在战场上,根本就不存在主角光环,可能身边的战友上一秒还在和你交谈,下一秒就被子弹或者炮弹击中。在瞬息万变的朝鲜战场上,砂原惠真正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他也被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韧所感动。
“去他的日本鬼子!竟然还有白米饭吃。”
1953年,砂原惠的日本身份暴露,他被迫离开了朝鲜。由于他的战功,组织上仍旧高度信任他,派他到位于牡丹江畔的东北老航校工作。当时中日两国就日本侨眷回国的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为了让砂原惠尽快学会早已遗忘日语,组织上特意将他和航校内的日本人安排在一起。
但砂原惠一看到这些日本人,心里就生起了厌恶之情,他甚至以绝食的方式抗议。经过抗美援朝洗礼的砂原惠,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名志愿军士兵,他对日本人的仇恨十分强烈。一看到这些“鬼子”有白米饭吃,他就想到在朝鲜吃野菜的志愿军战友,20岁的砂原惠血气方刚,无法接受自己的日本人身份。
“他们虽然是日本人,但为中国人民做出了贡献。你们也是战友,要相互接纳,共同生活、共同战斗!”
本着服从命令的天职,砂原惠接受了领导的批评,留在东北老航校工作。2年以后,在中国度过了17个春秋的砂原惠,带着思念家乡的母亲回到了日本。
回到日本后,砂原惠非常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还是中国人。如若不是考虑到年迈的老母亲,砂原惠断然不会踏上那个国度。在日后的很多年内,他对于日本的态度一直非常矛盾,这种矛盾可以说贯穿了砂原惠的后半生。
“从理性上来讲,日本是我的母国,是生养了我父母的地方。但是,我目睹了(它)太多的罪恶,一生中最重要和宝贵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我都在中国度过。这使得我难以原谅日本,我始终认为我是中国人。”
由于文化和情感上的隔阂,这位志愿军老兵回国之后,生活得也不尽人意。1967年,砂原惠曾注册过一个名为“新新贸易”的公司,从事中日两国的外贸生意。但由于他在日本国内缺乏人脉,这家公司没过多久就倒闭了。所幸的是,砂原惠的家族成员接纳了他,在经济上给予了他一定的帮助,使得他能够在日本生活下去。
对比砂原惠,其他归国的日籍解放军,晚景就非常凄凉了。这些人由于在日本战败后效力中国,受到了家族成员甚至社会人员的鄙视,他们被认为是背叛国家的叛徒。当年与砂原惠在东北航校工作的同事中,有好几位都被家族剥夺了姓氏,几乎陷入了“社会性死亡”的地步。没有办法,这些人只能从事一些如司机、仓管等薪资低微、劳动繁重的工作,以此来养家糊口。
砂原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由此,他在晚年致力于推动一件事情,那就是促成这些日籍老兵回到中国看一看。在一次饭局上,砂原惠见到了当时的空军上将刘振,讲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刘振将军在听完了他的请求之后,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在2010年7月28日,36位日籍老战士及其家属回到了中国。我国给予了这些老战士极高规格的待遇,当时的国防部长梁光烈亲自接待他们,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招待会。
“我感觉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很多日籍老战士在踏上中国领土的瞬间,都流下了热泪。
相比他们,一生往返中日350多次的砂原惠,还有一桩未了的心愿——死后的骨灰,一半撒在中国,落叶归根。
砂原惠的这一遗愿,目前还未达成。但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所做的贡献,2015年,国家给他颁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章”,2019年,他又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两枚奖章,便是对砂原惠传奇一生最好的评价,此时距离他随志愿军入朝,已经过去69年了。
这位老人的前半生,经历了新旧中国交替时的苦难与伤痛,他的后半生,又见证了中华崛起的富强与自由。砂原惠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一个国家的救亡图存。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我们应当铭记伟人的高瞻远瞩。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缅怀那些为国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以及砂原惠这样特殊时代背景下特殊身份的一群人。